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劝业会社"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殖民侵略机构,在日本对东北的移民侵略和土地掠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2年前,日本对东北掠夺的推手是满铁和东洋拓殖会社,掠夺土地数量已达10余万町步。"东亚劝业会社"成立后,日本把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业务统合起来,并以"国策会社"名义试图破局"土地商租权"问题。伪满洲国时期,该会社先是积极配合日本驻朝鲜总督府,在东北设立朝鲜人"安全农村"。后又追随关东军,在东北地区掠夺95.32万町步土地,作为日本武装移民的预留地。伪满中期"东亚劝业会社"解散后,其朝鲜人土地业务移交"满鲜拓殖会社",日本移民土地则转归"满洲拓殖会社"。  相似文献   

2.
自明治维新始到中日甲午战争,近代日本社会在摆脱身陷殖民地危机的同时,通过发动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侵略战争,完成了近代帝国的构建,在帝国形成过程中日本社会朝野上下普遍形成了带有日本文化特征的帝国意识。蓄积于日本社会内部的皇国思想和扩张意识成为日本近代帝国意识形成的思想基础,而明治天皇则成为日本社会转型时期帝国意识的内核和推手,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意外获胜恰成为近代日本帝国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殖民主义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推动不列颠帝国形成并逐步走向强盛的动力之一.爱尔兰是英国近代早期殖民活动最重要的对象之一,是英国"最古老的殖民地".在不列颠殖民活动中,爱尔兰又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构成一个内部殖民类型,又成为不列颠向海外殖民的"实验室"和主要人力资源输出地.同时,对英国近代早期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沦陷时期政治与影像结合以后产生了一个"怪胎",这即是建立了当时号称远东最大电影厂的"满映"."满映"是特殊的国策电影公司,是电影专门的统治机构,是当时日本重要的文化殖民宣传机构.它带着强烈的殖民主义政治色彩.本文就试图以"满映"仅存影片之一的<迎春花>为例来阐述在日本的军事专制和电影垄断的背景下"满映"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施了大规模移民战略,尤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陆续向东北派遣30余万日本移民。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从日本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6.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状况与"殖民地近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思涵 《东南学术》2006,(2):115-127
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中,台湾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变化和矛盾.而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本文借助"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来看待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一隅,尝试发现后殖民理论在民间社会运用的可能性,提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除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并注意到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提示与试图纠正一些对殖民地经验的误用.  相似文献   

7.
1907至1916年日本与俄国为了维护日俄战争后各自在中国东北和东部内蒙古攫取的权益,共同对付美国在该地区咄咄逼人的攻势,双方很快改变敌对状态,通过四次日俄协定划分了在中国东北及内蒙古的势力范围,开始共同瓜分"满蒙".日本利用这一系列协定,疯狂推行"满蒙政策",不断扩大其在"满蒙"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王广军 《理论界》2009,(2):124-12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税收始终是伪满洲国财政的核心收入.日本操纵伪满洲国对税制立法,根据侵略需要不断变更税种、税率,制定一系列抗税惩处条例,最大限度地掠夺东北人民的财富,以满足其侵略战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冯佼敏 《兰州学刊》2009,(Z1):163-164
后藤新平作为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殖民理论家、维新政治家,是日本在开拓和治理殖民地的历史上起了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他所提出的用"生物学的原则"来治理殖民地的理论,使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加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和"文明同化"上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满铁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侵略政策的“国策会社”和经济侵华“大本营”,是日本侵占与掠夺我国东北煤铁资源的最庞大机构。在满铁的各种侵略事业中,煤铁业仅次于铁路交通运输业而居第二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煤铁资源,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的野蛮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日本在率先成为亚洲经济与军事强国、走向帝国扩张之路后,从日俄战争开始至1945年战败,由于其把对我国东北作为其“帝国生命线”和侵略目标,故接连不断地对东北进行以帝国主义扩张为目的所谓“满洲风土”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暨社会文化在内的调查、书写与刊行。伪满洲国建立后又有“满映”的“文化映画”和科教纪录电影参与了对“满洲风土”的映写,还有近现代日本作家文人的“满洲想象”与现地叙写,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文化殖民主义文献。这些调查刊写总体的性质和目的都是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政治“国策”服务,隶属于“帝国”视域的知识生产体系,具有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逻辑与装置以及东亚殖民主义症候。当然,这些调查书写也包含和留存了某些具有知识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方志性暨地域文化的较为完整的珍稀史料文献,对东北和内蒙古边疆史地研究及地方志修撰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宜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甄别与评析。  相似文献   

12.
陆静 《东岳论丛》2007,28(6):147-152
日治时期土地权的演变是一个逐步梳理、阐释、取舍、改造、最终与日本近代民法物权制度接轨的渐进过程。从客观上讲,它开启了台湾土地法制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国治"时期民法实施和土地改革的基础;但究其实质,其又不过是日本殖民者为了达到对台湾人民进行经济剥削和殖民同化的目的而推行"法律霸权主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王翠荣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21-130
近代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大量报刊,以"开通民智""联络邦交"为名义,实际上则以文化侵略为目的,主要是为日本武力侵占东北制造舆论。《盛京时报》作为其忠实代言者,自创刊起,便长期霸占东三省的舆论空间,充任"意见领袖"之角色,笼络欺骗了许多东北民众。而以《东三省民报》为首的国人报纸作为先知先觉者,在参透日人报纸的险恶用心后,时常进行议程设置,以犀利的笔锋不断对其实施的新闻侵略加以警示和抵制。尤其是在1924—1925年间,围绕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及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东三省民报》与《盛京时报》展开长时间激烈的笔战,从而充分唤醒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对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侵袭的反抗,可谓开国人媒体抵抗日本新闻侵略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国内以往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多注重关东军和日本军部在侵华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满铁在侵华中所起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满铁作为拥有雄厚实力的殖民地“国策会社”,积极为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献计献策,参与阴谋策划,协助关东军进行军用地志及水源调查,组织右翼团体大力制造和宣传侵略舆论,甚至积极为军部做日本政要人员的疏通工作,为日本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鸣锣开道。满铁这支不着军装的“军团”,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不仅以它雄厚的人财物力和齐备的交通设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许多方面时常能起到关东军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八路军以热河为中心的冀热辽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对日伪的殖民统治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日本侵略者为巩固伪满洲国 "西南国境线", 扼杀八路军的抗日活动, 割断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日军沿长城沿线建立了面积总计5万平方公里的 "无人区". 以热河为中心的 "无人区" 是侵华日军制造的十几块 "无人区" 中面积最大、 持续时间最长、 斗争最激烈的世界罕见的 "无人区". 日伪军在制造"无人区" 时, 制造了无数起惊天血案, 其野蛮、 凶残、 丑恶, 为人类文明史所仅见. 热河 "无人区" 是东北其他地区集团部落的延伸和扩展, 其残暴程度令世界震惊. 不论日本政府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如何否认这段历史, 日军的 "三光政策" 及 "无人区" 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是无法否认和抹杀的.  相似文献   

16.
殖民地近代性指的是在殖民地状况之下接受的近代性,即假如谈论其近代性,一定要考虑到殖民主义的历史脉络。台湾曾为日本殖民地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台湾现代性的品格。台湾电影导演王童的《无言的山丘》展现日据下台湾"黄金狂时代"的历史画卷——"黄金狂时代"既是日本殖民者巩固殖民统治与掠夺殖民地财富的重要表征,也是殖民地的台湾转型进入"近代"的历史意象——这部作品表达了在殖民者的歧视与剥削下"台湾自我"的压抑与反抗,从而呈现了台湾殖民地近代的历史脉络以及内在的复杂性和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用近半年的时间,策划、制定统治东北的方案.日本政府、陆军中央部和关东军各持己见,经过反复的争论,最后相互妥协,达成了建立“独立国”即伪满洲国的方案.了解日本统治东北方案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满洲国的本质一早在1931年4月,日本陆军中央部出于武装侵占东北的需要,制定了《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提出在占领东北后分三个阶段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方案.即:第一阶段,“在满洲建立取代张学良政权的亲日政权”;第二阶段,使亲日政权从中国主权下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第三阶段,“领有满蒙”(即吞并东北,将之作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实行直接统治).《形势判断》是指导性文件,它的观点既代表了陆军中央部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日本政府的侵华政策.可以看出,日本中央首脑机关虽然把“领有满蒙”作为其统治东北的最终形式,但又主张分步骤达到这个目标.这显然是顾忌到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反对.  相似文献   

18.
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扶植的伪满政权,大肆地对东北地区实行文化殖民,利用政权的力量充分美化和掩盖殖民事实,宣传殖民奴化思想,妄想使东北人民成为拥护伪满政权的顺民.日伪政府所进行的文化殖民行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宣传、文艺.在教育方面大肆灌输军国和民族分裂思想,改变东北学制,普及日语;在宣传方面充分管控新闻舆论、出版机构、广播内容;在文艺方面改造中国传统戏剧,以殖民电影美化黑暗统治,以殖民文学塑造顺民典范.无论是教育、宣传、文艺哪一种文化殖民手段,其目的都在于扭曲历史,美化侵略,奴化东北人民,对东北人民进行错误价值观的灌输,使其成为彻底的"良民".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台湾的特殊历史遭遇,造成了多元复杂的台湾文化,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台湾电影的书写方式.台湾电影中"日本书写"的演变,从早期的"抗日"主流影像,到1980年代后对于"殖民记忆"的多元叙述,直至近年来的带有"后殖民"色彩的暧昧想象,这种影像变迁折射出台湾社会的某些文化症侯.  相似文献   

20.
东北“易帜”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指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由悬挂五色旗改为悬挂青天白日旗。它是中国现代史、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一、东北"易帜"的历史背景(一)日本"满蒙"政策及日与英美在东北的较量。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确定了一项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即后来所说的大陆政策。它把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是对准与最邻近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其中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东北地区不仅是日本涉足最早、下赌注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