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的“学院派”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的“学院派”批评南帆一90年代伊始,“学院派”批评的称号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域里.有趣的是,这个称号不是由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作出倡导,“学院派”是学院里面一些才子们的自我馈赠。到目前为止,即使在学院内部,“学院派”批评也仅仅是一个隐约的雏形。尽...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80年代的后政向批评(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90年代的“饭碗”批评(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80年代走向活跃;90年代基本边缘;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知识分子批评,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同时,社会文化形态也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型;从价值体系上看,则由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向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体系转化。对大众日常生活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中,“生态中心主义”往往被视为其重要的理论立足点。然而,“生态中心主义”这一概念本身却面临着理论困境,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虚假命题,而备受抨击的“人类中心主义”却有其存在的充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而需要抛弃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人类沙文主义”。温和的、理智的“相对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批评的理论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是茅盾文学批评第二个活跃的时期。他这一时期的批评与“五四”时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批评有精神上的贯通,却又更多地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摸索形成了“作家论”的批评文体。这一文体与相应的批评方法充分适应了那个激进的时代,并对社会一历史批评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日益呈现出“合流”的趋势,构成了一种意在通过形式分析达到文化探视的“形式/文化学批评”。文化批评的兴起有其深广的社会语境与学术渊源。当代文学批评存在于一个变化与开放的世界中,为了适应和理解这种变化与开放,批评必然要从内部和外部寻求突破。在内部,批评的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结构考察和文化分析形成了整合倾向。在外部,批评在努力突破自身的学科疆界和知识域限,通过学科与文化的双重跨越,谋求自身外延的扩张。跨学科、跨文化批评之路的选择,跟批评家对文学现代性及批评现代性的思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汉魏易代之际,社会思想也随之变迁,在动荡的年代面对社会的种种混乱现象,汉魏诸子通过著书立文对社会风尚和人物品评各抒高见,王符、仲长统、荀悦、徐干等人的论述,是推动汉魏之际思想轨迹变迁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社会风尚批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坚守;“崇真求实”的人物批评也开启了汉魏“名实”思潮。  相似文献   

8.
张慎 《北方论丛》2015,(6):43-47
雷达是秉承着当代文学社会历史批评传统走上文学批评道路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在20世纪50—70年代存在“泛政治化”“泛阶级论”的弊病,并在“文革”期间走向了极端,沦为沾满血污的“棍棒”。为了使社会学批评正常化、健康化,1980年代的文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学批评的“真实性”“时代本质”“思想倾向性”等尺度进行了调整。雷达的文学批评历程恰恰体现了社会学批评方法面对时代转型与文学新潮进行积极调整的过程。与阎纲、许觉民等年长的批评家一道,雷达迎纳新潮,独立思考,渐渐形成了他凝聚着个性魅力的“历史—美学”批评,为备受质疑与冷遇的社会学批评方法开拓了蜕变与更生之路。  相似文献   

9.
也许是由于在过去那个年代中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学术批评,而只有“批判”,如今有了一些学术批评,却被人们误解为“批判”,而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批判”看作就是“否定”。现在的学术批评本来就不多,可是就是这不多的批评还往往引起官司或者引得作者大发雷霆。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批评?这不仅是一个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批评者所必须要考虑的。对待批评的态度,不只关乎个人的认识和品格,还关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一种高水平的批评,可以显示出批评家的优雅风采和高度智慧,这样的批评很可能会成为名篇巨制,如鲁迅的批评就是如此;一…  相似文献   

10.
文化批评向何处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中国批评界一个引人注目的走势或许就是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 (也有人称文化批评 )。对此文学界可谓众说纷纭、人言言殊。有人在悲叹80年代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的逝去 ,也有人在欢呼文化批评的黄金时代的到来。除去这些情绪化的言论不谈 ,比较具有学理性的问题也同时提了出来。比如 :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什么 ?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转化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种转化是文学批评的转机还是文学批评的堕落 ?文化批评是不是一种社会学批评或所谓“外在批评”?如果是的话 ,它与审美批评的关系又如何 ?它是向庸俗社会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11.
边缘的认同如果说批评是“前沿”,学术研究是“后卫”,这两者的界限在我什么时候变得模糊?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当下的文学现象逐渐疏离,对学院式“枯燥无味”的学术研究产生了认同感?是刚进入90年代的时候吗?当时的文坛的确没有多少激动人心的作品,我们这一代批...  相似文献   

12.
刘文良 《中州学刊》2006,(2):228-231
作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文化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兴起,给文学批评注入了很多活力,强化了文学批评与时俱进的内涵,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批评空间;但如果把握不好,又很容易使本已面临困境的文学批评遭遇更大的尴尬。时下流行的文化批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一是理论先行,疏离文本;二是大而无当,浮华无质;三是不顾语境,盲目西化;四是无视规则,作秀媚俗。  相似文献   

13.
性别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性别因素日渐鲜明地进入了文学批评领域。性别批评在其批评特征上表现为批评定位上的政治性、批评标准上的个人性和批评方法上的多元性。性别批评在内容和方法上对传统批评的反叛和颠覆具体表现在作品形象分析、阅读接受研究和写作策略选择等方面。性别批评因其对社会文化问题的特别关注而被认为是19世纪社会文化批评的复兴。当“性”成为人们理解社会权力结构的切入点时,性别领域里的男女关系便成为社会政治领域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权力关系的一种类比与对应。性别批评话语因此而成为一种介入社会的隐喻性话语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批评名家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当下中国某些文学“名家”频遭评论家批评这一突出现象。认为:批评名家,就是批评由他们所代表的种种不良的文学倾向和种种负面的文化现象,也是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挑战和提升。针对部分作家和传媒所指斥的“酷评”,本文也作了辨析。认为动机严肃、文风生动而苛刻的批评,是文学评论家在文学边缘化、文学传媒化时代的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批评陷于了难以有效言说因而也愈来愈尴尬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缘于我们自身消费性的阐释思路 ,这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研究方法 ;二则与形式批评理论本身不无关系 ,其狭隘的研究思路使形式批评的思维空间过于逼仄 ,致使其话语空间受到限制 ,无法得到应有的拓展。走出困境的对策也有相应的两点 :一则需要我们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立场 ,执行一种生产性的、积极主动且富有主体精神的研究方法 ;二则需要我们坚持主体性的原则 ,继续清理形式批评本身的内在理路 ,并执行“从形式分析进入意义”的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界 ,充溢着浓郁的反思和前瞻的气息。特殊的时间使然 ,人类理性的成熟使然。张利群的新作《批评重构———现代批评学引论》①(下文简称《批评重构》) ,便是一部具有反思前瞻色彩的理论力作。正如《批评重构》的“绪论”所指出的 ,“从 80年代的‘批评热’到 90年代的‘批评学热’ ,不少有知之士都在不断探寻和追求能突破批评困惑的途径 ,都在不断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学 ,建立真正属于跨世纪的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理论” ,从这一理论大背景来看 ,张利群的理论建构又是坚实有力的。首先 ,他对中国…  相似文献   

17.
选择的挑战─—当下批评理论发展的两种趋向张颐武一90年代以来,批评理论的发展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理论与批评仿佛突然被置于文化的前台,在历史的脚灯之下获得了一个凸显的新的位置,种种争议、分歧与讨论均显示出它的活力与丰富性。这里的状况似乎是相当矛...  相似文献   

18.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价值取向和思维向度上,呈现了不同以往的一种后现代景观。后现代主义批评为久经“失语”尴尬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觅寻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话语。然而,作为在他者“影响的焦虑”下的新生儿,其对西方后现代话语形式的直接挪移,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失语”之处境。基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批判地消化和吸收西方后现代主义,完备具有本土特征的理论形态,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应有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19.
在对先锋派的理论批评中,本雅明把马克思主义和感官知觉联系起来,发展出一种具有独特先锋意义的“艺术的政治化”批评模型.本雅明肯定了先锋派的形式革新及其颠覆资产阶级文化霸权的力量,但是他认为先锋派未能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因此如何摆脱静观大众的生产、如何积聚集体的革命能量成为本雅明先锋派理论批评的主题.本雅明提出艺术家在现代文化生产中必须努力革新媒介形式和技巧,以消除艺术家和无产者大众之间的界限.他试图说明艺术家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如何定位自身实际成为艺术政治化的关键问题.本雅明强调现代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媒介形式,而且改变了无产者大众的感知,因此艺术的政治化意味着艺术必须满足大众感知的需要,改变大众的感知和接受态度,从而生产出革命的大众.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实施积极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在媒体上进行,面向社会大众,公开指出不足,抨击不合理社会现象,因此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批评报道应该不仅是反映老百姓的呼声,也是在党和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促进问题的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