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拉尔夫·埃利森对黑人人性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关于黑人是否也具有和白人一样正常人性的争论,从18世纪美国奴隶制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也直接关涉到美国发生的种种社会冲突和矛盾.在美国历史上,白人往往通过否定黑人人性以达到其高人一等的目的,而黑人知识分子则不遗余力地为黑人的人性辩护.拉尔夫·埃利森通过对梅尔维尔、福克纳和马克·吐温等19世纪美国经典白人作家的作品解读,赞赏了这些作家在肯定黑人人性时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运用高度象征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展示了黑人的人性,揭示了白人的非人性;并通过"斯芬克斯之谜"典故的阐释,对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作了探讨,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超越了以斯陀夫人小说为代表的注重道义宣传的传统文学,以及以理查德·赖特的创作为代表的注重态度强硬的抗议与暴力表达的自然主义文学,体现出回归与提升19世纪人文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精神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以人性的异化来揭示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人性的罪恶。福克纳非常关心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他向往着尊重人性的理想境界。因此,他对美国南方的清教和种族主义充满了愤慨,对被蹂躏、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他强调“人,只有在他的个性中才能得到拯救”。他痛心地感到社会用各种方式“剥夺”了人的个性,人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异化而失去人的本性,成为被泯灭了内在本质的社会与宗教的附属品。正是由于他对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下被异化的人性有着异常深刻的认识,才使得他创造了《喧哗与骚动》中那么多被异化了的悲剧人物,使他对异化人性的罪恶揭露与批判显得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3.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严肃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先生的一部重要的巨著.本剧中所刻画出来的人物性格鲜明独特,不仅反映了美国20世纪初人们的思想状况,而且从一个侧面深刻剖析了人性本质的东西,人性内在的灵魂深处的东西.本文就剧本中重要人物之一伊本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剧作家在披露物质文明造成现代人精神紧张、变态和扭曲的同时,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人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初美国文坛的重要代表,托马斯.沃尔夫无疑是最具争议、最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你不能再回家》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该书着重描绘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画面和中下层民众的各种命运。今从弗洛姆社会学思想出发,从孤独的人性、法西斯主义与极权社会、人性的救赎等方面入手,探索现代工业制度下人的无权利、孤独、焦虑和不安,阐明了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心理机制和极权主义的普遍性,揭示作家的社会批判倾向和思想流变。从而表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不仅破坏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破坏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对每个人的思想和精神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情"与"理"均为人性,是伦理道德的重要人性前提和精神因子。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意志"为人性结构,形成了以理为主、情理二分的传统,并且理性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国道德哲学立足于血缘文化,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伦理形态。两种传统都彰显着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中的独特魅力。但是由于人性本身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现代社会中理性的张扬甚至独霸导致的现代精神文明之痛:伦理认同和道德自由的分离;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分离,再次确证了道德哲学应当立足于情理统一的人性基地。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即人化。就是说人在文化定义中的本质因素,人性在文化场域的种种遭遇反过来就规制了文化的发展路向,这样,人性就成为文化发展内在动力之一维。以"人性"为基点,考察人性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个层面上的进退逡巡:有待与无待、监禁与自由、理智与情感,有助于我们寻求并破解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现代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先秦儒家的人性理论,指出孔、孟、荀等人对于人性的假设正是其“治国之道”的必要前提;先秦儒家之论人性善恶,与现代管理中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强调塑造人性以实施管理,正是先秦儒家人性理论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论课程设计的人性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问题是贯穿课程设计始终的根本问题 ,人性论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传统的课程——人性观以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社会本位主义为典型代表。现代课程的设计则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人性包括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 ;在现代社会中 ,人性集中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根本动机和理念 ,是现代课程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9.
台湾小说家蔡文甫一方面对现实传统“一往情深”,从司空见惯的现实中取材,摹写日常生活中小人物、平常事,表达着对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普通人的人生、人事的悲悯与嘲讽;另一方面又在现代和后现代文化交替的时代语境里,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营养,写出了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人性困境、人性的挣扎、人性的异化及情感的冲突。其作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特色,穿行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我国近年的人性论研究出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等,虽然这些理论探索完全革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念,但是,相对于世界思想史上相关的前沿成果,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超越。因为对于人性不能做出一劳永逸的封闭性定义,所以,各种人性的研究理论,包括马克思关于人性的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两者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以现代哲学的视角来透视,人性问题完全可以作为人学或整个哲学学术的出发点或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圣经》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其教义旨归,本文基于当今社会的生态危机,从生态学角度揭示了《圣经》中所蕴藏的绿色教义,对于重建人与自然和谐有序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将“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思想观点引申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概念与“科学共同体”概念相对应, 并初步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共同的学科观和方法论观念;共同的基本理论假设、基本理论原理和基本理论观点; 共同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理论主题;共同的基本政策主张; 共同体内部专业交流比较充分; 共同体具较强的韧性或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所表现的人与外部环境、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他对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忧虑.这一主题和20世纪西方社会危机的衍生物--现代派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分思想的利弊,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的影响;提出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挑战,重温中西传统文化有关天人关系的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哲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现代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把科技革命的意义放到人文哲学的视野中来体认,以洞悉其形而上的价值内涵,走出“技术崇拜”和“工具理性”的观念误区,培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让科技的功利效应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长远关爱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从而在“科技-人-社会-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实现科技文明与人的道德健全的统一、科技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科技创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人才测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测评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指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人才测评的重要意义 ,最后指出企业在实施测评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农村人力资本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指出:国内对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人力资本的定义、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其成因、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效应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等问题上,在此基础上作了简要评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定位更重要。人应当在应对当前的天灾人祸中,有大智慧、大胸怀、大气势,对天地万物负责,对人类自身负责。  相似文献   

20.
孔子时期儒学的原始问题,就是“性与天道”问题。“性与天道”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关于人的本性的洞察,将作为伦理道德行为和活动动机的自觉意识、自愿情感和自主意志人文化成人的需要的一部分,成为能以如同饥食渴饮、男欢女爱一样自然而然地得以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关于人的本性的洞察,需要通过以反身内省为心理或思维机制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去体认,而不必依赖“沉思”或“顿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直觉。孟子将“仁义礼智”纳入人的“心”中而成为人的思维的对象,偏离了儒学原始问题的经验本源,并因此而遮蔽了儒学原始问题所开启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价值之源;北宋新儒学家二程,将“仁义礼”提升为形上本体而与“天道”一起构成“天理”,“天理”与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为主要内容的“人欲”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因此而建构的“理”“欲”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在阻断了伦理道德行为和活动的经验来源的同时,也取消了作为价值之源的人的需要存在的合法性;不仅使得孔子时期的儒学及其原始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也给社会现实造成了负面的社会效应。把被颠倒了的本来关系再颠倒过来,重新审视人的需要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重新选择儒家思想现代转型的原点和路径,是寻找和讨论儒学的原始问题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