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晋曲沃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沃作为晋国的一个都城,或可成立,但其地望,还有争论,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考古资料及多次实地考察的体会,可以看出,曲沃一名不只是一座城邑之名,它在不同的时期所指不一,在桓叔初封和庄伯时期,曲沃是在峨嵋岭以北的今曲沃境内;武公时期,曲沃更是一个区域的地名,桓、庄以来攻取或迁居的曲沃邑及其周围其它地区都可以称之为曲沃地。  相似文献   

2.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上极负盛名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其史论也是首屈一指的。《通鉴》的开篇起于周威烈王始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之事。魏斯、赵籍、韩虔原都是晋国的大夫。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擒杀知伯,三分晋地。从此,晋国的政权和绝大部分土地控制在这三家手中。赵氏占据晋的北部地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城;韩氏占据晋的中部地区,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魏氏占据晋的南部地区,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晋君只保有绛和曲沃(今山西翼城东和闻喜)两小块土地,“反朝韩、赵、魏之君”(《史记·晋世家》…  相似文献   

3.
今发表张先生此文,以志纪念。该文观点对讨论唐叔虞封地问题,可备一说,仅供晋国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殷周之际,在今晋南,有个唐国.周成王时,唐作乱,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叔虞于唐,这就是传说“桐叶封弟”的故事所指的封地,后称叔虞为唐叔虞.传至叔虞子燮,因为都城南有晋水,改国号唐为晋.晋国至晋文公时,成为春秋大国之一。关于唐叔虞的封地问题,以前有一种历代相承的说法,认为叔虞封地晋阳,在现在太原市南五十里之晋源镇.自班固、杜预、郑玄、郦道元至顾  相似文献   

5.
山西是古晋国的封疆,自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周成王封叔虞为唐侯时起,至公元前316年韩、赵、魏三分晋国止,前后历时八百年左右.因而,古晋国的历史,在山西的历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份.古晋国历史悠久,疆域变化很大,国都也随着几经迁徙,因此,探讨古晋国国都的变迁史,对研究古晋国史,对研究山西历史和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唐叔虞封地一案已经聚讼一千八、九百年了。它涉及的具体问题颇多,似乎又是晋国史研究中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战国初年到今人的探讨,已经出现了唐叔始封晋阳说①、永安说②、平阳说③、襄汾说④、翼城说⑤、夏县说⑥以及永济说⑦、乡宁说⑧。上述诸说以研究方法和产生的结论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晋阳、永安、平阳、乡宁说为一类,翼城说自成一类,其余又算一类。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未见长足进展,甚至在晋国历史的一般常识上不断出现错误。我们认为对上述诸说的形成及其中错误发生的历史渊流作一些粗浅分析,达到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北魏前期,诸王的封地为一种虚封。北魏国家对诸王的虚封地实行"以郡为国"。诸王的虚封郡可以是北魏实际设置的郡,也可以是统治区以外的郡以及西晋曾经设置的郡。北魏国家对诸王的虚封郡设太守进行治理。在封授诸王虚封地时,北魏国家有限制规定,诸王的虚封地不可以在京畿内,也不可以将诸王的出镇地作为虚封地,并且,对汉人诸王的虚封地实行籍贯回避。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界关于春秋时期晋国人口总量问题的研究尚是一段空白。运用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借鉴人口史研究的先进方法,对原始的历史资料进行新的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晋国人口总量在文公时约在196万左右,在平公时约在288万左右,在后期当在400万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注意对受爵者的封地的封授。开国爵的封地,对北魏国家来说,实际是一种封国,所以,国家专门设相进行治理。由于北魏国家所设郡、县有上、中、下之分,所以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封地的大小,一般与爵位等级具有关系。北魏国家对有籍贯的汉族与鲜卑族官员的开国爵封地实行籍贯回避的做法。对外任州刺史与郡太守者,则实行任职回避的措施。北魏国家可以对开国爵的封地进行改封。改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封地的大小,适应开国爵等级变化的需要。北魏国家实行的一些政策也能够使开国爵的封地改封。  相似文献   

10.
综观一部晋国史,历代晋卿的政治、军事等作用始终直接关系到晋国的兴衰存亡。本文拟就晋卿在这方面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晋卿之特点晋国是周初的封国,依周制,晋国的卿是和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同时产生的。“天子有公,请候有卿”。①“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②至对叔虞时期及以后几代晋侯的卿为谁所任,无考。从一些资料看,晋国初期卿位多以文职担任。如孙伯(?)本晋中掌典籍之官,但为正卿。之后,随着兵事的增多,卿位又逐渐由武职兼领。如太子申生将下军,“而位以卿”。③特别到晋文公时期,武职将  相似文献   

11.
郭素美 《北方论丛》2002,(2):109-113
唐代渤海国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而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的历史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述了Soghd(粟特)一词在古波斯、希腊史料中的不同称谓,并根据阿拉伯—伊斯兰舆地文献,考辨了不同历史时期粟特地的范围。本文还甄别了中国史籍所记康居、康(国)、粟弋、粟特四个概念,认定今日学者所论魏晋至唐来华的"粟特人",实际上主要由粟特地区的月氏人和粟特土著人两种人构成。本文认为,应把隋唐昭武九姓之民称为"九姓胡",而不径称"粟特人"。  相似文献   

13.
夏大兆 《北方论丛》2020,(1):5-15,66
无论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还是战国时期的三晋地区,《诗》学传授研读活动都是极为活跃的,我们认为,安大简《诗经》极有可能是流行于晋地的而由楚人抄写的一个摘编本。  相似文献   

14.
19世吴王寿梦接位时,吴国为楚国属国。其后,晋国推行"联吴制楚"战略,成功瓦解了吴、楚联盟,吴始伐楚。在其时晋、楚争霸的战略态势中,晋国为巩固所获取的战略利益,紧紧地拉住吴国。为此,晋国多次主持盟会,邀请吴国参加,同时让晋国集团内的其他诸国"会吴"。吴国在这一时期,对晋国集团组织的盟会等事务,却显得冷淡与消极。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将伟 《兰州学刊》2007,(6):148-150
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对其结构予以了高度关注,认为"精严"是这部巨著结构上的一大特点.而这恰恰是讥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之结构为"缀段体"的西方文论家所忽视的.他的这一结构观念又是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结构观念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蔡平 《齐鲁学刊》2012,(3):46-52
岭南作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重要单元,自秦平百越置三郡起而归于中原统一王朝版图。战国以前,今桂东北、粤北、粤东部分地区分属古九州之荆、扬二州。战国时期,岭南政区和民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广东潮、梅二州部分地区属闽越,韶关、清远、河源大部分地区属楚国,广西贺州、桂林大部分地区属楚国,两广其它地区为传统的百越之地,分为杨越(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所属。  相似文献   

17.
孤竹古国疆域是孤竹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命题.寥寥传世文献及一些考古发现虽使孤竹国存在具有其可考性,但因对考古学文化认识的不同、对文献考证的不同,研究者对孤竹疆域范围的认识还存在差别,因此,要依托商朝疆域研究的成果,结合当时疆域的“点”、“面”和“虚”、“实”特点,科学分析孤竹国疆域的层次性,理清其政治疆域和文化治域.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与庄子思想对魏晋士风的产生及其各方面均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庄子思想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其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韧  王天海 《云梦学刊》2012,33(2):117-121
唐代马总所撰《意林》一书,不仅成书年代较早,而且是历代古籍中囊括晋以前子书最多,并保存至今的唯一著作。  相似文献   

20.
宋志英 《齐鲁学刊》2006,(1):106-109
晋代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继承了曹魏始创的史官制度———著作官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完善,史官的选任更为严格,但由于晋代史官选任制度受到了九品中正制的较大影响,许多士族子弟依靠门第得任史官,从而造成了晋代史官虽多但堪当史任者却相对较少,高水平的史著也不多见的现象。另外,晋代史官选任制度对南北朝亦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