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国学季刊》与中国史学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季刊》标志着20世纪上半叶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水平,展示了北大的学术特色和学术风格。《季刊》产生于北大特有的学术氛围中,在对“国学”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伴随着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季刊》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历史考证学的新成就、重视新发现的史料、介绍和引入西方的学术成果及资料等史学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季刊》在许多方面还显示了其特有的编辑特色,并在当时产生了影响,对后人有所启发。回顾《季刊》的成就,对于研究北大学术和20世纪中国史学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北京大学召开了庆祝《歌谣周刊》六十周年纪念会。纪念会由季羡林副校长主持。中文系教授王力、吴组缃、林庚和中文系、社会学系、东语系、经济系、图书馆等单位的中青教教师、研究生和学生出席了会议。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钟敬文、贾芝、马学良,中国民间文艺研会顾问、前《歌谣周刊》主要编辑、八十九岁高龄的常惠老先生,以及兄弟单位的有关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季羡林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歌谣周刊》成立六十周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值得纪念。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北京大学带了个头,但是后来没有坚持下去。今天开会,一方面庆祝,另一方面请大家发表宝贵意见,怎样在北大把民俗学研究搞起来。希望把空白学科抓起来,搞上去。钟散文教授在发言中说,《歌谣周刊》是一九二二年创刊的,实际收集歌谣的时间还早,一九一八年就开始了,刘半农、鲁迅、李大钊都参与了这件事。一九二八年中山大学创办了《民俗周刊》,同时成立了民俗学会,举办了民俗学讲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以来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科在形成和演进的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学术思潮和学术理论家 ,并在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对这些方面进行系统地梳理和阐述 ,反映出百年来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概貌。同时指出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形成渐趋成熟的学科体系 ,是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以及民俗学研究文学化倾向的背景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施爱东在《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一文中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民俗学界学科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的趋利性考虑、民俗学从业者未形成一个真正的学术共同体等4个方面论述,否定了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但实际上人类学与民俗学是有着诸多不同的,诸如研究对象的不同与其对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现象所持态度的区别;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或范围或许宽泛一些,但它是由几方面特征一以贯之的一个整体;至于施博士对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表现出的趋利性的批评,对时弊的针砭是深刻的,然而却不能作为怀疑民俗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需要说明的是,民俗学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严谨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5.
新诗的出现和歌谣运动的发起都是新文学运动影响下的产物。新诗吸收了歌谣在语言、节奏方面的优点,从而使其走向现代化、中国化、本土化。歌谣在发生源泉、创作者以及形式方面向诗歌靠近,借助诗的影响提高其在学界的地位,从而奠定歌谣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新诗歌谣化,完成了生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统一,推动了现代诗的发展;歌谣诗化研究,完成歌谣身份的转化,为歌谣成为现代学科奠定基础。新诗与歌谣的相互影响,加快了文学现代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国学"在不同语境下表达出的不同观念,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救亡意识主导下的、政治取向的国学观念,启蒙思潮主导下的、文化取向的国学意识,以世界汉学为参照的、学术研究的国学观念。近代国学概念的定义也可分为三种用法:第一种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系;第二种为扩大的用法,即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第三种是指近代以来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学术研究的体系,即国学研究。国学研究在近代的演进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学问方法上延续清代的考据学、训诂学,而在观念上导入近代文化意识;第二阶段的特色是呼应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方法和疑古思潮;第三阶段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突出代表的、汉学化的国学,即与世界汉学、世界学术接轨、合流的新的国学研究。近代国学名家的第一代以章太炎为代表,第二代是太炎门人所代表的北大学者,第三阶段的代表是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的学者,清华国学院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成绩,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国研究。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重新认识1920年代的新国学运动和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术典范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是中国最早收集和研究歌谣最有成就的人,《吴歌甲集》的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一件特大的大事,北京大学胡适、沈兼士、刘半农、钱玄同、俞平伯等五个著名教授为他写序,给予特别高的评价。顾颉刚对民间文艺学的民俗学的贡献和五四时期北大学者教授们坚持科学民主的学术风度让后人景仰。而当下在一些文化团体、学术部门泛滥成灾的封建帮派作风、宗派主义思想,以及打击压制理论创新的学术腐败行为,只能对学术研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歌谣运动不仅是一场以歌谣研究为中心的现代民俗学的“缘起”运动,更是一场现代白话新诗从本土民间寻求合法性建构的诗学运动,因此,“学术的”与“文艺的”双重目标构成了其复调的历史叙事模式。但是,随着运动的纵深发展,“文艺的”诉求目渐式微,它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单一的以“学术”为中心的运动,中国诗歌现代之路的多元展开的可能性也因此暂时终止。  相似文献   

9.
"民俗学"作为学科名称的提出,始于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但是,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学科名称中脱颖而出,则是取决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的巨大影响,中山大学因此成为中国民俗学的主要发源地.大学出版审查制度如同双刃剑,制约和规范着民俗学会的出版,而出版审查与反审查则更像是一出斗智斗勇的智力游戏.1927年至1943年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倡导者们在极其艰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下先后印行了多种刊物和丛书,他们为理想而奔波,凭热情而工作,为经费而斗争,因人事而夭折,折射出20世纪早期中国大学学术出版业的诸多艰辛和困惑.  相似文献   

10.
重构民俗学基础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近来一些民俗学同仁仍存忧虑,如对民俗学研究方法不作改进,对基础理论不作更新,民俗学将失去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及价值。本文经对民俗学历史及现状的反思,认为民俗学研究应坚持主客体统一、具体与抽象统一、文化整合的原则,并由此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民俗史料、民俗著作丰富的国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是中国民俗学的优势,也是中国民俗学研究不能忽视的的学术重点。在民俗学视野下进行历史民俗文献研究,要求对“历史民俗文献”进行准确的学术界定,充分发掘并重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对历史民俗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提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早期的民俗学者以严谨的学风开创了历史民俗文献的学术风尚,现今中外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历史民俗文献研究的学术进程。同时,历史民俗文献研究存在着许多研究薄弱或缺失方面,这一方面说明学术研究的缺失偏颇,另一方面也启示这是有待开发的学术宝库。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前期我国学术思想界对“五四”的阐释,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形成了“思想启蒙”、“文艺复兴”和“反传统”三种基本的诠释模式,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五四”的复杂面相。90年代的新一轮的“五四”反思,出现了“重申”、“重估”和“重释”等不同倾向,再次形成“五四”阐释的多元化格局,并带来研究内容的扩展,五四后期的整理国故重新得到肯定,一些守旧的学术人物进入研究的视野。随着学术文化思潮的变迁,“五四”阐释的主导话语,已从80年代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新世纪的“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研究方法泛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方法的更新,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的发现,推进学术发展。系统研究我国和国际民间文学研究中怎样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历史的地理方法以及文化人类学方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中国的思想、学术和文学都在努力争得自己的位置,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由“整理国故”引起的现代思想与学术间的论战,也带来了文学话语的争夺。整理国故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建立。它既校正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偏激态度,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理性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文学的思想启蒙力量。最终,整理国故被划定在学术和历史研究领域。新文学在离开学术资源背景之后,走向了日常生活和社会大众。  相似文献   

16.
进化史观的传播,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学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兼顾对其他用新观点写出的学术史著作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俗大典》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大项目之一,不仅抢救民间民俗文化,同时抢救老学者们20世纪的田野调查学术成果,是对中华民俗文化一次空前的大整理。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90年来的五四运动研究大致分为4个时期:起步时期(1949年以前)、发展时期(建国初的十七年)、繁荣时期(文革结束至90年代中期)和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期间,学界就五四运动的各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学术成果丰富,而且学术争鸣之热烈也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课题中所少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五四运动研究从单纯的政治运动、文化运动的视角转向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宏观考察,开辟了五四运动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长期以来保持政策理论特色,缺乏学术范式上的国际化和学术语境上的民间化形态,因而既不能与世界学术文化对话交流,走向国际化;也不能深入中国民间大众为老百姓喜闻乐见,走向民间化。因此,学术范式国际化和学术语境民间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两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