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2005,4(1):138-144
《尚书·尧典》所反映的尧舜时代是中华早期文明产生的时代,处于中华文明史的开端阶段。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审视,这一时期的中华早期文明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典型的东方特点。首先是天人同构的宇宙认知体系。这种天人同构反映了尧舜时代宇宙秩序化以及天与人的关联化的文化特点,开创了极富中华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其次是“王者、智者、巫者”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反映了唐尧王国的历史文化面貌,突出了以王权(神权的代表者)为中心的政治意识,并借此强化了王权的神圣性与合理性。再次是禅让制。唐尧虞舜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主体,“协和万邦”整合部落集团,进而构成国家政体。这种国家政体由于形成过程中的“早熟性”,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某些文化传统,尧舜禹的“禅让”即是部落酋长新旧更替的习惯法在尧舜禹王国的文化遗留。可以说,与古希腊智者学派所揭示的西方古代文明相比较,《尚书·尧典》所揭示的中国早期文明内涵更具东方特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典籍与典籍文化———读《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何林夏(北京100875)周少川先生的《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通过对中华典籍的学术传统,及典籍产生、传播过程的研究,从文化学的角度,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的发表,在日本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本文作者平野先生从“文明的冲突”、文化与文明以及文化的摩擦的角度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作了重新的审视,表述了自己对文明、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2007,2(1):214-218
巫觋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从“家为巫史”到“绝地天通”的宗教文化大变革中,带动了整个历史的变动,构成源于神权的王权的建立、文明的产生、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在神权独占所带来的历史转型中,部落酋长借机独占神权,神权成为政治中心,暴力、贪欲、权势欲使神权获得者扩大了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由神权而王权,国家随之产生,社会历史进入文明阶段。上古三代的巫觋为知天知地的智者、圣者,通天通地的专家,其中少数转化为王者、大宗教主,而大多数则为王师,成为王朝的开辟者、政权的建设者与设计者,与上古三代诸帝王共同创建了中华早期文明史。  相似文献   

5.
庞进 《唐都学刊》2006,22(4):126-129
《帝王世纪》等古籍称炎帝与龙关系密切,是其母感应“神龙首”后所生;流传于陕西、湖南等地的一些民间传说或直称炎帝为龙,或言炎帝死后化为赤龙。何光岳等学者考证炎帝为伏羲女娲的直系后裔,而伏羲女娲有“龙祖”之称。考古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塑、龙纹,为炎帝族崇拜龙提供了佐证。龙的文化精神可概括为“容合(兼容、包容、宽容,综合、整合、化合之简称)、福生、谐天、奋进”,炎帝精神与龙的精神具有同一性。对炎帝文化,可从史实、人文两个方面来考察,史实炎帝是人文炎帝的生发点和基础,但不能代替人文炎帝;人文炎帝可以包括史实炎帝,是华夏儿女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精神圣殿,是龙的传人世世代代都要高高举起的一面大旗。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中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深入揭示中华法治文明的深厚底蕴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称之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中华法治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及其清晰制度表达;中华法治文明的直接载体是中华法系,《唐律疏议》是其精华要素的集中呈现;中华法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华法治文明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法治领域的典范,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力,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智识来源与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7.
天与人、客体与主体、自然与精神,本来是对立的两极,但是在中华和合文化格局中,都达到了合一,并由这天人合一的思想生发出中华早期思想文中其他观念、形态,引申出政治、伦理、价值、审美等理想结构。因此,天人合一正是中华和合文化中的一个中轴结构,其他观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个中轴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刘作翔教授出版了专著《法律文化论》。他从概念、结构、特征。类型。社会化、冲突、现代化等七个向度对法律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该书面世七年后,作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既定的大背景下,对法律文化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其最终成果便是《法律文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法律文化理论》确定了一个全新的主题思想,即法律文化是渗透在人类法律实践活动之中的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该书在原有理论框架中打入了一个楔子──法律文化的释义:作为方…  相似文献   

9.
<正>由大连民族大学南文渊教授所著的学术专著《文化高原》一书最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论证"的最终研究成果。《文化高原》一书围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从环境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了高原不同生境—文化区的形成、演变与类型特征,探讨当今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机结合的合适途径,以期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考察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入手,沿着泰勒的思路,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适应环境,主宰环境的一种群体的综合性行为能力。文化可分为两大类型或曰两大系统;这两大类型或两大系统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文化结构,具有着自己的特征。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将无数的个体联结为社会,并将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缀结为历史。  相似文献   

11.
《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切入,仅就叙事人称、叙事与隐喻、叙事与幽默、讽刺等方面探讨3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我们先看叙事人称。在叙事中对于人称的选择是基于对叙事文本的总体效果和全盘结构的考虑,同时人称的变化也关系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方式。《呼兰河传》共分七章,另有一尾声。第一、二章用的是第三人称,从第三章起一直到尾声用的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最大的特点是“非人格性”,它不能象第一人称“我”那样总是作为某个具体人物“直接”地出现于作品之中,这种非人格性给叙述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能够灵活自如地周…  相似文献   

12.
萨丕尔的文化人类学观〔日〕井上京子直夫译本文探索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有关个人与文化、语言与文化的见解,看一下萨丕尔的文化学对后来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多么富于预见性。一、萨丕尔的文化观萨丕尔就文化的组成问题提出了四种特征。首先,文化不是生物学产物。这不仅指文...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政治新秩序俞正梁在冷战后的国际社会里,各大文明正在经历着沧桑之变,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东亚经济腾飞、社会治理、道德整合所起的作用,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其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贡献,决不限于东亚地区或经济领域。如果对...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是研究人的一门科学。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其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和发展,形成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和类型的历史。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体质人类学的任务。另一方面,人类从动物状态分离出来,就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时产生不可分离的辩证发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研究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规律。这便是文化人类学的任务。文化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创制和使用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方式,如:石器、铜器、铁器,采集、狩猎、畜牧及早期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应的精神文化,如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亲属制度、家庭关系、婚姻形式等)。上述丰富的内容通过地下发掘的历史遗物、  相似文献   

15.
异端伦理与社会宽容——兼评《中国异端伦理文化》关键瑛柴文华教授的专著《中国异端伦理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谓匠心独运,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系统地展示了中国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特征,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相似文献   

16.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是日本国民性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但以她为代表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却因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导致这方面的研究式微。许烺光提出"许氏假说"、"心理社会均衡理论"以及诸多相关的工具、概念,突破既有的瓶颈,以"心理人类学"取代了"文化"与"人格"研究,将人类研究大规模文明社会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家元》是使用这套方法研究日本的成果,其视角与《菊与刀》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韩玺吾 《唐都学刊》2006,22(3):135-139
周民族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形成了周人定居的农耕文化。作为周文化遗存的《诗经》,正是这一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这可以从《诗经》所流露出的农业生产的乡土情怀、宗族伦理与宗国感情、以文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基于现实的创作精神上清晰地见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的诗集,它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总结和艺术升华,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超出了诗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越文化与水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文化与水环境陈桥驿我为张步天先生的《洞庭历史地理》①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提到。“水体不仅繁衍了生命。而且创造了文明,发展了文化。我们看到;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黄河流域,滔滔河水,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这里必须...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文明转型所导致的文化嬗变与断裂,经常酿就出困扰人类的千古之谜.中华龙文化历史探讨的深入,也搁浅在了这样一个纷乱的迷阵中.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他著名的《伏羲考》一文中关于龙图腾的结论至今不可撼动:“大概图腾未合并之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  相似文献   

20.
中华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与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特质、情感诉求、生活体验和社会交往等关系密切,是中华文化宝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部分。阐释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功能,中华节日文化是时间认知的产物,是农耕文明的缩影,是情感表达的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生命美德的呈现,是身份认同的载体。应发挥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促使广大青少年通过认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通过融入中华节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在认知、理解、参与、融入中华节日的过程中,真切领悟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道德之美、艺术之美、山水之美和生活之美,从而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