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内官监为内官第一署,后其地位为司礼监所替代。对于宦官制度的这一重要变动,学界一般认为是司礼监地位的提升。然而,却显然没有考虑到内官监沉降与司礼监上升的互动关系。永乐初年作为内官监太监的郑和,具有内官第一署长官的显赫地位,其在下西洋决策中的作用应该重新审视;解析内官监职掌,说明下西洋与迁都北京有着直接关联,而持续28年出使海外,为宫廷取宝是下西洋主要目的,内官监的采办职能由此凸显;而后郑和守备南京,内官监的营建职能凸显,形成了由近侍主管到职掌营造的转变,乃至后来内府工部的定位。下西洋导致了内官监疏离内廷中枢,成为其内官第一署地位丧失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2.
古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明史·宦官列传》居首。 郑和是明成祖朱棣给他的赐名。郑和的原名“马和”,小名“三保”,官职名“内官监太监”,法名“福善”,尊称“三宝太监”。祖籍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出生在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3.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深州人,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较有影响的宦官。他从“嘉靖十五年蒙选入内中馆读书”起,到万历十五年被“谪为奉御,安置南京”止,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普通太监平步青云:从嘉靖时期即为秉笔太监之一到“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直至万历时升任到太监中的最高的最职务一秉笔太监兼司礼监掌印。明人沈德符、刘若愚曾有过记述:“司礼监为十二监中第一  相似文献   

4.
宦官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专制主义王权统治下的一种特有的畸形的制度。所谓宦官(也称太监,因明代设宦官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员,左、右少监各一员,习惯上因此称宦官为太监。)是指那些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专供国王及其家族、贵戚役使的、被阉割而失去生殖能力的男子。国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后宫佳丽三千人”,如果用一般入前去服侍,不能保证众多妻妾的“贞洁”,国王是放心不了的,所以采用灭绝人性的手段,将男子加以阉割,为其服役,既能获得男子的劳动力,又不会同女性发生性爱.“中人之性,可以上下”。(《南史》卷七十七《恩倖列传》)这一制度就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张鸣 《社区》2012,(11):44-44
古代中国,无论任何朝代,都不缺学校。有官学,有私学。但是,人们似乎从来没听说过专门给宦官办的学校。有之,始于明朝。明代的宦官,被称为太监。太监的学校.不是教太监们怎样做太监的.跟其他学校差不多,就是学文化。据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明朝的内宫,设有内书堂,就是太监的学校。  相似文献   

6.
宦官在明初西北茶马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洪武八年明太祖遣内使赵成往西番市马,到洪武二十五年,司礼太监庆童和尚膳太监而聂到陕西河州、必里卫等卫市马,宦官被委以重任。由于洪武朝皇权力量强大、制度健全,宦官皆能奉公行事,且有政绩,并延续永乐、宣德时期。与英宗以后宦官大量参与茶马走私、专权干政相比,宦官在明初茶马贸易中取得的巨大成效,对于加强明王朝与西北藏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西北边疆稳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广东是明朝的外贸中心,其市舶贸易管理备受重视。自永乐朝派遣宦官提督市舶后,广东的市舶事务就基本上处于市舶太监的管理之下,明初的市舶管理体制被改变。明代中叶以后,广东市舶太监权势不断扩张,更加横行无忌,引起官民的强烈反对而两度被裁撤,最终无权干预广东的市舶事务。我国历代有差遣宦官直接参与广东海外贸易的传统;在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明代,派遣宦官主导广东市舶事务是中央加强经济控制的必然趋势和宦官势力扩张的结果,同时也与中央强化海禁和朝贡贸易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8.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7月22日,当太监王景弘率领没有郑和的船队抵达南京,历史便永远被定格了这一刻。这年4月,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浩荡的东方船队在西洋已然变成了遥远的传说。  相似文献   

9.
1405年7月11日,钦差正使总兵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诏书,组织船队出使西洋。郑和率领208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官兵达27800人。这些巨型"宝船"中有四十多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武器装备。这  相似文献   

10.
青丝 《社区》2014,(8):39-39
不少人读史都习惯于脸谱化,把历史人物简单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若是按照这一标准解读明英宗,就很困难:他宠信太监王振,开启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先河,又受宦官的怂恿,好大喜功,御驾亲征瓦刺,结果惨败被俘,这也是历代皇帝里的头一个;他前后做了两次皇帝,复辟后听信谗言,诛杀功臣于谦……如此政绩,无疑是一个昏昧无能的皇帝。  相似文献   

11.
宦官 古代的官员,被阉割后在宫廷里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也叫太监、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卖炭翁》注)又如:“遂殴宦者。”(《卖炭翁》思考和练习“四”) 廷掾 古代辅佐县令的官。如:“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西门豹治邺》)  相似文献   

12.
王蕾 《中华魂》2012,(10):46-48
在马六甲城,你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与郑和不期而遇。山、街、巷、博物馆、茶室、餐馆、庙宇……它们或直接冠以郑和之名,或间接的使用他"三宝太监"的尊号。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南下西洋进行了7次万里远航,其中有5次驻留马六甲,在这个城市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有时,郑和是庙堂之上人们朝拜祈祷的神灵,有时是凭海观望的将军,有时又是一位传授美食医药的亲切朋友。关于郑和的一切在显眼与不显眼的地方提醒你,郑和,他来过。  相似文献   

13.
宦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宦官视为灾星、祸水。认为宦官揽权必然“败国蠢政”;认为宦官的品性就是“残暴、狡诈、贪婪的”。笔者认为,这些看法都有失偏颇,有必要加以纠正。 一 首先,关于宦官的“败国”问题。 所谓“败国”,是指宦官参政必然导致其王朝覆灭。古代史学家范晔。欧阳修、司马光、谷应泰都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范晔在《后汉书》中写道:“宦官败国蠢政之事,不可单《尽)书。”欧阳修则说:“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司马光说:“自古宦官败国者,各载方册。”谷应泰也说:“宦官之祸自古烈矣。”今人的观点与古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有的学者认为:“宦官专权往往导致这些王朝覆灭。”“由于太监专权,内乱迭起”,“五阉同日封侯,十常侍把持朝政……东汉政事终于不堪收拾了。”“这些人左右朝政。总的说来,对政治影响十分恶劣。” 东汉、唐、明三代是宦官参政揽权的最严重时期,考察这三个王朝衰败的历史有助于弄清宦官是否“败国”的问题。东汉亡于封建军阀割据,这是没有疑义的。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宦官有多大的关系?历史告诉我们,割据者的势力之所以在东汉得以存在,发展,是由于割据者的前身,即一部分豪强地主曾是东汉建国的功臣所致。就是说,刘秀建立  相似文献   

14.
宦官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中扮演了一种重要角色,曾一度权倾朝野,为所欲为,为此历代皇帝都煞费苦心去限制宦官势力,可大多最终收效甚微,但是在清朝,宦官干政的现象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不能不引人深思。本文试就这一现象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裕德 《北京纪事》2015,(6):110-111
通观有明一代,社会生活有两大特点,一是实行空前的特务政治,设置了东厂和锦衣卫等残暴又野蛮的特务机构.二是宦官专权."靖难之役"后,每朝都有干预和决断朝政、把持国柄、横行无忌的太监.明朝最突出的四大太监是: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这些太监大多人格扭曲,性格畸形,心理变态,往往多建庙宇以寄托空虚,故而有"明朝修庙,清朝修道"之说.  相似文献   

16.
郑和(公元1371~1435年),十五世纪初期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世称“三宝太监”。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因跟随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被赐姓郑。晋封为内官监太监。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宦祸"严重的一个朝代,然而在人们的观念里,明太祖却是"严驭"宦官的,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祖宗之法",即禁止宦官干政的"祖制"。这一"话语"是由若干个"事实"支撑起来的,但所有这些证据,要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要么干脆是似是而非。明太祖的确有过不少严驭宦官的训诫,但所谓"祖制",却无事实根据;事实上,正是明朝人为与宦官斗争的需要,自己创造了一个禁止宦官干政的祖宗之法。  相似文献   

18.
《酌中志》是一部记述明末宫廷政治斗争及宫闱生活的著名笔记。作者刘若愚,是明末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 《四库全书》没有收入这本书,只收了它的一个节本——《明宫史》。《四库总目提要》在《明宫史》条目下这样介绍:“《明宫史》五卷,旧本题芦山赤隐吕毖校次,盖明季宦官也。此书一名《酌中志》。”这一说法有两点错误:一、《明宫史》并非《酌  相似文献   

19.
明代宦官外交是明清宦官研究中的重点之一,而明初(本文主要指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宦官出使之频繁,影响之深远,非历代可比,曾构成历史上少有的“宦官外交”的局面。这一时期宦官在西域的活动虽然不多,但却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统治,对西域的发展和汉藏两族的联系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姓回族家庭里。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遭到阉割,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朱元璋病死后,其长孙朱允嫂即位,称建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