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吴承恩个人经历、所创作的诗文及前人误解的事实等方面论证,认为吴承恩不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儒生,尽管能诗文、善杂记,但没有接触过玄门释宗,没有学过佛、修过道。四十五岁以前热衷科举,四十五岁以后著《禹鼎志》,从其诗文及文友诗文记载中看,从未说过写小说之事。从《西游记研究资料》所选录的吴承恩诗文看,吴承恩对金丹学、佛学等方面的了解与小说《西游记》有很大差异。鲁迅、胡适等学术前贤认为小说《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其依据是《淮贤文目》,本文认为文目当为文章或文集的辑目,而不是书目,《西游记》收入《淮贤文目》之中,并未收入《淮人书目》之中,收入文目之中的《西游记》,可能是一篇游记类的文章,而不是小说《西游记》。  相似文献   

2.
苏兴教授是一位海内外知名的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学者,对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研究造诣尤深,曾先后出版了《吴承恩年谱》、《吴承恩小传》等专著,并写有大量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梓行的《西游记及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12月版)一书,就是从他30余年来发表过的50多篇论文中遴选出来的一部论文选集,可以说是苏兴教授论文中的精粹。  相似文献   

3.
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引自王力《汉语诗律学》)。 词虽是诗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旧体诗”。旧体诗特别是其中的“近体诗”格式只有那么几种,而词则不然,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调,每个词调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格式。每一个词调都有自己的名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词牌”,例如《如梦令》《水调歌头》《沁园春风》《西江月》《蝶恋花》等。随着词、曲分离,人们所作的词都同词牌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不用词牌的本义,如用《忆江南》词牌,其内容不一定就是对江南的回忆。因此,人们一般在词牌之外,另加一个词的题目。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者 ,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 ;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者 ,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 ,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 ,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5.
伏尔诺等在《英语词汇学》中曾经提出过“语法同形异义词”的名称,在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中,主要就是以兼类词为主体的多性词。①而在词法研究中,跟多性词问题直接有关的“词类转变是相当复杂因而争论也比较多的问题”。②关于动词语向形容词的转化,我们已有专文论述。③本文拟对形容词语向动词的转化作一较系统的探索,并论述现代汉语中必须建立“形动词”一类。  相似文献   

6.
百回本《西游记》问世以后,各种刻本上都没有作者吴承恩的署名,现在人们认定这部书的作者是吴承恩,都是根据一些别的材料推断出来的。天启《淮安府志》说,吴承恩“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并在他的名下记载了他的作品,其中就有《西游记》一书。藏书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中,也编录了吴承恩著的《西游记》(可惜的是他误载之于史部舆地类)。一些私人著作中, 又从语言方面进行论证,认为《西游记》中多淮安方言,这也是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一个重要论据。这些材料很能说明问题,论证也很有力。我认为,《西游记》中的一些淮安地方特色,也应视为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证据。我这里举出两个例子,试图说明这个看法。  相似文献   

7.
晏殊七岁能属文,被视为“神童”。在宋真宗、仁宗朝,他虽然做了几十年的大官,也做了一些好事;但我看他那“神童”的“神”,在他一生的事业中,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大家都知道,晏殊的诗、词、赋都写得很有特色,很有个性。宋王灼《碧鸡漫志》评他的词是“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宋宋祁亦极推崇他的诗:“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笔记》)晏殊还有一绝活似为后人所忽视,这就是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欧阳修曾说:“右观文殿大学士兵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为吴承恩保留下来的资料的“片断”入手,分析认为吴承恩与那些同辈的、不同辈的文化人相比是幸运的。一是《天启淮安府志》“破例”为吴承恩在官修的志书中留了一笔,这应该是由于吴承恩的身份和《西游记》的影响;二是吴承恩的墓因被盗而被发现,获得了确定吴承恩身份的重要资料;三是由于吴承恩头骨的存在,人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而不断增加对吴承恩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作者素来有所争议,但吴承恩作《西游记》成为学界的主流学说。以此为立足点探讨了吴承恩的身世,其中吴承恩在湖北荆王府,任“纪善”一职,佛国广济的深厚文化和山水风情对其写作《西游记》有很大帮助,考察《西游记》文本,广济的历史人文和民间传说载入《西游记》中甚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探讨广济与吴承恩写《西游记》之谜,认为广济应为《西游记》创作背景地。  相似文献   

10.
“篇章”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人们常理解为文章,凡是独立成篇的文字,都称为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史记·儒林列传》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的说法,到了清代,阮元在《与友人论古文书》中说:“屈辞成篇,故曰文章。”现在,文学早已队广义的文章中分化出来,形成单独的门类。关于“篇章”,古人也有一些论述,《论衡·正说》说:“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将”.《文心雕龙·章句》也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古代的“字”也就是今天的词,它们的意思是说,写文章的时候,必须先有词,…  相似文献   

11.
否定吴承恩是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人有各种理由,其中有一条就是吴承恩不懂金丹大道。通过对吴承恩《射阳先生存稿》的阅读整理发现,吴承恩对于金丹大道非常了解。他在诗文中多处谈到金丹之道,涉及到许多道家典籍,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加之在吴承恩周围的朋友中,有许多人的佛道知识十分丰富,并热衷金丹之术,这是当时的时代风气。多方面事实分析证明,吴承恩颇通金丹之道。  相似文献   

12.
一在《韓非子》的《难一》和《难势》篇里,都介紹了楚人卖矛与盾的故事。《难一》篇說: “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韓非子在《难一》篇中評論說:“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就是說,什么都穿不过的盾和什么都能穿得过的矛,这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本纪》、《世家》、《列传》里几乎篇篇都是精采纷呈,究其因,各篇都有极其突出的细节描写,而其共同特点,就是“奇”。西汉大文学家扬雄说过,“仲尼多爱,爱文也,子长多爱,爱奇也。”司马迁爱的是奇人奇事奇文奇功,各类人物、事件,不论正反,在他的笔下,都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奇  相似文献   

14.
红色火焰山     
“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称天尽头。那里有座火焰山,无舂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得过山,就是铜脑壳铁身躯,也要化成汁。”这是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对火焰山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15.
<正>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取经诗话》)是现传最早叙述唐僧取经故事的话本。有人认为:“此话本不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蓝本,”断言“此话本与吴承恩的《西游记》,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①。还有人甚至说:“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似吴承恩未知其书,对之无所取裁”②。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不仅以其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生动自然的比兴技巧以及重章叠句的民歌特点,影响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风格。王力先生认为,“《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文学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丰富的词汇”。在词汇方面,它除了吸收数目可观的双声、叠韵等联绵词外,还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在三百零五篇中,就有一百零五篇运用了叠音词,总数约三百五十个,出现达六百五十次左右。仅《小雅·出车》一篇,就用了“悄悄’、“彭彭”、“央央”、“赫赫”等十二个不重复的叠音词。这种现象对后世叠音词的发展和运用都有着重要影  相似文献   

17.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话”是元明说唱文学重要形式之一。1967年上海嘉定县宣姓墓出土了一批明代成化年间竹纸刻印的书籍,内除一本南戏《白兔记》外,其余都是“说唱词话”,共十六种。近年来有人据此推断《金瓶梅词话》的成书问题,造成了混乱。曾有人提出,词话之“词”,“可有三种解释:一词调之词;二偈赞之词;三骈丽之词。”更有人认为,词话就是“有词有话,即有说有唱。词泛指诗、词、曲等韵文而言”。实  相似文献   

18.
0、引言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副词“白”(含“白白”)在近代汉语中具有诸多用法,可以表示多种意义。这一现象,业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自1981年来,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除了邵敬敏先生曾经有过一篇论文外,语言学界对于现代汉语副词“白”,似平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就适“以虚词为主”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没有“白”的一席之地。其实,无论从表义方式看,还是从表达功用看,“白”在现代汉语的否定副词系列中,无疑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  相似文献   

19.
盐城是地方戏曲淮剧的发源地,曾获得“小戏之乡”的美誉。盐城的小说创作也果实累累,在建国初就产生过一批小说作者,如李有干、张玉良等,新时期以来,又陆续涌现出丁正泉、肖元生、朱剑、徐培东、陈钢、严红蕾、陈明、周鹏宽、沈锋等作者。在这篇短文里,我想对盐城的几位诗歌作者的诗歌创作作一简略的述评。盐城是一个建县两千多年的古城。历史上的盐城,曾诞生过一些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远的不说,被文学史家誉为清初三大诗人之一的盐丁诗人吴嘉纪,就是盐城东台人。他留下的《陋轩诗》以炽烈的民族英雄气概,揭露了清兵南下、入主全国的过程中屠杀、掠夺人民的种种暴行,以浓郁的生活气息,逼真地传达了劳苦大众、特别是贫苦盐丁的生活情状,被  相似文献   

20.
谈“飘渺”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二期上《注意消灭错别字》一文,列举的是一些常用词语,提出应消灭的是一些容易写错写别的字,这无疑对教和学都是大有帮助的。但是,该文举出“飘缈”一词时注明“缈”如果写作“渺”,就是一个错别字。这是不确的。“飘缈”可以写作“飘渺”。 查近年出版的几种汉语辞书,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新华字典》等,都收有“飘渺”一词,作为“飘眇”或“飘缈”的又一种写法。 “飘渺”一词有不同的书写形体。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如下一些写法:“飘渺、飘眇、飘邈、飘缈、缥缈、缥眇、缥渺、膘渺、漂渺”。各种写法都可以在文籍中找到例证,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