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三全育人"模式以其全员联动、全程跟进、全方位展开的系统性而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模式.该模式能够多次得到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与推动,具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为基础.对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井冈山大学积极探索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将井冈山精神有机融入在"三全育人"模式中,并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在探索实践中,井冈山大学做到遵循研究生成长规律、深化协调育人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充分发挥"三全育人"模式的育人效能.  相似文献   

2.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新理念.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需要深度整合高校育人的资源载体,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再造.高校基层团支部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育人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发挥其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育人功能,从思想政治引领、"枢纽型"组织塑造,文化"小生境"建构等方面加以改革,提升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发挥基层团支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对于辽宁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依托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应探索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有利于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目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进展,但仍存在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育人平台有待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和育人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可通过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特色网络育人品牌、优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网络育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协同合作的育人模式和形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网络育人合力等路径,推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4.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理解"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科学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内涵深厚,形式多样,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三明苏区红色文化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明苏区红色文化可以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载体,提供生动素材,提供理想实践教学范式。  相似文献   

6.
红色资源既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更是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教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从红色文化融入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出发,分析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而提出具体的融入措施: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矩阵;将党的建设与发展融入思政教育;创新红色育人实践形式,丰富红色育人途径;创新红色文化宣传途径,扩大红色文化宣传范围。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内生逻辑,为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铸魂育人的实践作用,要充分把握其价值、问题与实践的三重逻辑。充分理解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课教学、文化传承、方向确证以及精神育人方面的重大意义;逐步厘清红色文化在保障体系、挖掘整合、内核吸引力以及应用方式上的现存阻碍;贯彻落实顶层规划、精神熏陶、行为体悟与物态感染四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方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深入探究挖掘地方文化精髓,不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把地方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为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城市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土壤和教育资源。将城市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可以健全完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载体,同时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又会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创新,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城市与高校应加强互动,共同挖掘和提炼城市文化中蕴含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将其有机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以推动城市文化和高校育人载体的丰富和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培育要有机融入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体系之中,其意义深远.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培育要立足高校实际,完善高校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制定规范科学的评价机制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锻造"三全育人"治理创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 :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 ,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 ;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 ,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 ,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 ,实在是一种尊称 ;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 ,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 ,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 ,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 ,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工程。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现状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尽适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与成人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努力构成我国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络为高校两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网络条件下的“两课”教育 ,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 ,也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 ;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络的优势 ,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和提高教师和学生掌握和利用网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对应试教育的实质作剖析,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实践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入赋予明确意义的字母并构造博弈矩阵,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康奈尔大学"康奈尔计划"的背景分析,凸显了美国大学在办学实践中的务实和多元融合精神。通过对"5+9"课程模式,即5类通识课程和9类职业课程以及独特的必修课程选择等描述,重点剖析了"康奈尔计划"中自由教育与实用教育的统一、通用课程与学科平等性的统一及其所体现的民主化与社会化精神。并从普通与高职两类院校学生素质缺失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康奈尔计划"对于当代大学定位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正从“英雄时代”进入“群英时代”,这是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教育诸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群英的涌现已汇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群英时代”的教育必然要有新的创新和变化,包括教师角色和教育内容的转变以及“创新模拟法”的采用等。  相似文献   

18.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深刻认识“三个面向”的重要意义,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徐干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了"美育"概念,他的"美育群材"说与席勒的"美育"基本内涵非常接近,集中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礼乐教化"为核心概念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作为培养新世纪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德育工作正处于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如何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破除旧观念,树立“育人为本”新理念,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积极探索和研究德育工作新模式,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