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权力的主体、价值、行使和制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人民是权力的主体,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及人民授权和党组织授权的关系的权力主体观;全面揭示了权力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路径的权力价值观;深刻阐述了严以用权、合理用权、公正用权的权力行使观和法律制约、道德制约、组织制约、社会制约的权力制约观。习近平的权力主体观、权力价值观、权力行使观、权力制约观是一个集大成的权力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阐述了权利的概念及其分类,权利与权力的异同,权利的限制,特别指出权利滥用和权力滥用的消极作用及危害;对人们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有所神益。  相似文献   

3.
阿克顿的宪政观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而是阿克顿在总结历史,用于指导国家构建的一种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普选权,成为实际民主的一份子,成为人民精神的向往。政府权力与公民自由是政治研究经久不衰的话题,阿克顿的宪政观是其对于限制国家权力,实现人民自由的一种制度设计,宪政政府不会因为更换领导而变化,相反宪政政府有没有领导都会运行很好。每个领导者重在设计一种权力制约机制,使得宪政发挥其最大功效,才是阿克顿宪政观的归属。  相似文献   

4.
论善治权力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德的根本内容是树立理性的公共权力观,树立这种理性的公共权力观需要转变治道范式,因为一定的权力观附属于一定的治道范式.善治作为新兴的治道范式区别于传统的统治治道范式和现代行政治道范式,是专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的特定范畴;善治参与者自愿组成善治实体,构建的是公正的管理交往结构和管理交往关系、管理交往秩序.因而与善治范式相适应的善治权力观在权力起源观、权力关系观、权力运作观、权力制约观等有关权力本身的各个方面都与统治权力观和行政权力观分道扬镳,是一种公共的、理性的、人民性的在今后长时期内我们应该努力树立的正确权力观.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长期担任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管理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系统的行政思想。毛泽东行政思恩的显著特征是他的人民性,并贯穿于他的行政体制观、行政权力观、行政动力观、行政原则规和行政方法观等诸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领袖毛泽东行政思想的本质即是为民行政,人民观是其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他主张对行政体制的设置和政策应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在行政权力的认可和行使上,应该确认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权力归于人民是历史的必然,当权者应该能够代表人民行使…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权力视角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又是歧义丛生的。文章比较系统地梳理、评析了关于权力的七种典型观点:权力的力量(能力)说、权力的资源说、权力的关系说、权力的结构说、权力的“眼睛”说、权力的媒介说、权力的硬软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7.
微观权力学说是米歇尔·福柯先生的独创性学说之一。按照他的理解,不仅“权力”一词已具有了新的内涵,知识、真理、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与特征。虽然福柯的思想发展具有相当的跳跃性,但是,后现代思潮毕竟是其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为此,本文从后现代科学知识观角度进行了认真的思想梳理。  相似文献   

8.
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胡适的翻译观。胡适在翻译选本上提倡翻译西洋名著,在翻译用语上主张使用白话,在翻译方法上强调采用直译。指出胡适的这些翻译观点是各种权力话语操控的结果,既受到当时国内文学革命、西方强势文化等权力话语的支配,也与他本人的诗学追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毕飞宇《玉米》三部曲中三位女性"贞洁观"的表现为对象,发现,三位女性前后"贞洁观"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男权主义的异化和权力的侵蚀。通过透视毕飞宇本人对"贞洁观"的思考,本文发现,毕飞宇本人"贞洁观"的思想症结是:一方面反对男权主义对女性"贞洁观"的异化、权力对"贞洁观"侵蚀,另一方面认为女性"贞洁观"应该依附于男权主义和权力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官员暴力犯罪正呈现上升趋势,具有官商或官黑结合、手段残忍、计划周密、影响恶劣等特点,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其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错误权力暴力观、人权意识缺失、唯我独尊的自大狂心态、权力监督机制运行上的失控、腐败现象的蔓延、官员自身素质的低下、干部升迁体制的缺陷、黑恶对权力系统的渗透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与体制成因。应通过完善权力监督、腐败防范、科学考察及任用官员、政治公平竞争、官员暴力犯罪从重处罚等长效机制,改革政治体制,净化政治生态环境,有效遏止该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1.
人性善恶的话题是古今中外学术争论的焦点。历史文明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和权力观。而"性善论"与"性恶论"思想在各国政治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次次印证着人性善恶与权力运用的紧密关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高发,因此在权力规范的问题上应综合考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合理之处,既要对人性之善充满信心,更要警惕人性之恶,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编织制约权力腐败的制度之笼。  相似文献   

12.
当代西方哲学中"知识"和"权力"的概念以被大大地拓展.传统的知识观只关注知识的纯粹性和客观性,排斥权力.而当代权力观认为,权力与知识是直接蕴含的.本文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反思科学知识权力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知识权力学说体现在两方面:科学理性的权力学说与学术权力之争。这些批判实质上反映出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的危机,但混淆了科学的客观真理与科学被滥用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知识权力学说来源于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4.
尽管民主的本质就是权力制衡从而尽可能体现出绝大多数人的主权和利益,但某种情况下,少数派权力并非一无是处。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把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融为一体,民主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理论与实际可操作性的双向满足。民主的程序性合理,是权力制约合法性的基本前提之一。中国特色民主的建构与落实,应在充分调适"私人"自由与"公共"秩序、"私"观念与"公"观念等多重张力基础上,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观、民主观和人民观的同频辐射。至关重要的是,作为民主的社会史因素,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范式应该进入当代民主探讨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中国技术观的形成过程中,权力的集中使政治精英拥有权力话语;学术研究的不充分使学术共同体在论证、诠释、放大精英技术观的层面上发挥着社会作用;而公众对政治既敏感又不积极参与的态度及其科学素质的低下,使其在国家技术观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十分微弱.由于中国技术观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在新中国技术观的研究中,精英途径居核心位置.  相似文献   

16.
奥新斯基的民主集中观主要包括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问题上,主张民主的主导地位和民主对集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不断扩大民主才能有正确的集中;积极倡导党政分开,充分发挥地方组织的积极性,反对权力的过分集中;为保证集中化的权力的正确实施,必须建立以法制权和以权制权的权力监督机制,将民主集中制纳入法制建设轨道.纵观奥新斯基的民主集中观,矛盾与困惑共存,精华与糟粕同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理论内涵与中国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权力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由于对公共权力的认识角度不同,不同的政党常常会形成不同的权力观。作为一种对公共权力的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包括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察、权为民所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每个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本质,内在地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融贯其中,在实践过程中奋力争先创优,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福柯、布迪厄、巴赫金的权力话语观,提出了话语研究中的权力话语的重要性,认为社会语言学家应帮助公众利用批判性话语研究工具解构话语中隐藏的权力和社会意识形态,揭露权力话语对公众的欺诈性。  相似文献   

19.
斯宾塞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奠定了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确立了教育知识的中立性质。美国批判教育理论家阿普尔则认为,斯宾塞基于"最有价值"的知识观忽视了教育与知识的伦理性与道德意义,掩盖了知识的价值负载与权力特性。在阿普尔看来,社会生活中的利益、权力、意识形态等都与知识有着极为隐密与复杂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的建构。抱持着对教育知识中立地位的怀疑,阿普尔从伦理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知识的权力特征与意识形态属性,向世人展示了他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知识观。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如何维护社会稳定,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以往"GDP崇拜"发展模式中,社会稳定是依靠"权力强制"来维护的.这种稳定方式及相应的社会稳定观,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必然是我国深层次社会矛盾集中释放、社会冲突多发的过程.因此,必须将靠"权力强制"作基础的社会稳定观转变为以"满足最广大群众需求"作基础的新社会稳定观.对"社会冲突"进行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新社会稳定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