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倪颖 《江海纵横》2008,(6):54-55
美德是否可教,从苏格拉底开始在西方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美德作为知识是可以教授的。当然,这里的教授不仅是单一的教学,而是多种教授方式的综合运用。美德,严格来说,不是从书本里“长”出来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虽然在现实教育中开展美德教育必然存在着困境,但美德教育的开展是必须与必要的。因为美德教育可以给我们道德上的终极希望。人作为人是需要有美德生存的,人也是可以被教化为有美德的人的,这就是美德知识教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公元前500年左右为中心-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它标志着全人类的共同文明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我们通常认为,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而作为孔子的“仁者爱人”的道德哲学思想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开端.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道德哲学思想都影响深远且具有丰富内涵,二者在道德价值的体系形成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德哲学体系却使中西方文化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支持一种“未经限制的”享乐主义,由此说明美德对于实现幸福进而快乐的必要性;他在《高尔吉亚篇》中则反对以快乐最大化为核心的享乐主义,由此提出一种适应性的幸福主义。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在这两篇中呈现的快乐观确实存在某种不融贯性,之所以不融贯的主要原因在于,苏格拉底没有为快乐与幸福、美德、理性之间的关系提供清晰而统一的说明。针对这两种快乐观的未决问题,古希腊伦理学大体发展出三种有关快乐观的思路,即享乐主义的思路、美德主义的思路以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综合性思路。苏格拉底的快乐观对古希腊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于我们更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古希腊的幸福和美德等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道德与知识是存在二律背反现象的。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增强受教育者的道德体验,使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一、该命题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及其何以成立;三、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由此,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善的目的论教育、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三方面阐述了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 ,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有知 ,从真知到美德 ,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关于知识在德性生成中的作用问题 ,一直是伦理学史上较为引人关注且争议又很大的问题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的“知德合一”说后 ,关于二者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未曾停息过。回顾一下伦理思想史 ,不难看出 ,知识和德性分属不同的领域 ,二者既相互区别 ,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知识只是德性形成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 苏格拉底的哲学,可以说是地道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哲学”。他把研究道德看作哲学的主要任务。他的伦理哲学的一个主要命题就是“美德即知识”。他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在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美德即知识”也就是说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美德即知识"已经成为千年流传的名言警句,在哲学界被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重要哲学命题。哲学价值就在于对问题的不断反思与解释。以当前哲学界对此命题的研究为基础,以哲学认识论的观点,在肯定"美德即知识"命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的判断下,从社会政治、思想价值、哲学风格三个方面重新对此命题进行真伪辨析,进而对这一命题的哲学内涵进行了论证和阐述,肯定"美德即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及其积极意义,德性伦理在现代哲学认识论中受到更多关照,追求向善的幸福生活便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尼采强调苏格拉底代表的逻辑与知识原则进入了悲剧,直接导致希腊悲剧的衰亡。要想悲剧得以重生,就必须回到音乐与神话代表的悲剧艺术的本原价值上来,因此,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尼采的思想原则,有助于揭示尼采悲剧理论的时代新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上是否存在明知故犯的人呢?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行为,作恶出于自己无法控制的无知,无人自愿作恶,所以明知故犯的情况不存在;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思想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发展完善了他的思想,如他把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部分引入道德,对有知识的状态进行区分等。这些思想为亚里士多德解决明知故犯问题做了铺垫;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明知故犯的人,恶是出于意愿的。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中西两种不同的道德哲学传统。王阳明“致良知”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蕴涵了中西道德哲学传统的一些重大差异。特别在当代道德文化陷入重重危机的背景下,回视两种传统,思考中西道德资源能否优势互补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随相伴,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一是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转化.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德育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让受教育者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相似文献   

16.
教育市场化改革是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竞相采纳的主要教育改革措施之一,此举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自身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教育市场化可能带来的诸如公平与效率、制约与发展等一系列教育和社会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亦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断。针对市场化中出现的“自由择校政策”、“私立教育机构发展”、“教育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自身属性”等问题,不少学者对此作出了批判性论述。  相似文献   

17.
解读柏拉图理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理念论开创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他的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一系列矛盾与疑难,它们是紧紧围绕其伦理意义上的问题而展开的.理念论的价值取向是最终实现"善"的王国,达到真善美的最高统一.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之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而佛教经典中却有‘有才能之畜生’的说法,即是说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它与美德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池田大作的恩师户田城圣对"知识"与"智慧"作了严格的区分。池田大作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儒家对善的理解,认为智慧和慈悲以及知行合一才是创造和平、幸福和价值的源泉,这是知识的"善"用。这种"善"是东西方传统伦理的交汇点,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传统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梳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可以让我们在汲取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长处的同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根据学校教育旨在“人的发展”这一心理学思想,立足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借鉴美国成功学校教改方案之一———“代教桥”的精神,利用小学六年级算术教材中列方程解应用题部份,实施专门的“元认知训练”学法指导课。使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个性心理品质,又收到了良好的代数知识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