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德宏傣族宗教的人类学研究中,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涌现出较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其大致研究脉络是从人类学经典的功能主义研究入手,再逐步扩展到宗教文化的象征以及宗教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探讨等。在梳理和提炼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德宏地区的傣族宗教置于更广泛的学科背景中,可对其所涉及的主要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探寻德宏地区傣族宗教研究呈现的发展趋势,总结德宏地区傣族宗教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特色,反思未来德宏地区傣族宗教的人类学研究需要拓展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在信仰原始宗教的同时又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文化在呈现浓厚宗教色彩的同时又出现地域差异性的明显特征。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地区的流播过程中,也会向该民族的习俗或节日文化方面渗透而深受影响。这种渗透是在节日文化与宗教信仰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显体现在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相互妥协及人文宗教本地化的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3.
潮汕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婚姻禁忌习俗。潮汕婚姻禁忌习俗具有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对喜庆欢乐婚礼气氛的点缀;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与社会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意义。由于社会的变迁,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转变的影响,潮汕婚姻禁忌习俗发生了极大的流变。我们必须从潮汕婚姻禁忌习俗的流变中进行积极的思考,正确看待各种潮汕禁忌习俗,发挥其在建设文化潮汕、和谐潮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性宗教世俗化的大背景下,云南德宏傣族的宗教生活也步入了世俗化的进程.文章以云南德宏州的三个傣族村寨的宗教生活为田野调查个案,对这三个个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德宏州傣族的宗教生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世俗化的倾向.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来揆度社会转型时期德宏傣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泰国泰族和西双版纳傣族都有拜水的习俗,拜水习俗在这两个民族中具有极其相似的文化内涵.同时,泰族和傣族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由于分别处于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所接触的异文化不尽相同,受到的影响在程度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两个民族的拜水习俗在形式上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有关资料显示,阿洪傣族于700多年前从我国德宏迁徙到印度阿萨姆邦,因此我国德宏傣族与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有渊源关系。通过干支纪年表示法的对比,可以看到阿洪傣语与我国傣族各个主要方言之间的之间的亲属关系。其间,德宏傣族与阿洪傣族之间由于历史的原因,语言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7.
中国傣族有100多万人口,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习俗和较好的健康、环保意识.傣族的饮食习俗与其传统环境伦理思想、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健康的认知与审美需求等等有紧密联系.但随着现代化的潮流,宗教信仰与环境伦理的改变,傣族的传统饮食习俗也遭受新的挑战,一些不良的饮食习俗与生活方式开始影响到傣族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8.
一、杂糅互存的现象并非固有特色 红河上游在中国境内通称元江,其流域指云南省玉溪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县、市,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傣族同胞达10万有余,占中国傣族人口总数十分之一强。他们和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一样,在精神文化领域内自古拥有原始宗教崇拜;其崇拜的主体是渊源于氏族制社会的祖先崇拜,即“家有家神、寨有寨神、勐有励神”,它们成为傣族自古以来民族文化认同的内聚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新疆维吾尔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婚姻习俗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揭示了维吾尔族古、近、现代婚姻习俗演变的根源自于其民族经济生产方式、宗教文化纽带 ,周边民族婚姻习俗的互动等因素 ,指出维吾尔当代婚姻习俗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表现为 :婚姻依礼而行 ;婚姻重礼轻爱 ;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 ;婚姻体现着等级差别和阶级限制  相似文献   

11.
傣族传统文学的庞大体系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真切的话语表述来表现丰富的思想观念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和谐的思想,如家庭和谐、村寨和谐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宽以待人的思想以及自律行善的思想等。傣族传统文学中的和谐思想培养了社会成员尚"和"向"善"的性格特征,发挥了协调家庭关系、维系村寨和睦、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以行政机构和宗教机构两个正式群体,将全村的非正式群体结合起来;以广播传达信息,以奘房为固定活动中心,全体村民共同为实现村寨的目标而行动。在这一组织模式下,傣族表现出以村寨取向为核心,以避异求同为突出特征的社会取向。  相似文献   

13.
《格萨尔王传》蕴藏着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族外婚、婚姻不自由、抢婚、妻从夫居、一夫多妻、弃妇等现象,反映出古代藏族社会的婚姻中妇女地位的低下。《格萨尔王传》中所体现的具有藏民族特性的婚姻习俗及其历史文化,是藏族由原始社会末期进入奴隶社会的婚姻习俗的真实写照,也是藏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婚俗的阐释性分析--一个回族村的法人类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方面.对一个民族婚俗的法律人类学观察有助于更真实真切地体会到一个民族的特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回族村的婚俗描述,以及少许其他回族村习俗的对比,进行一个受到宗教教义、地方习俗、国家法律等交叉渗透的民族婚俗的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5.
傣族和缅族虽无族缘关系,傣语和缅语也属不同语支,但由于地缘关系及共同的宗教影响,使得傣语和缅语在间接表达形式上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傣、缅语的比较研究,可以为相邻的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相互影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强势东进,西方社会的婚姻状况、人权观念、婚姻理论渐次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共鸣。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对比中西方社会的婚姻状况,深刻反省和检讨了传统婚姻的不足,提出了各自的进步婚姻观。从近代婚姻变革思想的萌蘖到婚姻变革思想的形成、发展,进而直至高潮,这一思想的演变脉络,一方面折射出近代婚姻变革思想螺旋上升的轨迹,同时也清晰地彰显了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7.
无论在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史学研究领域,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都是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这里集中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通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概况,研究少数民族婚俗与现行婚姻法之冲突,洞析二者之间融合点。以期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农村少数民族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措施逐步消除那些不利于少数民族女性发展、进步的习俗。该文通过对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米粮泉乡农村回族婚俗的研究,透视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对婚俗中影响女性地位的成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就移风易俗与实施惠民政策有机结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入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这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