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符码理论是伯恩斯坦的重要思想,为解释西方学生学业成败和教育不平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是:学校如何成为阶级再制的场域,符码、阶级和权力三者存在何种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学校教育是达成阶级平等流动的重要途径.然而,伯恩斯坦却发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符码背后蕴藏权力分配与社会控制原则,导致了教育不平等.学生来自不同阶层,言说符码有差异,造成学习起点明显差别.出身不利家庭的学生并未因学校教育而改善其学业成就不利现象,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与中、上阶层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因为国家的课程都是精致型编码,饱含中产阶级语言特点,因此,中产阶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容易成功,而劳工阶级学生容易失败,现代市民社会的兴起也许是改变这一弊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着“符码是文化再制的内在机制”而非“外在权力关系的转播站”的观点,伯恩斯坦建构了一个新的分析工具——“符码”来探讨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深层逻辑。他认为西方学校教育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及改善个人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学校教育是社会阶级再制的工具,优势阶级通过“符码权力”进行控制,造成劳工阶级孩子在学校中处于不利位置的事实。为了实现教育符码相对“自主性”,教育系统应在符码控制领域提供及再制批判的资源,当教育再脉络化领域具有某种程度自主性时,其产生的论述能够阻碍官方符码教育论述的支配程度,市民社会的兴起在实现“自主性”方面也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3.
伯恩斯坦以符码为核心,从阶级出发,以分类与架构为经纬建构了符码理论,以此探讨上层阶级通过对符码进行隐而不显的操控完成学校教育的控制,进而达到"文化再制"与"权力再制"的目的,试图阐明符码、文化传递与社会再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伯恩斯坦思想进出多个领域,导致学者常依不同的参照点来定位他的思想特性,因而引发了一些学术上的争论,如符码与教育不平等、符码控制与学校自主性、解释范围过于宽泛和理论范式的完整性等。多少有些吊诡的是,这些批判性争论不仅没有减弱符码理论的解释力,其批判的深度和丰富性反而进一步证明甚至强化了符码理论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南地区某大型国企的调查发现:与管理人员相较,普通工人在收入分配、权力占有、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皆处于弱势,资源占有的失衡使普通工人不平等境遇凸显,双方对自身地位、企业出路等问题的感知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在分化的过程中,双方对国企改革、社会转型暴露出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存在相似评价,特别是普通工人受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对管理者高度依赖;中低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在国企变革中亦共同经历着不利阶层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平等,扮演着"缓冲层"的角色,规避了普通工人与管理人员对立局面的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考量,双方的阶层分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尚未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中,旧中间阶层减少,新中间阶层增加,整个中间阶层在数量上不断扩大。马克思所预言的中间阶层的两极分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长远趋势,并不意味着否认中间阶层的某些集团衰落而另一些集团兴起的现象。中间阶层的新变化也不表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取代其他阶级的"中产阶级",所谓"中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人为拼凑出来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6.
“重返阶级”是作为对“阶级消亡”的回应和反击而出场的。“重返阶级”论主张,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确在历史中变化,但阶级和阶级关系的本质没有改变,阶级继续存在并持续地影响着社会,阶级分析仍然是分析社会的有效工具。“重返阶级”的努力得益于将工作场所作为权力体系和阶级对抗场所的当代劳工研究,这种从“工场权力”的角度来划分阶级的研究正确地揭示了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现象。阶级话语的再出场是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回声,新时代阶级存在表现出工人阶级“新贫困”、中产阶级“再无产阶级化”和全球工业阶级形成等新特点和新趋势,应当重返阶级,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以新视角坚持和重塑阶级话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南地区某大型国企的调查发现:与管理人员相较,普通工人在收入分配、权力占有、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皆处于弱势,资源占有的失衡使普通工人不平等境遇凸显,双方对自身地位、企业出路等问题的感知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在分化的过程中,双方对国企改革、社会转型暴露出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存在相似评价,特别是普通工人受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对管理者高度依赖;中低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在国企变革中亦共同经历着不利阶层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平等,扮演着“缓冲层”的角色,规避了普通工人与管理人员对立局面的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考量,双方的阶层分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尚未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运用理论抽象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资本家、工人、地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这种分析方法,马克思准确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马克思还采用了另一种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构成论。资本主义在1870年代的变化,使得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随着资本的集中、社会形成两极对抗而从社会阶级阶梯中消失,反而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减少而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在晚年的著作中,马克思运用"阶级构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中间阶级的构成状况。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依据恩格斯晚年对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新中间阶级的理论,以此作为民主斗争政策的理论依据。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之所以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策略,与其现实社会中"阶级构成"的这种变化以及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理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美国女权运动中女性内部差异问题凸显,表现为:有色人种、同性恋、工人阶级等女权主义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作为女权运动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女权主义者将自己的价值观泛化为所有妇女的价值观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和质疑。她们认为,白人中产阶级妇女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于性别压迫,而忽视种族、阶级、民族、性倾向,乃至年龄、地域、宗教、文化等因素对其他妇女的压迫。而这些因素的交叉互动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关系。因此,女权斗争的目标应是改造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结构,而并非只是消除性别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0.
英国社会学家伯恩斯坦于20世纪中后期提出符码理论,试图用各种类型的符码来分析阶层文化差异和文化再生产现象。符码理论对于少数民族教育中语言使用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民族语言的"局限符码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错位"能够给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新社会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社会理论中有两种典型的阶级阶层理论和方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将成为我国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视角,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方法,通过与西方中产阶级的比较,来分析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含义要把握三个关键点:少数人对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财产的垄断、剥削、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建立之后,发生过三次大争论,在争论中出现了六个典型的阶级定义: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不平等系统的单位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阶级定义、阶级关系中阶级位置的含义、以权力垄断为根据的阶级定义。这些定义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否认剩余价值论为基础的阶级定义,一类是在承认剩余价值论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含义和阶级理论的修正和发展。讨论和研究阶级含义应贯彻三个原则:一是所下的阶级定义能够描述不同历史类型的社会形态中社会阶级的共同特征;二是能够把阶级与等级、阶层、身份、职业、官位等区别开来;三是揭示出阶级最本质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3.
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然由于其阶层“边界”的不确定性,群体利益的异质性,故在西方社会两极贫富分化的现状中也难以避免其自身的分化。因此这种外在与内在的不稳定性,使中产阶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文化生活上表现“中间性”和多重性、政治态度上存在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不仅使西方中产阶级理论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而且也使其难以成为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或阶层。尽管如此,中产阶级在当代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中仍有其积极意义,作为人力资本抗衡金融资本的代表,其必然成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载体;而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也具有潜在的反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它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当时的美国,虽然文化呈多元形态,但种族歧视与隔阂依然存在,并且由于工业化造成的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种族的不平等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反种族隔离运动声浪迭起。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认识到,应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因为它反映了美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平等,并且在不断再生这种不平等。他们指出,在学校中,不同社会结构的学生由于拥有不同的“文化资产”( Cul-tural Capital)和“文化资源”(Cultural Resource),而使他们在学习机会和学习结果上差异很大;不同种族学生之间的偏见和误解得不到及时消除,关系紧张非常,甚至不同性别,不同学业成就水平的同学之间也冲突四起;大量的学业不良学生缺乏人际的帮助、认可和温暖而流露出失望和厌学情绪,学校到处充满着“反智亚文化”(Anti-intellectual Subcrlture)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公立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逐年增长,增加了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多样性,对美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成就,教育政策、学校规章制度加剧了这种不平等,突出体现在能力分组制和标准化测验中。不同族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败受到教育结构、种族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奥哥布提出了自愿移民的少数民族学生与非自愿移民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不同并分析了其原因。为了改进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重新审视少数民族及其教育,学校、社区、教师、家长应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注重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带领理论工作者进行了漫长的艰苦探索;立足基点是马克思关于两大基本阶级与“过渡性”阶级的分析;并把韦伯关于经济、声誉、权力的三元标准阶层分析作为重要参考坐标;尝试增加“政治”作为四元阶层分析沟通互补的可能;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实现了中国阶级阶层分析的卓越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双重法律关系,既存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存在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即行政法律关系。学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学校对学生给予纪律处分、颁发学业证、学位证等教育管理权,属于教育行政管理权的范畴。把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权界定为教育行政管理权,将学校与学生之间因纪律处分、颁发学历证、学位证等纠纷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有利于在对学校管理权进行有效司法审查的同时,充分尊重学校管理自治权。  相似文献   

18.
目前社会成层的概念发生了混乱。辨别阶级结构概念上的最重要的区别是社会差别同社会成层之间的区别。社会差别是指地位等级的排列;社会成层是指某些集体的人世袭地和永久不变地占有某些等级地位。没有阶级的社会只能在相对小而没有文化的社会中找得到;要了解现代社会的性质,我们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地位等级次序:经济等级、名望等级和权力等级。由于财富、名誉、名望和政治权力的明显差別,每个阶级都表征着特殊的行为模式、社会距离和生活方式。美国社会的地位等级在近二十五年里发生了动人的变化。经济等级次序已经从金字塔形变成中间大下面平坦的金刚钻形。职业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生活方式的区别已经变得不明显;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不断地提高;教育上的距离大大地缩小;衣着方面的区别日益缩小。当然生活方式的同化并未消灭一切地位上的区别。但由于细微的名望差别正在加强,所以露骨而明显的地位差别也变得不显著了。等级次序的顶端是数目小而有势力的上层阶级;他们是商人、最高级公司职员和富翁。他们力图把自己的地位传下去。等级的另一端是低级的穷人;他们没有正当的权利。这些人是没有技术的工人、农业工人、失业工人和非白种人。在两个阶级之间的是所谓传统的工人阶级的核心;他们生活在单独的工人阶级的文化中,强调“勉强过下去”而不是“上进”的哲学。直接超过他们的则是由领取薪金的雇员、独立企业家和专家组成的所谓“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阶级分析法没有过时,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但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进行发展、创新.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应坚持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实践表明:中国已有"中间阶级"产生的趋势.因此,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平等和福利,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管理,从而建立起以"中间阶级"为主体的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笔下的作品《嘉莉妹妹》,鲜明地描写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的代表。其中小说中不同的阶层划分为上层阶级、中产阶级和和下层阶级.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生活理念造就不同的人物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