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舞蹈是“表现”的艺术,更是“育人”的途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舞蹈不仅是学会“跳舞”,更要通过舞蹈的美育功能完善自我,并将舞蹈美育运用到幼儿教育中。通过对学前教育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实践总结,论述了现当代舞课的美育意义,发挥现代舞自由解放和当代舞主题舞蹈的特点,对学生开展舞蹈美育教学;分析了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身体开发、创造力培养和品格培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现当代舞美育课堂的教学过程,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释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类型和分析其思政育人效果,发现凝聚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普遍受到学生欢迎;教师情感投入与对故事背后的价值挖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与理论课相比,学生更青睐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其思政育人效果比课堂理论教学效果更好。通过凸显专业课程特色协同育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无声”育人、强化实验实践融入思政立体育人三个层面提升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王芳 《南方论刊》2023,(9):93-96
上海A高校作为教育部知识产权课程改革试点,在该教学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知识产权课程中既结合思政教育,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需要有充足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难点,即“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转变为“结合思政教育的法应用学教学”,在此目标下教学面临了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如何完成知识产权法中“产权保护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思想”的有机结合,这是课程首要难点;二是,如何将“知识产权案例”和“富有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内涵和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建设目标的案例”[1]有机结合,这是第二个难点;三是,如何选择合适教学路径,将文献阅读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实践能力,也是一大难点;上述三座课程思政改革大山,都是该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教学探索,是基于通过教学实践,探究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从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政要素,从实践案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全方位全员育人,培养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主体参与的要义、逻辑起点及其境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与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过程 ,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本文对主体参与的要义、逻辑起点及其境界进行了探讨 ,认为主体参与是现代教育的学生观在教学中的反映。教学要发挥其发展学生的功能 ,就必须借助主体参与这一有效机制。学生对活动的强烈兴趣是主体参与的前提 ,学生对交往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发展性教学所提倡的就是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活动与交往是主体参与的逻辑起点。主体参与实现学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 ,自由意味着权利与责任 ,是主体参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养,促进高校教育在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三全育人”从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及育人方位等层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方向指引,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推进。当前,高校落实课程思政、践行“三全育人”理念,面临一系列困境,育人主体对课程思政认知的不深入、育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足、育人制度的不完善、育人资源安排的不合理及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等,都严重阻碍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和专业课育人效果的提升。为此,高校及教师应协同合作,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理念的认知,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指导思政育人资源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安排,并健全育人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实现全面监督,确保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教育新体系”建构下,劳动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同等重要。教育领域由此不断探索劳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基于对“劳动教育”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打破“融合”困境,塑造“五育融合”的综合性育人价值理念,采取以“劳育全人”育人方向,建立融合目标路径;以“劳动+”模式,建立融合内容路径;以“社会+教师+家庭”支持系统,建立融合保障的三大实践路径,打造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智慧教育+”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学仍然存在着传统固有的缺陷,使得学生的学习达不到预期效果。文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通过构建研究型教学新方法,打造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与高阶性的教学内容,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数字化教学应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探索,从教育教学的“理论、实践、资源”三个维度持续提升学习效果。研究通过构建“研学实践”育人的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实现了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融合,探索出了符合地方高校实际需求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改必须把“教书”与“育人”辩证统一起来。而语文教学要使“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就必须正确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和美育内容,从整体出发,自觉摆位,自然渗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情,培养品质。从而逐步形成科学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习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是:一、教学中是抓客体还是抓主体;二、“主体”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主体;三、教学是从客观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四、面对潜能,是挖掘还是限制;五、提高实习生身心发展水平迫在眉睫。这些问题给师范教育乃至中学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带来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传统蕴涵着丰富的交往伦理思想,从中可提炼出传统交往伦理的一般理论模式,即在交往主体上。求诸个体自我与加强道德修养;在交往媒介上。强调语言的功用性与伦理意蕴;在交往境遇中。正视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在交往原则上,仁爱为本,经权结合。和谐为要。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队伍、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从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学思课堂、三方协同育人和多维评价方式等方面,形成模拟体验、观摩对比、感悟提升、教学演练、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强化师德师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提升育人新合力。  相似文献   

12.
注重完整个体的和谐发展、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和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与对话,是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规定。后现代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以教材为本,通过教师、学生与课程编制者的对话,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知识探究的兴趣。知识体系是价值体系的支撑,知识的传授应遵循生活的逻辑,激励学生不断成就新的自我,并通过创设新型的开放教学环境,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传播: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和他”的关系变成“我和你”的关系,意味着对话和交往/传播过程需要确立每一位参与者的主体性,形成传播行为中各种对象性关系,由此超越个体的主体性,走向多个主体在对话和交往中的主体间性,从而达到多个主体性的融合状态.超越传播过程中单一主体性(主客体性),走向不同主体之间平等互动所形成的主体间性,才能实现充分而自由的对话与交往,进而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憧憬的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当前非思政课程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乎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的正向养成。针对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出现的评价主体的“结构不全”、评价内容的“信息不实”、评价模式的“指向不明”及评价反馈的“作用不当”的问题,要结合实际,科学判断与分析,扩大教学评价主体、充实教学评价信息、改进教学评价模式和厘清评价反馈的用途,建立一套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才会更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5.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始终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艺术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德育的自觉性;必须树立“大德育现”,实施全员德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必须调整课程设置,重视人文社科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加强艺术实践,丰富第二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从体育文化的视角论高校育人氛围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指导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院校是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和诞生的场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氛固有着巨大的育人功能。作为高等院校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育体、育心、育德、育智等多元职能,充分发挥“回音壁”让每面墙都说话的文化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双引导”导激教学方式中,“导”是主体,解决学习方法问题,让学生会学;“激”是核心,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让学生爱学.“导”“激”结合,从学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加以引导,对“导”与“激”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例证分析,演化出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重学习方法、重学生内因、重非智力因素,不囿于具体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可大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挖掘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引导,建立以交往为纽带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实现以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建构,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建峰 《兰州学刊》2009,(12):158-161
自从16到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技术理性主义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技术理性主义僭越到了生活世界中。教师的教育生活中科学世界完全遮蔽了生活世界,“交往理性”处于被“工具理性”压制的状态,教师处在职业倦怠的困扰之中。如何让教师从职业倦怠走向幸福,解决的办法就是重构教师的生活,让教师回归生活世界,让教师复归交往理性,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从而使教师生活走上幸福的道路,真正全面地丰富、涵养和提升教师生活。  相似文献   

20.
师范专业认证能够有力推动教师教育的创新,为师范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带来新思路。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以移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秉承“立德树人,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课程育人的云空间,培养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发展能力,构建教育生态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