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出土文献提供了研究中国早期数学发展状况的新材料:青川秦墓木牍《为田律》、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田律》和《算数书》、岳麓书院藏秦简《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河堤简》,通过分析这些出土文献里保存的关于土地测算的内容,推断秦汉时期数学的抽象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四七号墓 )》释文和注释中存在的若干处字词问题 ,并对这些字词进行了新的考释。  相似文献   

3.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之简383所缺字为"主"字;简367至简368、简359至简362中彻侯非"后"诸子通过继承会获得公乘至不更间爵位。  相似文献   

4.
张家山汉简释文由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有关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为人们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释文。但笔者在研读张家山汉简释文过程中,通过核对原图版,还是发现了多个释读不确之处,其中有些在修订本中已经作了改正,另有一些却仍旧存在于修订本中。故本文谨对这些修订本中尚未改正,值得商榷之处作一粗浅校补,以期能为再版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蔡万进 《南都学坛》2007,27(2):9-13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奏谳书》,是汉高祖七年谳疑狱诏法律化的产物,其所汇集的诸案例,具备规范整理为判例的法律基础;它们在经过因案生例、定期修例、引例入律等程序后又同时具有与汉代律、令同等的法律效力,成为汉代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比。竹简《奏谳书》是汉初一部宝贵的司法文献,其法律地位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6.
古书类的简文因有上下文辞例对照,文字相对容易释读,但包山楚简中未能释读的字,大部分为人名、地名,这给文字考释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字形释读文字七则,希望对包山楚简的研究有所帮助。简130■字应释为"■";简183■字应释为"秋";简90■字应释为"";简60■字应隶定为"■",读为"捷";简119反■字应释为"紴";简4■字应读为"翠";简190号■字应读为"闵"。  相似文献   

7.
里耶秦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尹湾汉简、居延汉简,以及《金石萃编》与《隶释.隶续》等书中所搜集碑刻的有关材料表明,我国秦汉时期的乡村机构设置在某些方面比我们过去估计的要更完备、更繁复而且具有早熟性及严密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中《成王既邦》简15的"夬廌"中的"廌"当从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改释为"鹿",读为"离"。"夬"读为"决"。决与离同义,训为离散。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的"閒"读为"简",训为检阅、检视和检查。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的"迺"当为"乃",语词,无义。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绀"读为"拑",训为"以手曰拑,以竹籋拑曰箝,以铁钻拑曰钳"。张家山汉简《盖庐》中的"极"当训为"止"。  相似文献   

9.
北京白云观出土战国陶罐上的陶文"■"应释为"喜"字,误释为"蓟"字的原因在于陶文著录中的倒置,类似的情况在《陶文图录》、《古陶文字征》、《古陶文汇编》、《陶文字典》等书中均有不少。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89年第7期公布了由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的《脉书》释文。《脉书》第一部分叙述了人从头至足的各种疾病近七十种,其中相当一部分病名不见于文献记载。在本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医学史》里,作者将各种文献搜罗殆尽,统计出汉以前的疾病也才五十一种。《脉书》的出土,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医学史的认识,对发掘传统医学宝库,有着极为重大的价值。本文试将这部分疾病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为底本,对简文中的数量词的拟补和释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商讨,以有利于简文原貌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2009年出版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引起学术界极大关注.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十四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更好地利用这批秦简资料.例如:乙种日书第336号简:“饥□吉语”当释为:“讯诣吉语”,意指拜访人的吉利话.  相似文献   

13.
余明光同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一书近日杀青,蒙示全稿,要我在卷首写几句话,使我甚感欣幸。《黄帝四经》指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帛书中的四篇佚书,原来是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卷上的。帛书发现于1973年末。1974年,成立了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首先整理出来的就是《老子》甲乙本及同抄的佚书。这些帛书的图版、释文和注释,当年即出版为《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线装本,这四篇佚书遂为世所知。1976年,四篇佚书的释文、注释单行出版,书题是《经法》。1980年,又印行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的精装本。我自己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1976年初才到整理小组工作,因此没有参加过这部分帛书的整理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近期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参不韦》整理报告中,有一未作隶定的新见字“■”凡三见,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整理者和研究者都提出过一些释读方案,至今聚讼不已。现通过对相关字形音义的细辨及所在辞例的考究,推断该字可隶释为从廾(凫)声的“”,是为拱执符信的“符”字而造。竹简“共不屖”可读为“拱符不迟”,意谓秉执符节且不怠慢;“共不”可读为“拱符不皇”,概言执符而不正大显扬。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六德》诸篇零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简中《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及《六德》等4篇文献,竹简形制基本一致,内容都是儒家学说。本文对这4篇原有释文重加审视,在字形辨识、辞义解析和句读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成之间之》19号简“宜”读为“仪”,《性自命出》62号简“毋”下一字释为“谴”等等,以期在更大程度上恢复文本原貌,为其思想内涵的探讨提供新的基础或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安大简"挠我心曲",即扰乱我内心。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挠"所从的"嚣"与古文字"乱"形近,后人误释为"乱",且"挠""乱"义亦相近,于是《毛诗》就写作了"乱"。由此字的释读可见,考释文字是整理出土文献最基础的工作。立足出土文献本身,重视传世文献,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出土文献整理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1辑中有一篇《耆夜》,使用若干汉代以后才出现的词语,其中有些词语是长期演化生成的,这证明清华简是现代人的伪作。清华简整理者也看出《耆夜》有些词语有作伪的嫌疑,但未实事求是地指出来,反而用掩饰性的注释为之遮掩,把伪简注释成真简。有人把这样一部清华简称为"中华文明的根脉",岂不荒唐?  相似文献   

18.
<正>赵晓兰教授整理的《成都文类》,于2011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四十万字,上下两册。《成都文类》的整理本至少显示出以下特色:一、整理者所用的工作底本为明嘉靖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读过书末的《后记》和《附记》,使我们倍加珍视这一工作底本。《成都文类》是南宋袁说友任四川安抚制度使时,依靠本地人,组织编辑的一部有关成都地区诗文分类的总集。该书大约在袁说友离任前完成。但先师屈守元先生在考察后认为,"这部书编辑完成  相似文献   

19.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祝由方中,"治( )方"和"治口烂方"是以所谓的"古"进行的,帛书整理小组把"古"读为辜磔之"辜".这种释读是有问题的.在同类病方中,处在同样语法位置上的字或作"祝".秦汉简帛文字往往把"由"写作"古"字形.据此,所谓的"古"应该释读为祝由之"由"."祝由"是同义复词,所以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用"祝"的地方,又可以用"由".  相似文献   

20.
《张家山汉墓竹简&#183;二年律令》的发现和公布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汉初社会。简文中的《史律》集中反映了当时对史、卜、祝的教育、考核、任用制度。先秦时期,这些人既有一定的具体的社会职能,又担负着思想文化的记录和整理任务,是传统文化典籍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之一,汉初,虽已有所侧重调整,但整体格局未变,可以使人看到古代职业教育的片段。反思他们的教育形式和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