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宦官 古代的官员,被阉割后在宫廷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也叫太监、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卖炭翁》注)又如:“遂殴宦者。”(《卖炭翁》思考和练习“四”) 廷掾 古代辅佐县令的官。如:“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西门豹治邺》)  相似文献   

2.
郑和是宦官太监,此已毋庸置疑。然而,郑和究竟是内官监太监抑或是司礼监太监,这却在许多历史论作之中相互交替出现。因此,笔者谨就此问题,试将郑和所担任过的职务官衔这一脉络爬梳理清,或俾使史界学者在郑和研究中有所裨益。明朝的宦官与太监是有所区别的,虽太监必定是宦官,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前者是阉宦之通称,后者却是职衔。《明史》载:“宦官,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  相似文献   

3.
<正> 宦官,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供皇帝及其它统治者役使的、经阉割后而失去生殖能力的中性男人。从西周以至清朝,各代帝王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无一例外地依靠和发展着宦官制度。这种奇特而又残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十分巨大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有关宦官的记载汗牛充栋。其中仅宦官的名称。就有几十种之多。本文仅简要考述宦官在历史上的各种名称及其演变,以求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宦官制  相似文献   

4.
宦官,指被阉割失去性机能,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官员,古代即有“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后汉书·宦者列传》)的说法.宦官的称谓甚多,有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中涓、内官、内待、太监、内监、内珰等种种名目.我国阉宦制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周代置官,宦者已在其列,《周礼》对阉宦的职责规定是“寺人掌王宫之内人及女宫之戒命”;《左传》记载,春秋时阉官掌理王之内政、宫令,曾直接介入齐、楚、晋、宋等国国君的更迭废立大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告诉我们,赵国名臣蔺相如本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食客),是缪贤将其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  相似文献   

5.
古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史·宦官列传》居首。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给他的赐名。郑和的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官职名“内官监太监”,法名“福善”,尊称“三宝太监”。祖籍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6.
略论宦官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集团,在历代政治生活中曾扮演过不可忽视的角色。北宋也不例外,从建立至灭亡,宦官在政治生活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干政之事时有发生。到了北宋晚期更为厉害,以至使人发出“宣政间童贯、梁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民法通则》对公民和法人的人身权赋予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民事权利”的第五章中,设有专门一节对人身权作了规定,显示了我国《民法通则》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 人身权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罗马法中就有人法,但当时主要是保护奴隶主阶级的人身权。在封建社会里,农民依附在地主的土地上,法律保护的是封建地主的人身特权,维护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人身权的保护,主要是借  相似文献   

8.
“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权运动”这样的字眼,在古代(本文中的古代,泛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中,是无论如何找不到的。女子在生来就与男子不平等,生男称为弄璋之苦,生女则称为弄瓦之喜,即把男孩比为美玉,女孩比为瓦砾。在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中,妇女只有服从的义务,诸如“三从”之类,而无权力地位的规定。在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岁月中,中国妇女一直处于一种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如果说男人要受到政权、神权、族权三座大山的压迫的话,妇女在此之外还要多一层“夫权”的压迫…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婚姻家庭制度与立法的历史发展加以简要评价。这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立法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一、我国奴隶社会的婚姻家 庭制度和立法 按郭沫若的分期法,我国奴隶社会从夏开始,经殷商到西周,封建社会则起于春秋战国之交。 (一)我国奴隶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 第一,一夫多妻制。在奴隶主贵族之间,名义上是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夫多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论大学自我教育(即自我修养)的专门文献.它产生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是这一时期儒家伦理、政治、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从目的到程序,从内容到方法,已构成了大学自我教育的完整体系。它对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是从宋代以来影响是深广的.鲁迅曾经指出:“文明无不根旧迹而来”,又指出;“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今天研究《大学》,对于我们清除传统的封建主义精神文明的锢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印度古代存在奴隶制社会,这在史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但对奴隶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现在还是众说纷纭,其说法大致有下列几种: (1)从公元前五、六世纪亦即从释迦牟尼、大雄时代始,已进入自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至阿育王时代已完全形成封建社会。 (2)奴隶社会盛世至佛教兴起止,难陀帝国(公元前413年)似为其下限。 (3)封建社会始于前542年,是年即摩揭陀国王频毗娑罗颁发首批赠地证书,声言是赠与个人的,可见封建土地经济和生产关系业已形成。  相似文献   

12.
《酌中志》是一部记述明末宫廷政治斗争及宫闱生活的著名笔记。作者刘若愚,是明末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 《四库全书》没有收入这本书,只收了它的一个节本——《明宫史》。《四库总目提要》在《明宫史》条目下这样介绍:“《明宫史》五卷,旧本题芦山赤隐吕毖校次,盖明季宦官也。此书一名《酌中志》。”这一说法有两点错误:一、《明宫史》并非《酌  相似文献   

13.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史书,它保存的基本是奴隶社会的文献,其中包括周代真文献和半真文献,商代半真文献(也可说是流传中受了周代文字影响的商代真文献),以及周代根据一些往古素材加工编造的虞夏假文献(其中有少量半真的,如《甘誓》)。这些都是我们科学地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史料。它又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儒家“五经”中地位最尊,既是帝王的政治教科书,又是封建士大夫必读必遵的“大经大法”,历史上有过巨大影响。所以,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少不了它。但在几千年的辗转流传中,这部史书已被弄得面目皆非。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它进行辨伪、考释等整理工作,弄清它的源流、演变,然后才有可能把它应用于历史科学的研究中去。  相似文献   

14.
宦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宦官视为灾星、祸水。认为宦官揽权必然“败国蠢政”;认为宦官的品性就是“残暴、狡诈、贪婪的”。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有必要加以纠正。 一 首先,关于宦官的“败国”问题。 所谓“败国”,是指宦官参政必然导致其王朝覆灭。古代史学家范晔。欧阳修、司马光、谷应泰都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范晔在《后汉书》中写道:“宦官败国蠢政之事,不可单《尽)书。”欧阳修则说:“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司马光说:“自古宦官败国者,各载方册。”谷应泰也说:“宦官之祸自古烈矣。”今人的观点与古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有的学者认为:“宦官专权往往导致这些王朝覆灭。”“由于太监专权,内乱迭起”,“五阉同日封侯,十常侍把持朝政……东汉政事终于不堪收拾了。”“这些人左右朝政。总的说来,对政治影响十分恶劣。” 东汉、唐、明三代是宦官参政揽权的最严重时期,考察这三个王朝衰败的历史有助于弄清宦官是否“败国”的问题。东汉亡于封建军阀割据,这是没有疑义的。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宦官有多大的关系?历史告诉我们,割据者的势力之所以在东汉得以存在,发展,是由于割据者的前身,即一部分豪强地主曾是东汉建国的功臣所致。就是说,刘秀建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以春秋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战国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都没有明确的划定某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但都以世界古代史为奴隶制度时期,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时期。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我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广大奴隶和农民,为了反抗统治阶级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进行了大小数百次起义,给反动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新民主主义论》) 所以,奴隶和农民起义的英雄们,在用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节《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P.201)书中另一处则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P.189)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还是一年四季,没有说得很明白,看来这还是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它对正确估价商代的生产力发展和文化水平,是有密切关系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以春秋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战国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都没有明确的划定某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但都以世界古代史为奴隶制度时期,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以西周为中国中世纪史的开始,无异于说西周是封建社会。《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  相似文献   

19.
<正> 人身权制度历史悠久。在古罗马法中已经有人法。但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身权制度是一种少数统治阶级人身特权制度,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是没有人身权的。现代意义上的人身权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人权”理  相似文献   

20.
宦官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宫廷中的奴仆,是一种特有的职官。它的产生在历史上较为久远,据史籍记载,早在周朝,就有宫正、宫伯、宫人、内宰、阍人、寺人等宫廷奴仆了。战国时期称宦者令。秦代称为中常侍、中书谒者令,或称将行、卫尉、少府,也简称秦少府。汉承秦制,西汉初期亦称中常侍。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把秦朝的将行少府改为大长秋,号称小黄门。秦汉时期,在宫廷侍奉的不完全是阉人,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或在阉人中参用士人。到了东汉以后才全部使用阉人。自有阉宦以来,在封建腐朽政治的培育之下,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股可以影响朝政的政治势力。本来的宫廷奴仆,变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统治者,他们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中,曾窃取过很大权力,把持和操纵朝政,形成过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政权是腐败封建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又加深了封建社会的腐败。本文拟从唐代宦官的专擅中,探索宦官势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宦官政权的实质和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