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X哥"是一个词语模,其语义可概括为媒体上有一定影响事件中的人或动物。该词语模在语法上是一个偏正结构,模槽"X"以名词和动词为主;语义上"X哥"以褒义为主,也有一些贬义的情况;语音上该结构主要是三音节词语。"X哥"词语模形成的原因有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语言自身内部因素和认知上的突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指人"的"字结构是我国立法语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句法形式之一。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来看,立法语言中的指人"的"字结构在承载较大的语义信息量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立法语言庄重性、准确性、严谨性和简约性的特点,准确地加以使用有助于明确犯罪对象,从而对特定人群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法律约束和处罚。  相似文献   

3.
印欧语形式语法的组织原则是上、下位概念之间的判断与推理,其反映的是语言结构的聚合性关系;汉语语义语法建构的基础是以转喻和隐喻为手段,实现相关概念之间语义要素的抽象与组合,其体现的是语言结构的组合性关系.形式语法是显性的、标记的;语义语法是隐性的、语义的.与形式语法相比,语义语法更贴近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在语义语法研究的过程中,思维和文化的因素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以生成语法的发展阶段为顺序,论述了生成语法自诞生以来对语义态度的变化,并认为生成语法坚持语义内在论,生成语法的语义观与其内在语言观和句法自治论存在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语义语法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提出三项假设:句法表征语义、语义体现为意象、句法结构就是事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的语法语义接口的基本操作:以事件为基础、以意象作驱动。语言运用是一个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过程。语言运用是从表达主体的心智对内外世界事件的感觉开始,形成最初意识,经过心物随附性的作用,并充分发挥主体的意向性的主导影响,形成反思意识,作为感受;感受以意象的形式出现在大脑里,这就是前语言的用例事件。意象形式的前语言用例事件被固化为概念形式的语言用例事件就是句法的发生。研究意象建构与句法的发生的关系就是研究语法语义是如何接口的。  相似文献   

6.
体验构式语法假设“动词的语义内容包括对具体的运动系统知识的激活”,认为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体验构式语法形式化是构式分析和心智模拟的重要界面,强调语法系统的“体验性”,即把理解一个话语的意义当做是激活语言使用者内在的体验图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早晚"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名词"早"和"晚"的结合而固化成词。从语法功能看,"早晚"具有名词性和副词性,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为语法化的引申。本文重点讨论"早晚"在共时层面的语义分化特点,并解释其各个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和认知规律。通过语言事实的分析,指出重新分析为其语法化机制,隐喻与转喻及认知经验是其演变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N1+N2=N3结构。文章从语法和语义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N1+N2=N3结构的表层结构(语法关系)和深层结构(语义关系)的异同,指出"同形异构"和"同构异义"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大量例证说明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各有巧妙,各领风骚。文章进而强调,在具体语言实践中,望文生义是要不得的。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相似文献   

10.
在语义语法观,儿童语言的实例研究基础上发现,儿童语言习得的实质是基于对象世界感知形成认知图式,基于认知图式形成语义结构。儿童语义结构的形成经历了未语义结构化底层,完全语义结构化过渡层和完整语义结构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要素离散化-图式结构化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语义语法观,儿童语言的实例研究基础上发现,儿童语言习得的实质是基于对象世界感知形成认知图式,基于认知图式形成语义结构。儿童语义结构的形成经历了未语义结构化底层,完全语义结构化过渡层和完整语义结构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了儿童语言习得的要素离散化-图式结构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
根据传统语法理论,介词与分词词组搭配使用是不符合语法的,但是在语言现实中,像 from under thetable 这类结构经常出现.本文从该结构的内部语义着手,试从语词的粘合性,句法省略理论,同位结构语词关系及介词的语义变化等角度说明这结构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的角度考察法律语言中"对……"结构的运用特点,从语言的基本功能出发,结合法律语言特点分析"对……"结构在法律语言中功能的体现,并阐释这一特殊语法现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建构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式。运用该模式,从小句内和小句间两个层级探讨三种主要语法隐喻类型的语篇功能变化。语义邻近性、时间顺序性等认知机制,以及语言的类型是导致语篇功能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从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认知过程,分析了其产生原因、特点、以及文化意义。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它还涉及人的思维和行为现象,语法隐喻则是用一个语义结构表达另一个语义结构所能表达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动词的微观语义结构中,它作为一种范畴化义素,决定着一个动源虚词的生成。在动词语法化过程中,理性义素溶解,语法义素凸显增强,最终成长为完整的语法意义。语法义素通过结构激活或主体识别加以凸显,前者主要凭借一个句法渐变机制,后者则在主体认知域的转变中实现语义的跃进。语法义素的确立,构成可语法化动词深层的语义理据,使我们对“语义相宜性”问题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自然语义元语言(NSM)理论一直试图通过跨语言比较,来探寻人类语言的词汇语义共性,即语义基元。在NSM理论框架内,提取的语义基元必须经过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语言的验证。普遍语义基元的内在词汇特性和句法特性构成了普遍语法的基础,为描写人类语言的类型学框架提供了坚实而又普遍的基础。基于前人有关论述的梳理,从跨语言比较和跨语言验证两个方面探讨了NSM理论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取向。基于普遍语义基元的NSM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词汇类型学和语义类型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世界中致使移动现象普遍存在,作为该语义范畴语言表达的致使移动结构普遍存在于英汉语言中。从语法整合的角度看,英汉致使移动句在生成过程中经历不同的概念和语言整合操作,其句法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各自语言在各自语法允准下,在传达同一事件结构时惯常采用的概念和语言整合操作的差异,源于不同的语言系统、认知方式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程度副词+名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 名词"这一结构虽然不符合现行的语法规范,但是具有典型的语义特征,广泛的语法功能和较高的语用价值,并且在语言表达中也可获得一种特殊的效果,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0.
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诸多语法现象提供了语义基础和理据。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其生成也涉及到了转喻思维过程。研究发现,"行为代表评估性结果"和"行为代表过程"这两种高层次转喻模式为英汉中动结构及作格结构的生成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