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XX门"族词被人们快速地复制、传播和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之中。以"XX门"族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内涵、语义使用范围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XX门"族词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XX门"族词进行了语言认同分析,进而得出了笔者对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我们能够认识外部世界并建构语言的认知机制。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框架,考察语料库中韩国语"??(信赖感)"相关隐喻的使用情况,探讨分析了"??(信赖感)"建筑隐喻的构成及其经验基础和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3.
《职业》2010,(12):17-19
互联网时代,新词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N连跳、犀利哥、杜拉拉、橡皮人、XX族、团购……每个新词都有出处,每个新词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些词高度概括,形象生动,便于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比如近期人民日报头版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就使用了网络新词"给力"。我们在这里对频率较高的职场新词作一汇总,视为热词。  相似文献   

4.
张戈 《职业时空》2013,(10):111-113
近年来,汉语新词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已越来越多地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面对汉语新词的不断出现,译者有责任及时地把它们翻译出来以帮助外国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最新情况.文章指出了影响新词英译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新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以期对解决汉语新词英译中的问题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颜色的认知是语言发展的经验来源。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颜色词的认知理解不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形成文化交流中的矛盾。因此颜色词作为文化中一类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红楼梦》俄译版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谈"红"色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add oil(加油)"这句中国英语2018年被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展现出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和中文在世界语言之林日益崛起的影响力。从语言学角度看"add oil(加油)"很好地展示了中英两种语言在不断接触的过程中互通有无的过程。本文拟从语言接触理论和事件域认知框架的角度来解读"add oil(加油)"最终得以进入牛津词典的语言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唐斌 《职业时空》2008,4(1):113-114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客观世界、身体经验、人类认知能力和生理基础等多种综合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对话语意义的理解涉及话语接受者的一个动态的心理认知过程。作为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合成空间理论(Space Blending Theory)从认知科学的视角解析了话语接受者在理解话语时所经历的心理轨迹和认知推理过程,因其强大的阐释力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根据认知社会语言学相关研究的发展情况,我们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动初期、新兴发展期、后续发展期。认知社会语言学已历经萌动初期,目前尚处于新兴发展期,亟待长远发展。我们与国内外不少学者的观点一致,认为认知社会语言学具有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相融合的创新价值,值得支持与推进。我们期望通过对认知社会语言学发展的概述和思考,推动更多学者关注语言、认知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深入开展不同主题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更真实地揭示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通过一种领域内的词汇来描绘另一种领域内的现象,目的是为了理解、认知新事物。一个词语创造和产生,新意义的扩充压缩增加等,隐喻发挥着巨大的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隐喻化新词不断出现,即以一定的语音形式用已存在的概念去表达新事物的词语。这样的新词大量出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在网络中突出。这篇文章以网络中出现的新词"X帝"结合语料,对这一新出现的语义特点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已发掘此类词语的发展脉络和走向,并对以后的教学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悠 《现代交际》2014,(5):71-71
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成形的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即以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产出。概念隐喻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解读隐喻的思维方式。通过概念隐喻为基础,探讨著名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交际包括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的理解,在语言交际的全过程中,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言语交际中对于编码和解码的分析应用于关联理论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本文将研究关联理论在言语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认知语用分析,这将有利于在交际的认知过程中,话语动因的逻辑推理和基于心理语境的解释交替进行、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起源于人体对世界的体验,这种体验会反映到表身体部位的人体词的意义中,这些意义往往带有厚重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对汉俄语中与人体词"脚-нога"相关的隐喻和转喻进行比较,分析两种语言中"脚-нога"所衍生的隐喻与转喻意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依托字典和语料库,从义项出发,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探究韩汉两种语言的方位词"?/??""?/?""左/右"的基本义项,将语言的本体研究与文化等方面相结合,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发现两种语言方位词在对称性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经对比发现,韩汉方位词"?/??""?/?""左/右"在文化内涵层面,均呈现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们的大量创新使用,“X去哪儿了”形成了新的具有能产性的构式,作者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该构式进行解读.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社会意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理来解析语言现象,于是本文建立了一个MPS模型(隐喻理论、突显原则和选择三个理论的整合)来阐释“X去哪儿了”构式,尝试去证明该构式在经过了新的认知加工后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认知语言和批评语言的融合的可实施性与必要性。同时探究认知语言的学习技巧和使用方法与批评话语的应用方法和学习技巧。对比出两者之间不同,探究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的关注重心。探究发现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在学习和应用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并两者之间不矛盾,可以通过合理的方法互补。本文阐述了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融合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以"霸"为后缀的新词中,"霸"的意义不同,词语的意义也会出现差异。同时,"霸"字在不同的时代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意义。对"霸"字义的古今演变、"X霸"类词的意义和用法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X霸"这类语言现象,把握这类新词的构造规律,进而了解现代社会中新词产生和使用的总体情况。同时,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王晶虹 《现代妇女》2014,(12):288-28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新闻英语中出现的战争隐喻为语料,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其进行认知学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收集韩国Trends21语料库中"?(梦想)"的植物隐喻,对这些隐喻进行详细的归类和分析,从认知角度探讨植物作为始源域向"梦想"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并分析这些韩国语植物隐喻表达式的经验基础及其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均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较为传统的语言学习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出现时间比较早,它们主要在二语习得的认知领域盛行,而中介语理论是在应用语言学和二语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及中介语理论在各自语言分析领域都有其应用价值,每种语言学习理论均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以"small"一词为例,分析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示空间量的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形成原因和生成机制,论证词的多义是依靠人的心理认知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通过隐喻的方法生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