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近年来,中国近代化这一课题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大家比较一致地把1949年以前的中国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归结为中国近代化的总进程,并认为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思想文化近代化必须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始从中国近代化总的进程这一角度来考察洋务运动这段历史,从多方面不同程度地肯定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点的最早提出,竟是在半个世纪之前的30—40年代。50多年来,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2.
基督新教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而又缓慢.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一代代有识之士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不断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着世界近代化大潮的节拍,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从中国近代化嬗变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已经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缓慢发展,既取决于国内诸多因素,也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联系在一起.本文拟通过基督新教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论述,就新教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作用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近代化蒙受挫折的角度,重评了甲午战败对中国近代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认为,甲午战败后,洋务运动的结束、维新运动的早产、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无一不是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过程屡受挫折。并且指出,其中的历史教训,首先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始终缺少一个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长远目标和能够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近期目标;其次是中国近代化始终缺少一个具有远见谋略、精明才干而又团结一心、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第三是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者们缺乏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和不急不躁的冷静态度。因而中国近代化只能在曲折中前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革命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和重要的。这是因为:第一它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中国近代化纲领;第二它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化模式。就中国近代史之为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而论,这是两个比较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自鸦片战争至戊戌维新的半个多世纪里 ,无数有识之士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而殚精竭虑 ,但始终没有找到中国落后挨打的真正根源———老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腐败的清政府 ,因而也就一直没有找到打开近代化闸门的真正钥匙———彻底推翻清王朝并彻底废除封建专制制度。他们无不把实现近代化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并无不坚信清政府有能力肩负起领导中国近代化的重任。正因如此 ,他们总在想方设法为清王朝这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补漏”。“补漏”意识及这种意识支配下的“补漏”实践 ,严重滞缓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近代中国“补漏”意识的萌芽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补漏”实践 ,而“百日维新”则终结了“补漏”意识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6.
长江文化的近代化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即在器物层面上进行近代化努力,在制度层面上展开近代化探求,在社会主体层面上从事近代化求索。由此形成了长江文化近代化的历史特征:(1)外发催生型;(2)同社会变迁的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3)表现出非过程性与不彻底性。长江文化的近代化对中国早期近代化有关切肯綮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的目标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面临千古未遇的变局。从此,独立和近代化成为中国命运交响曲的主旋律。直到1949年为止,尽管中国社会还远未实现由中世纪到现代化的转变,但先驱者前仆后继的艰难求索,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目标设定,关系到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走向和历史命运。如果从社会实践的视角考察,人们将会发现,在中国近代史上,走在时代最前列的孙中山,不仅是政治近代化的先行者和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是对经济近代化进行总体规划的开山祖,而且是倡导融贯中外文化并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一代伟人。可贵的是,孙中山不仅对中国近代化提出了全方位的目标设定,而且努力寻找理想与现实的接合部,从而对中国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趋向于把经济技术近代化称为近代化的第一个层次,把政治体制近代化称为近代化的第二个层次,把思想文化近代化称为近代化的第三个层次。据此,我们有理由称洋务运动为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领导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是开明地主阶  相似文献   

9.
维新变法运动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的中国社会是处于不断变革中的社会。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中,包含有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还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在提出了中国小说理论近代化的命题之后,我曾把近代中国文学的变革称之为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并撰写了专文进行论述。自那时以来,中国文学近代化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宋晓来以近代化为主题研究中国近代史大约是近十几年的事。十几年来,学术界先后发表有关近代化论文大约60余篇,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当然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仍存在分歧,这也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的科...  相似文献   

11.
董凌锋 《天府新论》2006,507(5):125-129
慈禧太后长期作为晚清的实际最高统治者,与中国近代化历程关系密切,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虽然学界中也有肯定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积极贡献,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毁多于誉。其实在近代化历程中慈禧太后所面临的影响近代化的阻力既有顽固派的阻挠,也有西方列强的干扰。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重用汉族官员;派遣留学生及废除科举;清末政治改革。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也起到了一些消极阻碍作用:阻挠进行宪政改革,极力维护君王专制政体,且在戊戌变法之后,禁止言论自由,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进而支持义和团,围攻使馆,向八国宣战,导致联军入侵,几乎亡国。  相似文献   

12.
试析严复的近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之战中国败于日本,对中国知识分子震动很大,他们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反思,感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的近代化不足以救中国,遂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以“变政”为核心的改革主张。在戊戌时期的先进思想家中,严复既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又受过比较系统的西方文化教育,因而他的改革思想能够博采中西,从多方面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独具特色的分析。(一)洋务运动近代化与专制制度的制约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已历时30年,在抗御外侮、收回利权、培养人才方面虽不无成绩,但却未能从根…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吴乃华甲午战争是康有为近代化观的转折点,它使康有为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此前的近代化。在中日对比的基础上,康有为提出了变政的主张,他融中学西学、民主民本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的近代化观。这一思想缩短了中国与世界进步潮流的...  相似文献   

14.
洪秀全在坎坷的阅历和历史潮流驱动下,向西方寻找真理,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起到了促进作用。他宣扬基督教,打破了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人打开眼界走向世界突破了思想藩篱;颁布《资政新编》纲领,最先吹起了中网近代化的前奏曲;对清朝封建政权的打击,掘松了产生资木主义的土壤,促使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是中同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世界近代化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力量才能推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近代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国政府是否抓住机遇,决策是否符合基本国情,措举是否遵循近代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国清末近代化进程如何,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清政府。鉴于此,本文拟从清政府角度考察清末近代化何以迟缓。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早在鸦片战争前曾出现过近代化的机遇,而清末近代化却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  相似文献   

16.
论列强对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社会科学》2004,(10):101-108
19世纪 6 0年代 ,中国开始了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因自身近代知识的严重匮乏 ,中国的军事教育不得不始终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西方列强在为中国带来先进的军事教育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也不断加强对中国军事教育主导权的争夺 ,并对中国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与中国农业近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辛曲折进程中,外察世界潮流,内审中国国情,逐渐形成一套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宏伟设想与规划,农业近代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拟对孙中山农业近代化思想之形成,设想的农业近代化方案及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晚清台湾近代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以后,在内忧外患的强烈刺激下,中国社会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是中国朝向近代化的最初努力,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工业被视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中国早期近代化的探索中,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洋务派官员的主持下,晚清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其项目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可谓居全国各省之冠。本文拟对晚清台湾近代化的发生原因、发展阶段、主要成就及其特色作简要的论析。  相似文献   

19.
清末法制改革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因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清末变法修律的大潮中,宋育仁顺应形势,就法的起源、法的依据、法的功能等方面结合中西文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为中国法制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西文化撞击的大背景下进行文化采借、重组和再造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纲领,就是中国文化大系统进行变革和再建的纲领。因之,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以来较有影响的纲领进行分析,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支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近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