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小说,国内也有不少关于它的评论.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小说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的产生、社会与自身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只能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但现实注定了他的寻找一次一次失败,他的向往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他的这些行动一步一步把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最后无路可走的悲剧性境地.  相似文献   

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一个倍受评论家关注的形象。他厌恶现实社会的“假模假式”,希望能返回理想世界寻求庇护。文章通过考察麦田和红色鸭舌帽的象征意义来揭示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争议比较大的作品,尤其是主人公霍尔顿的形象,学术界对其更是评价不一,本文对于霍尔顿形象做了全新的界定,透过霍尔顿玩世不恭的外在,看到的却是一个有原则、有理想、心中有善,以极端的玩世不恭的方式反抗社会的英雄式人物。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霍尔顿对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厌恶之极,觉得自己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从而无处可归,因此他渴望探寻一个恒久的纯真的儿童世界,并且渴望寻找自我。但他的探寻一个违背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另一个又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所以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林格凭<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举成名,其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非常敏感且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少年.小说中霍尔顿使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为了使读者深入地更理解小说的内涵,文章就霍尔顿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内心充满矛盾的霍尔顿不能与人沟通,逃离学校、逃离家庭、逃离社会,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部“现代经典”著作,赢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湖里的鸭子”这一意象的分析,探讨主人公霍尔顿在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精神病院里的遁世者的“他者”的可悲命运,揭示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语言的独到之处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论证了霍尔顿的语言应用和作者塞林格创作意图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本文认为,这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揭示了其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变化、作为个体的霍尔顿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青少年霍尔顿性格和心理上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8.
塞林格之成为美国一代青年人心目中的领袖 ,是因为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惟一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不同寻常的反抗者形象。他除了以其疯狂、自暴自弃和推至极致的愤世嫉俗作为反抗手段之外 ,还以“虚伪”反抗“虚伪” ,以对大自然的向往表现了他超乎年龄的精神优势 ,从而足以使他跻身历史上“回归自然”的叛逆者之列 ,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社会符号学原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帮助读者认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社会意义,从而揭示五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理想和彷徨.  相似文献   

10.
齐夫 《中华魂》2008,(4):26-26
初读美国作家塞林格的名著《麦田的守望者》时,说实话,我真有些失望,读了一大半了,还是主人公霍尔顿一个人在啰里啰嗦地叙述他的不得意的中学生生活,他发生在一次圣诞节前后的经历,他的逃学,他的胡闹,他的被开除等等。不过,在书的最后,主人公在表白自己的志向时说了一番很精彩的话:"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酷爱旅游,曾经访问世界各地.西班牙是他心灵深处的一块净土,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视西班牙斗牛为神圣的宗教仪式,他的西班牙斗牛之旅是他到人生圣土的朝圣.斗牛艺术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促使他形成了自己质朴和诚实的写作风格,他的有关斗牛艺术的文学创作是对他的写作原则的忠实表述.本文将从海明威的西班牙情结和他的文学创作两方面探讨他的西班牙之旅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诚是先秦儒家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这个概念最初并不是一个美学概念 ,而是一个神学概念。诚的发展 ,是从事神心态开始的 ,经由事人心态转入到审美心态 ,同时诚也由人的心态发展成一种本体。在先秦儒家 ,诚这个概念 ,还留有事神心态的影子 ,但主要是事人心态、审美心态与本体之诚这三者的统一。从事神心态发展到事人心态 ,其历史的继承性表现为谦、敬、信等内容 ,其否定性则表现在 :由对交往对象的畏惧发展为对对象的亲近。从事人心态发展为审美心态 ,既保留了事人心态中的与对象的亲近 ,也保留了事神心态中对象的虚幻性这一特点。在原始宗教失去其主导地位之后 ,审美之诚充当了主体之诚通往本体之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中庸章句·哀公问政》实为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上篇第十四至十七章和下篇第十八至二十章的合并。这一合并用"诚"予以连贯,以"诚"为枢纽,蕴含了朱熹的为政以诚思想。《中庸章句·哀公问政》以"真实无妄"释"诚",从天道与人道统一的层面来界定"诚",认为"诚"要比"五达道"、"三达德"以及"九经"之法更为根本,体现了比"为政以德"更进一步的为政以诚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中,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是普通人。从建安二年(197年)开始,诸葛亮便开始了十年的耕读生活,从事农业劳动之余,诸葛亮读书游学,并同襄阳的亲属和师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躬耕磨砺了他的意志,读书锻造了他的智慧,而通过游学结交名士为师友则为其出山做好了铺垫。婚姻家庭方面,诸葛亮娶丑陋的才女黄氏为妻。他重情重义,严格教育子女。在个人品质上,无论是在作风廉洁还是开诚布公等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当时百姓们的崇敬,同样也值得今人敬仰学习。  相似文献   

15.
“逃遁”是美国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以极其细腻的笔墨刻画出一个“逃遁”型人物的典型形象.他的“逃遁”主要是徘徊在几个女性之间,其动机、行为充满了实用主义色彩.是美国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主义倾向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从《皇明诗选》的选编看陈子龙诗论中的“风雅之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龙等人编选《皇明诗选》的目的是借助对七子之学的重提来实现诗歌创作中风雅精神的回归。在内容上,他要求诗歌应该合于大雅,有风人之旨,又能够止于温厚,无怨怼之词;在外在的方面,强调辨体,要求诗歌音节婉亮,合于一定的法度。《皇明诗选》的选编与陈子龙的社事活动与实学经世思想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7.
晁冲之年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晁冲之是宋代著名诗人 ,一生诗酒风流 ,有用世之心。然怀才不遇 ,生活困顿 ,后赴国难而终  相似文献   

18.
少年刘彻受儒家思想教育,登位后由怀疑天命到倾信天命、天瑞,将自己视为与众不同的超人,实施他的文治武功,并几十年不懈地追求长生不死。晚年因家庭悲剧、求仙及对外作战的惨败,醒悟过来,下了著名的罢轮台屯田罪己诏,承认自己的过错,由有为政治转入到息兵富民的轨道上来,为昭宣中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孟称舜戏曲深受汤显祖的影响 ,前期剧作和“传情”理论表现出对“至情”的赞颂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作为生活在明清易代时期的落魄文人 ,他又与那个时代和环境紧密相连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传情理论和戏曲创作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以“诚”为主体 ,他“情正”与“言道”结合的“言情”倾向 ,是他的特色 ,也是他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从《感讽五首》、《感讽六首》的文本分析出发,具体展现诗人李贺所面临的不愿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秩序,以及他在这种秩序面前复杂的观望者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