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海经》多处提到巫山,并有大量关于巫人部落与巫术活动的记录。全国有长江三峡、山东肥城和湖南城步三处巫山古地名,只有城步巫山才是《山海经》所指的巫山。有证据表明,以城步巫山为地理标志的湘西南地区有着数千年的巫文化根基,是中国神秘巫文化的重要起源之地,巫文化起源和盛行也是城步巫山及相连巫水得名的历史来由。  相似文献   

2.
巫虽然远离现代生活,但是在宗教学的研究中却不能忽视对于巫的探讨。历史上,巫与宗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文章仅就巫的含义、特征、发展和传承方式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楚国巫坛上的月神祀歌国光红一、“东君”为日神说质疑自王逸《楚辞章句》以为《东君》祀日神,以后各家皆认同。《史记·封禅书》记高祖四年,令“晋巫祀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之属”,《索隐》引《尔雅·释天》:“东君,日也”,则东君为日神似是无可置疑。但《...  相似文献   

4.
苏尼在彝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巫文化中扮演过一定的角色。其活动内容,主要反映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万物有灵”意识,为人“招魂”、“撵鬼”、“镇鬼”。从有关传闻看,一个人成为苏尼,本身有巫文化的“欺骗”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关于古代的祈雨─—兼释有关的几个古文字国光红一、祈雨的女巫和蛇《周礼·春官》有“司巫”职,“掌群巫之政令”,其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春官》又有“女巫”和“男巫”,“女巫”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旱则舞雩”,“男巫”则另有所操,《春...  相似文献   

6.
释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九字象蜥蜴,古人以蜥蜴象征阳物;也字象蛇形,古人以蛇象征女阴。夏代巫觋操蜥蜴和蛇舞蹈以娱神,故夏巫以“九”名。殷商巫觋承此传统,缘九、鬼同音而称巫觋为“鬼”,九、鬼都是巫觋。大禹为夏巫祖师,故后世有“淫湎”之目。殷人为表示大禹巫觋祖师身分,以及由此包含的“淫湎”之意,便造了从九、从也的禹字。  相似文献   

7.
由于种种社会和历史原因,人们对"巫"、"巫术"及相关概念避讳尤深.但不可否认,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中,"巫"对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意义核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决定性作用."巫"对民间美术的介入,使民间美术具有了区别于非民间美术的社会性特点;"巫"对民间美术的介入,也直接生成了其独特的造型体系.  相似文献   

8.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中的七十二“巫”名称,麽公以古壮字抄写、传承因而相对稳定,巫者因靠“阴传”而容易留下个人主观痕迹。“岑大将军”应为泗城岑氏土司历史上有领兵打仗经历的英雄人物,“岑老太官”可能是泗城岑氏土司的族人或者家属,其地位和作用都不如“岑大将军”。在当地建立七十二“巫”微缩景点和对巫调音乐进行再创作,可以很好地把七十二巫调音乐发扬光大,并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9.
针对余英时先生《论天人之际》与李泽厚先生《说巫史传统》论述从巫文化到孔子“仁”的“轴心突破”,提出五点评述意见:1.“仁”起于情而非情,乃道德律则;孔子“仁说”乃社会大变动所致;2.中国官方巫文化与古希腊不同;3.“德”的历史考察;4.《周易》完成了由“巫”到“数”到“德”的转化;5.中国古代“天人”亦是“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巫是会通人神的中介,巫为初民制订规范,艺术是主要的巫术手段,巫者藉其提高巫术的法力。巫者创造文字以记录卜筮的过程和结果,卜辞成为上古历史的记载。巫祭仪式还是传授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场所。巫因此具有了会通人种,制订规范,创造艺术,传播文化,联接历史的功能。巫是上古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传者  相似文献   

11.
巫文化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灵魂主宰为主旨思想,并通过献祭、象征性模拟活动等方式与神灵交流,达到被施以恩惠和得到庇佑目的。本文在梳理巫术的概念、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以苗族巫文化为例,对巫文化的起源及其巫文化在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2.
“圣人”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的“圣人”观念与巫文化时期的“巫”存在着渊源关系 :圣人由巫演化而来 ;先秦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 ,直接促成了这一转变演化 ,也就是说 ,儒家诸子的政治实践过程也就是他们对“圣人”政治理想的构建过程 ;巫之所以能演化为“圣”和“圣人” ,有深刻的理论根源、社会历史原因和独特的社会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13.
楚辞文化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早期楚辞文化是一种以巫娼习俗为核心内容的南楚巫文化 ,其特点是娱乐性、审美性和迷狂性。在这片文化土壤上诞生了以《九歌》为代表的宗教巫歌 ;后期楚辞文化是南楚巫文化与战国士文化的融合 ,屈原的《离骚》是这种文化的产物。原始巫文化习俗与士文化精神的统一、极强的创造功能和偶然形成并在形成之后迅速转衰 ,是后期楚辞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巫觋之兴,世远源长,莫详其始矣。《甲骨文编》卷五:著录“巫”字、凡十六字。《古籀汇编》五上:著录“巫”字、凡三字。末注〈殷虚书契后编.罗振玉说:“《说文解字》:巫,古文作(?),此从冂象巫在神帐中而两手奉玉以事神。许君谓从巫象两袖舞形,巫与舞形初不类矣。〈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与工同意,古者巫咸初作巫”。按:巫,专训女巫。又本部“觋”下曰:“觋,能齐肃事神明者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后世男女皆作巫,罕有识觋者。其与工同意者,工尚巧  相似文献   

15.
苗族多神崇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族多神崇拜的三种祭祀方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苗族创造了自己的苗巫文化——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而著称。在古代,苗族文化相当发达,正如历史学家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一书里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为汉族所袭用。”这充分说明苗族宗教的深远影响。楚湘五溪地的湘西自治州境内的苗民、怀化地区的靖县、麻阳和邵阳地区的城步、绥宁等县的苗民,他们之间相隔百里、数百里,但他们在文化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信鬼好巫,多神崇拜。如《湘西苗民的信仰》(见《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一文中说:“苗民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歌谣中有厚重的巫文化内涵,原因是它产生于原始宗教社会,又有楚巫、苗巫文化的影响。其表现集中于梯玛神歌,其它各种仪式歌、劳动歌有较浓的行巫色彩。  相似文献   

17.
<正>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魅力在于:他以楚国神光离合的巫觋—神话—图腾文化为背景,浮雕般地突出了他那深沉的理性思索和选择;神话—巫觋—图腾不再被看作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另一世界,却成了屈原理性思索和选择的形象表现和感性象征。兹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天问》:屈原理性精神的觉醒 1.屈原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屈原生活的时代,楚国依然保持着绚丽灿烂的远古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还笼罩在神话—巫觋—图腾世界的非理性光辉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巫,《说文解字段注》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又说:“凡巫之属皆从巫”。《国语·楚语》载,“在男曰觋,在女曰巫”。“统言则周礼男亦曰巫”。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看出,巫,作为宗教活动人员,最早是出现在社会男女间有了分工之后,最早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就是从群体中分工出来的女性,大约在人类进入父系时代以后才出  相似文献   

19.
楚漆器作为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以其精良的制作、繁多的种类为世人所瞩目.文章主要论述楚地巫文化在漆器中的表现,并从楚漆器的造型和"崇凤主题"两方面来论证巫文化对楚漆器艺术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苗族蜡染中的巫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蜡染是制作苗族服饰的古老技艺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受苗族社会巫傩文化的影响。苗族服饰蕴含了大量的巫傩文化,并在蜡染图案及色彩中都有所体现,其中既散发着浓郁的巫傩礼仪意味,又隐含着浓重的怀乡恋祖的历史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