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省域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颁布和出台,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布局和功能拓展将成为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的助推器,在优化布局和功能拓展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值得进一步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主体功能区的实施提出了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我国四大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区,其主体功能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它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均较弱,属于生态脆弱地区.而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同时又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来缓解贫困的尖锐矛盾.属于综合性功能区划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将是我国今后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但理论和实践中都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独创的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对于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规划编制实施中会引发多种规划衔接、地方发展权调整、生态补偿、府际利益协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应当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法治化。具体措施包括:在发展规划法中嵌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相关内容,确立该规划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体系的法律地位;建立规划衔接制度,构建"多规合一"的机制与规则;调整地方立法和产业政策,使之体现不同功能区政府的差异化事权;回应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现实需求,在生态预算中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价值;构建中央政府主导的府际利益协同机制,促进府际协议法律化。  相似文献   

4.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部地区科学崛起的新引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要切实把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科学崛起的着力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构筑区域分工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实现中部地区包容性发展.中部地区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中部各省的实际,确定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区域良性互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主体功能区绩效分类考核体系,对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按主体功能区划分规范,将中部地区主体功能区绩效考核对象分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四种类型,本文设计了前三类区域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当前我国实施国土空间有序开发的重要举措,它对于改变我国国土空间格局的不合理现状,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中心-外围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区域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其理论主张和思想脉络实质上都贯穿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整个过程之中,彰显出极强的理论应用价值.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打破行政区域束缚,实现区域间生产力布局的协调,将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资源趋向合理配置,从不平衡中追求平衡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指出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必不可少的主要工具,它的实施与应用将对主体功能区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政府对基础领域投入,引导资源要素合理向目标功能区流动,科学运用财政补偿机制,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过程中也需要坚持促进区域协调的原则,即以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基本方向,针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并通过相应的财政政策、公共投资与投资管理政策、土地政策和人口管理政策推动东北各地实现符合自身情况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开发区域越来越多地向“综合发展导向”功能拓展.区域功能转换需要解决地方竞争、产业升级、区域配套和区域发展重心转移等多重难题.区域功能提升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功能区从物质循环到兼顾社会和自然多重循环的转变.围绕这种转变,应实现“区”到“城”的发展,调整功能区规划,创新特殊区域管理体制,提升区域文化、社会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都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新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主体功能区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部六省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塌陷"严重。中部崛起战略启动后,我国确立了建成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为重点开发的中原经济区。六大区域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区域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开发路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2.
按照新的全国国土功能区规划,中国国土空间将被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欠发达地区一部分面积属于限制开发区,相当一部分属于禁止开发区,这对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提出了挑战。国家及各省(市)政府应建立保障机制,实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转移支付,平衡区域利益,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共进。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完善规划和机制,实施生态经济模式,优化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11个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这表明,除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外,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基本完成,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重点将转向非城市群的限制开发区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限制开发区的县域经济将如何部署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亟须研究的问题.以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漠的通辽市县域经济为典型个案,对这一地区未来发展战略选择的技术支撑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限制开发区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地域结构特点,以53个沿海旅游城市所构成的沿海城市带为主体,以11个沿海省市为依托,建立类—亚类的滨海旅游功能分区方案,按照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的三大沿海区域格局,系统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旅游功能区布局特点及开发重点,提出合理安排不同旅游功能区开发时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带、三圈、多极滨海旅游产业总体空间格局等发展对策,并在交通、人才、法律、资金等方面为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提供相关保障,以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与滨海旅游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基于生态环境、资源能力、现有开发密度等国土空间特征分析,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该功能定位可能造成经济发展机会缺失,加剧区域不平衡。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理应对放弃或部分放弃开发权而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受损者给予经济补偿,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变评价的基础上,按主体功能区思路,提出本省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的新构想,特别是提出"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并建议积极争取将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区纳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规划层面,保障限制开发区居民的发展权.  相似文献   

17.
正标志着各省(区、市)又一次站在新的改革起点,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布局能否合理、如期铺就岁序更迭,由官方推出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时切入公众视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后两年,主体功能区走向将直接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金融资本是海洋经济区规划开发和稳定发展的基本经济要素和内在动力.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海洋经济区金融支持的经验来看,金融支持在海洋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为海洋经济区开发、海洋主体功能区建设、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以及海洋经济区一体化管理等海洋经济区发展周期全过程的广义渗透.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48-53
产业集群是具有空间集聚性、地域植根性、网络创新性和自组织性特征的新型产业组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产业集群与主体功能区相互依赖、互为促进,因而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依据、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涵盖五个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小、关联性不强、产业链不完整、支撑服务体系薄弱、创新后劲不足、可持续性差,其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大力提高集群内协作度、集群外关联度、集群创新度、集群可持续发展度以及集群贡献度。为此,必须壮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环境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倡导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良好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是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居民、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不同的主体利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各区域主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致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间利益冲突的出现。主体功能区建设中一个完善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应该包括协调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利益相关主体)、协调手段与途径、协调程序等。未来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区域利益协调模式应该是一种网络型的治理模式。为此,要明确政府职责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建立合理的区域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