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其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性、多变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和高校改革过程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更新、充实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目标缺乏阶段性、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在设置教育目标坚持阶梯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互动性原则,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动静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 ,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个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其主要途径在于 :一是加强大学生科学理论教育 ;二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 ;三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观的冲突 ;四是加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六是加强法制建设 ;七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90后”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女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既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随着时代发展而嬗变.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世俗化、多元化、个体化、虚无化等特点.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的同时,结合女性高等教育的规律,把价值观教育与性别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价值观教育贴近21世纪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择业价值观科学评判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社会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透过三种择业心理误区揭示了部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偏差。并且提出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三项策略,即加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实施多向、导向、定向、去向教育,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一贯要求。"80后"多数大学生在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后,其人生价值观出现了新的变化,体现在珍重生命的健康价值观,日渐凸显的亲情价值观,心系社会的就业价值观,日渐明晰的理性爱国价值观。随着社会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复杂化,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的新变化,要求高校必须适时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坚持大学生健康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亲情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并教育大学生确立理性爱国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现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正呈现出由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并存发展,由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发展,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发展,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发展的趋势。同时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确立科学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巩固“两课”主阵地,大力弘扬集体主义主旋律;优化教育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示范作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在实践中促进价值观升华;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健全价值评价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梁顺平 《南都学坛》2012,32(4):136-137
<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积极、进取和乐观的趋势,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及消极悲观的趋向。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实施"三贴近、以人为本"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要求我们凡事都要做到一切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逐渐发生了从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从整体价值观向个体价值观、从理想价值观向世俗价值观、从精神价值观向物质价值观的变迁.这一变迁的轨迹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价值观的深刻反思;20世纪90年代价值观变迁的基本完成.新世纪以来价值观变迁向两个方向发展,即价值观上述变迁的延续和深化与科学发展价值观和和谐价值现的形成.价值观变迁对大学生价值现教育产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要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作出回应,即大学生价值现教育要实现在教育内容、教育主客体关系和教育目标上的三大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新形势下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矛盾、多元、不稳定等特征。其原因主要有 :来自社会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变化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明确提出 :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方面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1.
当下,幸福作为一种教育文化被众多学者引入学校,通识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幸福人生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教化,即通过通识课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使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能够在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让大学生过上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关键是"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的落实,当务之急是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一整套基本的规范与参照;另一方面,亦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把荣辱观教育贯穿于价值观教育的各个方面。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结合起来;二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三是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总体上来说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一元价值观主导的时代和改革开放后的一元与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六十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迁体现出三个特点,即价值目标由注重理想向强调现实的方向发展;价值取向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评价由重义轻利向重利轻义转化.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据此,新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制定、教育过程的优化、教育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法,收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资料,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中生命意义缺失的六种情境:负性主观体验、自我认同危机、自由意志受阻、生活目标缺失、价值认同缺失和人际支持缺失;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呈现出七大问题:忽视生命价值内省、理想信仰意识弱化、盲目主义从众倾向、竞争主义人际关系、利己主义社会态度、物质主义价值取向和享乐主义生活态度。基于以上结果,研究者提出开展大学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原则,明确"三位一体"的目标,实施与"三大平台"相结合的策略,创新多样化的生命教育实现途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爱党教育是应对当前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混乱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科学化的爱党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净化与提升青年大学生群体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为党在组织上培养更多合格和优秀的后备力量。具体而言,爱党教育应避免简单化的“说教”、内容上注重科学性的安排,应避免模式化的灌输,形式上应注重灵活性安排,应避免孤立的党化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多方位结合。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种种价值观的困惑与矛盾。只有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 ;坚持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的价值导向 ,在教育中突现“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思想 ;组织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体验价值取向的正误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才能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手段。为实现教育目标,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二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三贴近”原则,三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四要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非认知能力是一种心理素质,其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品质特征起着内化、养成的作用。提高非认知能力是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管理效能的现实途径。应通过对大学生上好入学教育“第一堂课”、开好职业生涯规划“第一门课”,为大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微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常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其非认知能力,使其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推动、固化的作用,以增强管理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信仰是人对"终极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类对"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永恒追求与向往;指出在当前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功利化、世俗化等倾向。分析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仰中进行合理选择;辩证对待宗教信仰;坚持信仰教育与其他课程、信仰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信仰教育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由于政治经济背景和国内社会变革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多层次性和价值评判的多重标准等标准。本认为,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着力价值体系的教育、大学生个体的德性培养入手,并加强其价值观的环境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