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山集》与《青山续集》皆题名为宋人郭祥正所著,四库馆臣不明《青山续集》抄本的渊源,不能分辨其中杂有郭祥正同时期诗人孔平仲近五卷的诗作,而且为这些阑入作品所提供的信息误导,故在四库提要中对郭祥正肆意讥讽,兼之提要撰写的态度极不严谨,遗留下不少疏漏之处。本文试图对这两篇提要作具体而微的辨正,以补四库提要撰著之疏失,并从中透视四库馆臣于提要撰写的态度,以及四库提要编写过程中难以回避的监管不力状况。  相似文献   

2.
余嘉锡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未尝涉及《云庄集提要》。而此提要不辨真伪,严重失实,颇有辨证的必要。《云庄集》十二卷,宋刘爚撰。《四库总目》和《简明目录》皆作十二卷,而《四库全书》收存的《云庄集》实为二十卷,由此集校订人编写在集子前面的《提要》也作二十卷。在《提要》中没有留下四库馆臣将十二卷析为二十卷的蛛丝马迹。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的四库所本的明刻本(即  相似文献   

3.
《四库提要》所见盛清学术偏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清乾嘉时代的考据学,以严谨客观著称于世,作者言必有征,因此也言而可信,结果便是新知新见的呈现。乾隆四十七年(1782)成书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正是这门学术的高度成就的表现。文章通过比较《四库提要》所载明朝中叶有名士大夫岳正(1418~1472)的两本著作的提要和这两篇提要所出的原书,发现这两书内容基本相同而提要则评价迥异其词。考据其故,发现这其实和提要撰写人以及《四库提要》一书的总纂官纪昀在学术上、政治上、感情上的亲好和认同情形有关。结论认为,《四库提要》内容素质参差,反映了官家编纂项目缺乏一致性的毛病,而撰写提要的馆臣,往往因其所持之特殊观点或立场,影响到对于一书的客观评价。读者同时需要明白提要原书作者的历史评价以及提要撰者的个人品格和好尚,才能不为其偏见所宥。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是“四库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处于四库馆臣纂修分类稿与《四库全书总目》的过渡阶段,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撰者在对前代书目分类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搭建起较为完整的图书分类体系,反映了四库馆臣对传统学术史和学术体系的基本建构。《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残本著录宋人笔记94种,并对这些笔记的书名、著者、版本及真伪等问题做了考订辨析,也就部分笔记在传布过程中的卷帙篇幅、文字增删等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考察《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的著录情况,有助于探讨四库馆臣对宋人笔记的早期认知,进而全面窥探其对宋人笔记的接受与批判。  相似文献   

5.
曹学佺著《书传会衷》多采用前人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中以四岳为一人和以三江为松江、娄江、东江的观点被四库馆臣认为是舛误。其实有关四岳三江之说,历代并无定论,《四库总目.书传会衷》提要的说法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四库馆臣提出明一代台阁之体滥觞于吴伯宗的真实内涵,主要是指从风格特征上来看,明代的政治文学萌芽于吴伯宗.其着眼点在于吴伯宗首科状元的政治身份,以及该身份所代表的明代新朝文人.但在易代之际的视野下考察明初的科举制度,以及吴伯宗学术与文学来源可知,吴伯宗具新朝文人之名却不具新朝文人之实.四库馆臣夸大吴伯宗文学地位的原因,主要因为其构建明代文学史的方法性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对四库馆臣这一判断的反思表明,对明代台阁体的研究应当置于元明易代之际的历史语境中.  相似文献   

7.
清修《四库全书》,馆臣为作《提要》,人简事繁,错误之处颇多,故余嘉锡先生作《四库提要辨证》,纠谬补阙,蔚为巨编。笔者习治元史,披阅《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有关元代典籍之《提要》,觉《提要》之误未经余先生辨正仍往往有之,故狗尾续貂,作“正误”数则。  相似文献   

8.
试论《四库提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集大成时代,《四库提要》是清代一部集大成的学术巨著。这篇论文将散见在《四库提要》中的文学批评资料加以归纳分析,指出相互比较、知人论世、引证成说、追源溯流等是《四库提要》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文学批评方法,并结合具体事例,对这些方法的使用进行了剖析;认为《四库提要》的文学批评,体现了宽容客观的学术态度;它对这些批评方法的融会贯通的运用,也显示了清代学术集大成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对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有很多的评判。四库馆臣首先肯定其在考据、流播诸方面的功绩,但更多的是指摘,比如指责其不重底本、校勘草率等。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毛词刻本确有不足——其实校书如扫秋叶,旋扫旋生,毛晋如此大规模的刊刻词本,怎能保证没有一些疏漏?二是,清人对前朝文献本能地带有主观拒斥的态度,有时甚至不免吹毛求疵。这除了政治的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两种学术传统——汉学与宋学的冲突,这种现象的产生实际不过是学术史上的“破立”之例罢了。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对《四库全书》收录的诗歌注释著作作了精审中肯的总结评价,总结了从汉代到清代诗歌注释的主要规律.首先,四库馆臣总结了诗歌注释者对诗歌写作目的的分析,强调了"以史证诗"方法的作用.其次,四库馆臣总结了历代诗歌注释者对诗歌表现手段的分析,强调使用分段释意、以诗学研究的成果指导释意、将注释与批评分开等方法.最后,在两者综合的基础上,四库馆臣指出了解释诗歌意旨的基本规律:反对主观臆测与过度解读,应在训诂与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诗歌的深层意旨.  相似文献   

11.
钱曾《读书敏求记》作为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私家目录,对后世影响甚大。《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多有批评,对《读书敏求记》名目、编次及考证三端指摘其未当之处甚备。《读书敏求记》著录不当之原因,多是因钱曾未详考其所著录之书本末而妄下己意所致,亦可以得出《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评价大致准确。《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批评,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认识此书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首届“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关于如何推动《四库全书》研究,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中华文化研究如何开展。二是在新时期推动新抄《四库全书》活动,也就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的文化现象怎样光大。研究《四库全书》,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解说。新抄《四库全书》就是要写汉字、识繁体、读古人、学文化。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一方面沿承《隋志》,重视总集的文学功用,但论述比《隋志》更为细致全面。一方面,《总目》更强调总集的学术功用,认为总集可保存文献,可为考证、校勘之资,为典故之薮,有存史之用;另一方面,《总目》也重视总集的现实功用,认为一些总集有益于现实、政治、风教,能够反映社会风习。《总目》最重总集的学术功用,较传统只强调总集的文学功用,其总集功用观有所拓展和转变,也更为系统、全面,是站在学术总结期的富有总结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16年6月5-6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主办的“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在岳麓书院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45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四库学研究的历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四库总目》与学术、《四库总目》的考证与纠谬补缺及四库学的问题作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影印出版的《天津图书馆藏纪晓岚删定〈四库全书总目〉稿本》,是现存《四库全书总目》稿本中最新、也是最先影印出版的资料。此一文献的出版,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方式与修订重点,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研究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学研究而言,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究竟在何时,是确定本稿本学术价值与判定《总目》编纂过程的重要关键,因此探讨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自然是刻不容缓的要务。此前,笔者与北大历史系刘浦江教授曾先后发表论文,探讨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虽然所得结论不同,但由于不同的原因,使得我们的初步尝试,都有或多或少的瑕疵,并沒有达到原本预期的目的,这是一个缺陷,有待于重新的探讨与论定。  相似文献   

16.
乾隆三十八年开设“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四库全书》,历时十三年完成,先后共缮写七份分贮七阁,由于历次战乱多份被毁。本文作者在整理清宫遗存典籍时,发现故宫图书馆仍然留存有文渊阁、文津阁以及南三阁《四库全书》存本。对此,作者对这些书籍的留存原因及其特殊的文献价值一一进行了考校,且对研究《四库全书》的编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重要的古典目录学名著,历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其言简意赅,几乎无瑕可指。本文指出《简目》也存在若干讹误,并以集部为例,按类举各种讹误,进行考辨与订正。  相似文献   

18.
卢靖、卢弼兄弟辑录《四库全书总目》中有关湖北先贤之作而成《四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四卷。然其并非仅仅钞录,还于每书下罗列众多版本以补《四库全书总目》之缺,又对所辑提要内容进行了考辨,以纠《四库全书总目》之误。文章阐述了该书的编纂缘起、编纂经过,揭示了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一批唐人文集因文字妄诞、作序者与评点者牵连、征引禁书等多种原因被禁毁、删削。其中王锡侯《唐诗试帖详解》与钱谦益《钱注杜诗》两种分别代表庶民通俗文学和士大夫精英文学的唐集禁毁状况,表明了在清代基层社会中,通俗举业文集取代了善本唐集,成为了唐代文学知识传播的主要物质形态。以《钱注杜诗》为代表的多种杜诗注本被查缴,则严重阻碍了清初杜诗学成果广惠学林,影响了清代杜诗学著作的流通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把传奇(文言故事)归入子部小说类, 《四库全书总目》将其更名为传记, 归入史部。之所以这样做, 既是为了保持官修目录学系统的统一, 也是为了与戏曲在称谓上作出严格区分。鲁迅忽视古今文体同名异质、异名同质的现象, 简单作出《四库全书总目》“传奇不著录”的著名论述, 其解读不准确。其实恰恰相反, 《四库全书总目》是在努力收录传奇(文言故事)而不是将其简单抛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