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化产业国际化作用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机理表明,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意义十分突出。但我国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创意产业化能力低下,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且产业政策有效供给不足,不利于争取国外受众和提升意识形态吸引力。应将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元素融入内蕴本国主流价值观的文化产品,选择适宜我国的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并在建立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产业国际化和谐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颁布实施国家意识的文化产业法律、成立推进文化产品出口的促进组织以及建立文化产业国外市场传播意识形态的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的发展,集群分工协同、资源协同、生产协同、市场协同、文化协同、制度协同、竞争协同和创新协同等协同效应可以解决区域文化产业的统筹和协调问题,是文化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因此,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挖掘集群内部动力,强化外部动力,加强集群主体间的合作,通过文化产业集群内部行业之间以及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来提升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一项制度安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学芳 《学术论坛》2007,30(8):138-141
从现有理论研究来看,文化体制改革是作为文化产业的制度性因素而存在的.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的一项制度安排,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其内在的理论边界.而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将是多重路径的选择,包括理论创新路径文化产业政策理论的全面创新;渐进式改革路径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举;意识形态路径建立全新的意识形态管理制度;规制路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建构,以此来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反映的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间互动协同的动态逻辑,不同层级的技术创新与网络文化产业之间形成了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构建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形成了基础创新、要素创新、应用创新、知识产权创新的有机统一体。通过引入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和技术创新指数构建,对2000-2011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演化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长波与短波共生演化,四大创新指数呈现稳步发展与突破式跃进并存态势;趋势分析则显示2009年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技术创新进入高峰期。鉴于此,应积极挖掘、释放技术创新对网络文化产业演化、企业变革与制度创新的主导与启发效应,助推网络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提升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的重要渠道。二者协同发展,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保证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二者协同发展必须实现队伍的有机结合、机制的有效对接、内容的相互渗透、方法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需。环境技术、支撑技术和应用技术相互渗透,三者协同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通过升级机制、组织机制、催生机制、激励机制、融合机制的推动和拉动双向动力机制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技术、展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曾经并正在推动着文化产业演进。中国要抓住全球科技变革的机遇,建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科技金融,提升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和公共文化的协同创新,助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张传民 《东岳论丛》2012,(8):149-152
文化产业因其受众面广和时效性、渗透性和隐蔽性强的独特优势,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有效的对外传播.意识形态和文化产业紧密相融,能够以实体文化形式对外传播社会主义的“公有”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制度文化形式对外传播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以行为文化形式对外传播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世界”理念.在对外传播途径上,通过合并重组等市场化手段,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最大化地占领文化市场,吸引文化产品消费者;重视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开发,利用新型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对传播对象及目标国家的研究,实现专业化和分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交通便利、制造业发达、文化资源丰富、人文荟萃,不仅是我国辉煌灿烂文明的重要源头,而且是联通亚太、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大动脉。"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呈现带际发展和业态融合的新趋势。打造"长江文化产业带"是优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战略布局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长江文化产业带"的建设要依托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和传承长江文明,坚持文化产业引领发展、融合发展和理性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建立"战略支点",形成"点轴联动"效应,积极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凤亮  古珍晶 《东岳论丛》2023,(1):14-22+191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在国内外发展形势均面临前所未有挑战时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旨在稳市场、促发展、保民生。文化产业作为意识形态特征显著的产业之一,必将受到这一新发展理念的深切影响,如工业生产标准化与文化生产个性化创意化的协同难度会更高,文化市场监督评价一体化与文化产品异质性和文化消费多元化的统一更为迫切,特色文化高溢价特性与文化传播碰撞带来的文化折扣矛盾更加尖锐等等,这些对文化市场的新影响必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格局。面对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应当从文化装备生产集约化、文化资源挖掘规模化、文化市场开拓全域化三大方面助推我国文化产业新格局的构建。由此形成对内有序发展竞争耦合、对外团结一致形成长板效应的内外协调联动机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处理沿线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真正地实现协同创新。从宏观上认识"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包括把握协同域和协同体两大内容,需要从理论层面对"一带一路"协同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共建、共享的系列论述,集中表现在"两大步骤、一对关系、五大内容、五个原则"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传统性和现代性,本土性和世界性的特点。运用共建、共享理论解释"一带一路"协同创新与我国作为发起国、核心国的角色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相适应。从共建、共享视角看,"一带一路"协同创新是"一带一路"协同体在协同域上共建、共享的过程,其中"创造资源,共建成果"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发挥功能,共享成果"是协同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时代背景.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有助于夯实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增强了民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扩大了国家的意识形态魅力.而外来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多元思想及其所依托的大众文化等,则构成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通过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扶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预警系统等措施,可有效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和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作为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要素,意识形态合法性对整个政治体系的良好运行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新媒体环境下,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生态逐渐形成,使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遭遇挑战,出现了认同感下降、优势地位减弱、安全认知错位、传播技术更新乏力、传播模式僵化保守、话语体系刻板乏味等问题。借鉴互联网思维中重视个体价值、秉持创新精神、坚持开放性等理念,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人本安全转向,不断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能力,重塑适应新媒体传播生态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将有助于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实现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随着集群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重要性的凸显,文化产业集群经济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文化产业集群绩效的考察变量,以陕西省为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绩效。结果表明: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大效应和降低成本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而创新效应和效率提高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不显著。建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创新等措施提升陕西省文化产业集群的绩效。  相似文献   

14.
农村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以罗德·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作为研究范式,对农村场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困境、缘由、路径加以检视.当前,农村场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存在传播主体缺乏专业的理论修养、传播对象缺乏基本的文化品质、传播渠道缺乏有效的输送媒介、传播内容缺乏本质的思想内核、传播效果缺乏大众的思想认同等现实困境.这无疑与基层党组织重经济发展轻思想教育、农民热衷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主流意识的高雅与化解现实矛盾的脱节、基层干部思想堕落作风腐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当务之急,农村场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组建高水平的专业理论宣传队伍;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民修养并举;关切农民的内在理论诉求,区分不同对象分类施教;构建农民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丰富主流意识形态渠道媒介.  相似文献   

15.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与制度偏离的短板效应折射出协同的重要性。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不仅应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前瞻与启发作用,还应主动构建全新的制度体系,以催生、牵引文化产业各行业的革命性变革。文化产业制度创新是内生制度与外生制度的交互作用与演进,呈现为技术牵引下集聚创新的内在规律,并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交互作用下推动文化产业不断跃迁。构建基于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的国家文化产业治理体系,将双向度的治理目标、前瞻性的治理制度、五位一体的多元治理主体协同、现代化的文化产业治理方式有机统一,提升国家文化产业治理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重视和加强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执政党都要有其主导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的一面旗帜,贯穿于执政党的一切活动中,发挥着辩护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动员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等。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对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既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的部分内容,也冲击和挑战意识形态传统的传播观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面对这种冲击和挑战,执政党惟一的选择就是: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弹性度,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加快构建网上执政党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和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政策呈现出强大的引导性、推动性、激励性作用。江西文化产业系列政策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当前,江西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凸显加大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创新的重要性。根据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变化,江西文化产业政策要对标文化强省战略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对现有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做动态调整和体系完善,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1+N"政策体系、扶持发展重点、补齐发展短板、加大要素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实现政策协同创新,更好推进江西文化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驱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创新与演进。自1956年人工智能(AI)概念提出以来,AI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与之伴随的是在AI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下文化产业的演化变迁史。AI技术驱动文化产业演化主要得益于算法主导的AI内容生产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文化大数据驱动的AI技术与文化制度创新的协同以及AI伦理为基准的文化创新与科技伦理制度的协同。在AI技术与制度协同的驱动下,文化产业的智能化演化逻辑带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的进阶跃迁模式:文化内容层面从机器生产到内容智造,文化数据层面从大数据到小数据驱动文化长尾,文化伦理层面从科技伦理到AI文化创新伦理。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实践与研究要进入"自觉时代"与"理论总结期",亟需在方法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引入发生学方法是丰富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一种有益尝试,是站在"释义范式"的立场之上对文化产业做出的一种理论阐释,有利于强化对文化产业"是什么""如何是"这一"元议题"的回答。文化产业发生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产业观念的发生与变迁、文化产业的历史与规律、文化产业发生的动力机制、文化产业发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文化产业的发生学研究具有理论建构意义、方法论更新意义、学科建设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科学的意识形态传播理论,体现了意识作用于实践的必然需求,实现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其社会化、聚集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坚持“灌输”理论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实现新背景下“灌输”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