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卡力岗"回族的族群认同,是在伊斯兰教深刻影响下的带有浓厚伊斯兰文化色彩的认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打上了伊斯兰教的印记,伊斯兰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族群认同标志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卡力岗"回族群众在大型宗教聚礼以及宗教节日中的一些具体礼仪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回族文化由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回族在文化认同上表现了极强的两种文化结合的特点。与回族相比,东干人在中亚发展的文化带有更显著的“多元”色彩,但它保留的最基本内涵仍然是回族文化的核心———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只不过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在选择认同符号方面更趋向于汉文化的特色以区别于周围穆斯林民族。从东干人反观回族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回族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回族研究更趋思考上的多角度和方法上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受近代教育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等因素影响,20世纪初回族社会开启了以宗教改革、民族振兴为宗旨,以兴办教育、创办报刊、改良宗教、组织社团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在近半个世纪的运动过程中,回族先进分子广泛参与,其内容丰富,方式柔和,在此过程中回族能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不断探索、锐意革新,拓展了其文化内涵,增强了国家认同意识,开启了民族教育和社团近代化历程,开创了伊斯兰教发展新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伊斯兰教经典作家们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传统团结思想,在"感主恩"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中国伊斯兰特色的团结思想:其一,尊崇真主,尊崇国家并重的思想。其二,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相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三,真主前定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中国伊斯兰教上述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宗教节日、知恩图报、和谐相处、交往平等影响回族群众。这些思想与民族团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巩固和增强了回族群众国家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者作为旁观者研究中国回族及其伊斯兰教渊源深厚。其中伊斯拉力的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作者以政治伊斯兰的视角,使用二手和三手材料,误读中国化、夸大回族对乌玛的认同而刻意淡化回族的国家认同。阅读汉语文献的水平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决定了无论伊斯拉力多么精于西方话语,但对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也只能是旁观者不清的臆说。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8.
回回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包含现实性和超越性两个层面。由于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因此其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秉承,二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成分的吸纳和接收。肩负两种文化的回族伦理道德,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和变化着,但其所涵盖的主体精神始终保持着原初形态的积极性。回族的道德规范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为回族内部及其周围社会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几百年来,回族在分散居住的条件下,不但没有被汉族或其他民族所同化,反而通过伊斯兰教及心理认同感教育,不断发展壮大进而成为一个融伊斯兰教文化和汉文化为一体的现代民族.回族的心理认同感教育可给我们诸多启示.学习借鉴回族加强心理认同教育的有益经验,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和方式,不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称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儒"成为有着独特品格的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明末清初形成的"回儒"是回族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伊斯兰教教义的阐释者、弘扬者.他们受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双重传统的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载体和代言人,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精神的结合.研究他们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的融合和互动.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超强的凝聚作用,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同时伊斯兰教自身也实现了适应性的发展。伊斯兰教对回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张力,显示出伊斯兰教在回族日常生活中的核心精神地位与历史作用。回族已经把伊斯兰教作为本民族不断发展与传承的核心内容。伊斯兰教与回族之间魂体相依的关系,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回族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事情是"释族"和"释教"活动,即解释回族和解释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加深,产生了王岱舆、马注、刘智这样"学通四教"的穆斯林学者.他们创造性地解释了伊斯兰教和回族.其中解释"回辉"便是一个重要方面."回辉"这一概念见于不少碑铭、著述之中.本文将对"回辉"一词的历史意涵和文化表征作一梳理,以彰显回族文化创造的具体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回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伊斯兰学者以<古兰经>哲学生死观为基础,充分吸收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现世以及中国佛教注重来世的哲学思想从而构筑了独具特色的两世兼顾、两世吉庆的生死观,对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回族传统丧葬文化中体现出的平等观念、丧葬模式、回族群众对待死亡的态度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哲学生死观的烙印.深入探讨伊斯兰哲学生死观与回族传统丧葬文化的关系对弘扬回族伊斯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漫谈伊斯兰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斯兰音乐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而传播、变迁的。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和回族宗教音乐必须与研究伊斯兰教相结合,从历史的发展演变和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来剖析。伊斯兰教音乐随着伊斯兰文化的盛衰而兴废。伊斯兰音乐由于民族的大迁移从中亚流至印度、中国,并与各国民族音乐结合渗透,从而发展形成了新的宗教音乐,而回族宗教音乐正是受伊斯兰教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发展产生的。因此,要研究伊斯兰宗教音乐与回族宗教音乐,必须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内在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取得理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游学是世界各地常见的一种求知方式,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游学成风,以"求法"、"求经"形式存在的宗教游学也屡见不鲜。回族游学出现既有伊斯兰教提倡尊重知识的原因,又与中世纪伊斯兰世界形成的游学传统相关,还缘于探索伊斯兰教在中国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回族游学的发展使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学派接踵而出、争奇斗艳,回族学者汉文译著佳作源源不竭、名家辈出,伊斯兰教教派门宦如雨后春笋、扎根中土,游学对回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陈出新、开拓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入华之初,回族先民为了使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能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认同而不致湮灭,便主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华化"。笔者依据历史文献,对唐、宋、元时期回族先民"华化"的方式、内容、代表人物及客观原因进行了概述和阐释,旨在说明回族先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中国大地上立足扎根、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回族的伦理文化是回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沿着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轨迹而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回族伦理道德,在理论和行为两方面都是以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作基础,部分融和汉族传统伦理文化的内容,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凝炼、沉积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理论方面,历代回族学者、伦理思想家,如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坚等均有著述;在行为规范方面,则普遍体现于回族群众的心理素质、宗教生活和日常习俗之中。回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主要来源于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教义中,道德问题占…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之所以渗透在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究其根本,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伊斯兰教起了十分重要的纽带和决定性作用,对回民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进程中,为了适应中国已有的文化格局,也为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回族对佛教文化中的某些“非典型性因素”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回族对佛教文化的吸收,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0.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