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鸠摩罗什(344—413年)是我国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一代名僧,他所弘扬的大乘空宗教义看来似乎是对彼岸世界的思想超越,其实,恰恰是对此岸世界的复归。综观鸠摩罗什的佛学思想历程,自小乘说一切有部到皈依大乘般若空宗,自说法龟兹到弘法长安,无不传递着两岸...  相似文献   

2.
史经鹏 《理论界》2012,(6):86-88
中国佛教一直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代表。鸠摩罗什在姚秦时代传译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么,鸠摩罗什本人的大小乘观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呢?通过综合研究鸠摩罗什的生存环境及其在《大乘大义章》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鸠摩罗什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将大小乘学说统一起来,并对小乘阿毗昙学说表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鸠摩罗什持有一种包容性的大小乘观。  相似文献   

3.
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理论在中国达到高峰。中观般若在印度佛学里,代表一种特殊的直觉智慧,其思想体系和价值结构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东晋时期,中观般若美学思想经鸠摩罗什、僧睿、僧肇等绍介、阐释,系统传入中国,并内在地实现了由佛学、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在理论的内涵及构成上也完成了中国化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鸠摩罗什和慧远的论争、僧肇与刘遗民的书信往来以及罗什、僧肇与道生的维摩经注疏实质上属于一个系列的往复论争,涅槃"有"与般若"空"的义理论争从鸠摩罗什来华至《泥洹经》译出之前就一直没有消停过,这种论争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思想讨论事件,而是有着独特的僧团背景和文化对抗成分。  相似文献   

5.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刘元春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在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四年)被姚兴礼请到长安后的12年中,共翻译佛经30余部300多卷,与唐玄奘、义净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他的译经摒弃当时"格义"旧式,剔除比附臆想,提倡既要忠实...  相似文献   

6.
僧肇(384—414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哲学的理论家。他的哲学思想体系集中地反映了南北朝中国佛教思想的历史特点。他在南北朝佛教史上的地位,正象王弼在魏晋玄学史上的地位一样的重要。僧肇的思想体系标志着佛教传入中国后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他又是中国杰出的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鸠摩罗什译经的重要助手。印度大乘空宗是印度后期佛教客观唯心主义一派,大乘空宗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它的社会根源,而僧肇对佛教的滋蔓确曾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僧肇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佛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肇论》,言简意赅,其佛学理论水平达到了较为精巧圆滑的程度。现在仅就其中的《般若无知论》略作分析。一、《般若无知论》的主旨《般若无知论》在《肇论》中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物不迁论》、《不真空论》所论证的是万物不动,世界虚无。《般若无知论》则是论证“般若”即佛教最高的智慧,为无所知、无所见。《高僧传》说,僧肇随鸠摩罗什之后“所悟益多”,他所著《般若无知论》,深受鸠摩罗什的称赞,曾誉为“解空第一”。高僧慧远也叹为“未尝有也”。可见,此论具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文献《出三藏记集》和《梁高僧传》中的《鸠摩罗什传》里,都记载了鸠摩罗什诗体偈颂《赠沙门法和》一首。两首偈颂主要寓意相同,但词语略有差异。偈颂的第三句由"哀鸾"与"孤桐"两词组成。长期以来,有的学者由于对此二词理解的偏颇,使整个偈颂的本意被严重曲解,这种"南辕北辙"的解读,还影响到对鸠摩罗什一生事业成就及人格品德的正确评价。本文主要从考证"哀鸾"与"孤桐"二词入手,对"哀鸾孤桐上"一句,进行辩正,恢复偈颂全部原本的旨意,以准确而公正地认识鸠摩罗什的人生与贡献。  相似文献   

9.
佛教产生于印度而在西域广泛流传,已融入了诸多西域民族的文化因子,再由西域传入中土,主要传译者是西域僧人,从而促进了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讲经的"格义之法"是融中土思想于佛经教义,般若"六家"之学是佛玄合流,西域名僧鸠摩罗什重译大小品弘性空之学,更体现了胡汉文化交融的具体过程.说明西域与中原自古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西域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僧肇虽然受过老庄思辨哲学的影响,但他对此并不十分满意(见《僧肇传》)。僧肇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从罗什所学的印度龙树、提婆的大乘空宗理论。他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在从学罗什,“所悟更多”,并有感于当时中土佛学“时有乖谬”(《僧肇传》)的情况下,为拨乱反正,恢复大乘般若空宗理论的本来面目而作的,因此能在较高水平上把握空宗理论的精神,摆脱“格义”等方法的影响。 僧肇哲学的思辨方法,来自于大乘空宗理论的中观思想。龙树在《中论》中对中观思想有集中表述。龙树讲二谛,他认为对佛说要分别看待,有时佛以世俗谛说,有时以胜义谛说,二谛之说,原已有之。世谛所解之理,是常识,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使大家有所解悟;而胜义谛,亦即第一义谛,是要凭“现观”才能得到的,但别人要理解它,也离不开语言亦即世谛,所以说:  相似文献   

11.
一、僧肇的生平及佛学思想背景僧肇(384-414年),我国东晋著名僧人,著名法师鸠摩罗什的弟子。据梁慧皎《高僧传》记载:"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赏读老  相似文献   

12.
大乘涅槃学经典的传译使得般若学被视为低于涅槃学的方便学说,学者的研究重心很快地转向了涅槃学.作为罗什重要弟子的僧叡,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和努力程度值得我们思考.文章对当时僧叡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作一论述,并探讨僧叡在晋宋之际的涅槃学思潮转向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刘国防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9月8日至17日在新疆库车召开。这次大会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及所属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等七家单位联名举办的。来自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及日、德...  相似文献   

14.
欧阳竟无以"体用简别"思想为依,认为无住涅槃是用,无余涅槃是体。在"即用显体"思想下,重在以无住涅槃彰显大乘佛教的特质。在"即体摄用"思想下,则重在以无余涅槃含摄无住涅槃。在"即体求体"思想下,无住涅槃的地位被不断贬落,无余涅槃则成为唯一宗趣。如果以经典为据,可知欧阳竟无所理解的涅槃义,不仅违背了唯识学教理,也不是受般若中观学或涅槃学影响而有,而是他出于一己之见的理论创说。  相似文献   

15.
欧阳竟无以"体用简别"思想为依,认为无住涅槃是用,无余涅槃是体。在"即用显体"思想下,重在以无住涅槃彰显大乘佛教的特质。在"即体摄用"思想下,则重在以无余涅槃含摄无住涅槃。在"即体求体"思想下,无住涅槃的地位被不断贬落,无余涅槃则成为唯一宗趣。如果以经典为据,可知欧阳竟无所理解的涅槃义,不仅违背了唯识学教理,也不是受般若中观学或涅槃学影响而有,而是他出于一己之见的理论创说。  相似文献   

16.
鸠摩罗什研究概述桑荣从研究中国早期佛教思想史来说,鸠摩罗什是一个颇值得注意的人物。他出生在我国东晋时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生从事佛经的翻译活动,对当时中国佛学的繁兴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起到了相当有力的推动作用,他在中国历史上第...  相似文献   

17.
大乘涅槃学经典的传译使得般若学被视为低于涅槃学的方便学说,学者的研究重心很快地转向了涅槃学。作为罗什重要弟子的僧叡,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和努力程度值得我们思考恼露缘笔鄙畢彼κ贝乃枷氡尘白饕宦凼觯⑻教稚畢痹诮沃实哪鶚勓汲弊蚬讨兴龅墓ぷ鳌  相似文献   

18.
汉地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与此相应的伦理观念背景,小乘佛教在汉地无法形成气候.但是,笔者认为,小乘佛学,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摩"即"毗昙"之学对中国佛学、佛教的影响至为深远,有必要对小乘佛学对中土大乘佛学的潜隐的作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东晋道安的般若思想与"毗昙"的关系作初步考察,指出毗昙对道安的般若思想的影响,以此为个案,作为理解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阐述龙树《中论》的中观思想,说明中观正见是龙树在总结小乘佛学成果的基础上,在对当时外道异端邪说和小乘部派佛教偏见破斥的过程中形成的大乘佛教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后来发展的理论根基,并阐述了龙树中观哲学对其后大乘佛教发展和对藏传佛教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普遍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的"中道"思想,由于其诞生的背景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佛教般若中观的中道超越模式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提出"真谛"与"俗谛"的"不一不二"关系,从早期佛教追求离欲、脱苦的"出离",而迈向追求万法实相的"真实"存在之维.这既奠定了佛教发展的现实主义品格,也启发了"在世俗化的文化中,继续发现超越性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佛教般若中观的超越模式的分析和诠释来探讨这种超越之路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