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2.
孔孟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教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教益韩延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想就孔孟仁爱思想的现代教益谈点看法。一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  相似文献   

3.
对道德德性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经济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重视公平规范的制定是其内在要求.但规范毕竟是外在的,它需要人的德性与之相适应.德性有其存在论的基础,其根本特征就是人的情感能获得"任何一个可能的他人的立场",不再局促于己,而是相通于人.德性是心灵的广阔而深厚的品质.这就是人要进行自我道德教化的基本理由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当代道德文明建构应该以规范伦理为中心还是以德性伦理为中心?对此学界有较大的分歧.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各有优劣缺失,同时它们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也有较大差别.尽管规范伦理有缺陷,但它比德性伦理更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对道德的要求,因此,当代伦理学应该以规范伦理为中心,辅之以德性伦理的开掘,形成现代的道德文明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教化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教化概念所关注的是人之德性的成就,即自我德性的成就以及他人德性的成就,这两方面所对应的正是《大学》之"明明德"与"新民"。在孔子和孟子的教化思想中,二人都坚持为政者之德性的成就在教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孔孟认为成就民众之德性的关键不在于行政制度的安排,而在于为政者自身德性的表现。只有成就社会全体成员的德性,一个有德的理想社会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6.
晏辉 《学术研究》2012,(1):12-22
在伦理学的学科内,何种事项具有内在价值和自足性,其本身就值得追求,之后确定我们应当做什么,这是我们需优先考虑的问题,至于是把幸福还是把善良意志确立为具有内在价值和自足的,则是在此之后才进行研究的题材。与此相关的是德性之美与城邦之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问题,尽管个体的德性是城邦之善的基础,但却无法从德性之美推论出城邦之善来。道德的个人和缺失道德的政府以及道德的政府和不道德的个人都可能是存在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一个缺失道德的政府比不道德的个人所造成的危害可能更大。然而长期以来,政府的"德性"(或城邦之善)如何可能的却没有真正成为伦理学深入讨论的对象。如果说个体的德性取决于个体的"善良意志"或"优良品质",那么城邦之善则决定于精英集团的集体智慧和公共理性,也更取决于政治家和公务员的德性结构。分别讨论个体德性的结构和政府德性的生成,继而分析连接二者的逻辑环节,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7.
德性的信仰基础与现代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性内涵的解析可以得出结论:德性是道德的本位。通过对德性的认识前提和情感前提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信仰是德性形成的内部基础。在现代性中,规范伦理遮蔽了德性伦理,科学理性瓦解了信仰,工具理性侵蚀了意义关切。所以,作为德性形成之内部基础的信仰在现代性中难以生成,这也就造成了德性的现代性困境。  相似文献   

8.
朱海林 《兰州学刊》2006,(9):20-21,141
自爱是德性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利己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人性论基础。人性自爱与人性利己的差异,预制了德性论与功利论伦理思想的迥异。可以说,德性伦理学与功利主义伦理学在道德的目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德评价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差异甚至对立,都是基于对人性问题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有其自身异于知识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始终渗透着三个独到的价值取向,即在道德与规范、道德与功利、道德与知识之间分别倡导和坚执德性优先原则、超功利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孔子颇有创获的德育尝试高扬了德育目标的超越性、德育手段的纯粹性和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精神,对当今道德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致丞 《理论界》2012,(4):95-97
道德是德性与规范的统一。如果说规范侧重外在规则、秩序、制度,德性则直指人内心。西方诸多伦理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麦金泰尔等,通过德性与人性、德性与共同体关系的论证,把德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本文以非理性因素作为分析对象,论证其作为德性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有三:其一,在人类早期共同体生活中,其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事出自然。其二,人类德性中诸如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是理性的直觉,使向善、理性成为可能。其三,德性倘若没有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便不再完备。  相似文献   

11.
儒家义利观始于孔子而完成于孟子,是用以处理道德与功利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义利观,是价值与事实并举、道德评价与经世治国并重的义利观.在当代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中,孔孟义利观可以纠正市场经济导致的道德困境;恰当地借鉴孔孟义利观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术界把virtue翻译成德性,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便被理解为德性论.这是一个误解.Virtue指的是修养:先验的、善良的主体状态.德性则不仅包含先验的修养,而且包含先天的人性.先天的人性的设置为修养找到了真正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应该被称为修养论.和修养论比较起来,德性论直指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德性思维:我国德育的基本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启泓 《学术界》2001,(5):17-27
德性思维作为一种主体直透客体本质(直觉引导)的理性思维,缘起于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其思维进路是把普遍接受的(形上的或价值的)原则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终点,并通过认识、把握主体而认识、把握客体.现当代德性思维的主体目标是造就实事求是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德性思维概念在现当代所容纳的规定性则是德育的基本任务,德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阅读、修养和力行及其他有效途径加以培养.文章提出并界定了"德性思维"的概念,从新的角度探讨了道德认识的特殊性和道德判断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理论,但拥有知识并不等于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德性是通过实践养成的,大学生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美好德性的培养才得以可能。加强道德实践这一关键性环节,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德性培养的现实路径,使大学生把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践履,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道德教育引导人、塑造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基督教以神为主体的道德统治欧洲千年之后,费尔巴哈将道德回归于人,创立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本道德论.费氏整个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发扬人类德性为主线而展开的.其中,“利己主义”作为行为道德基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牺牲”作为行为道德的最高否定形式,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行为道德基础与群体行为道德  相似文献   

16.
将儒家心性之学看作道德形上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牟宗三的一个重要观点。但是牟宗三在阐释儒家道德形上学建构历史的时候,囿于孔孟一体的传统旧论,没能充分注意孔孟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本文认为,孔孟在道德形上学建构问题上是有所不同的,孔子并没有建构道德形上学,孟子则具有了建构道德形上学的自觉性;应该对孔孟作必要的区分,并特别注意《孟子》与《中庸》、《易传》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德性的自然所展示的是人性的宽度和广度,那么德性的自由则标示了人性的高度和境界.通过德性的自然与德性的自由两重维度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可揭示其德性概念所蕴涵的人文关切.亚氏的德性概念在肯定人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具体性的基础上,通过逻各斯与伦理性的道德教化,使德性从自然提升到自由,进而塑造着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公共管理者的德性,是他的德行的根据。公共管理者的德性与他的职业责任义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公共管理者把他的岗位上的法律的、行政的责任转化为道德责任的过程中,就会生成德性。公共管理者的德性是他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德性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澄清了"德性就是意志的道德力量"的涵义,并且阐明了康德德性论的基本原则;其次讨论了康德对道德命令和实然命令的区别,以及对传统幸福论伦理学的批判;再次,揭示了康德道德命令向道德公设"退缩"的独特涵义:德性的力量是有限度的.最后,文章论及康德的道德问答法之于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及其道德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金太尔作为英美著名的哲学家 ,对西方社会的道德生活的无序、多元状况作了深刻的观察和剖析 ,指出西方道德衰退的原因在于拒斥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 ,因此他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之上建构起他的现代德性论 ,试图用他的德性论拯救西方社会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 ,这在现代西方社会只能是一个道德梦想。但麦金太尔关于德性的实践性、德性的内在价值、德性的整体性等论点 ,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