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闲是人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自由体验是休闲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共同追求。与把耳目作为审美感官密切相联,传统美学在审美方式上带有形式的距离性,在审美对象上集中于艺术品领域,在审美本质上是对象性超越的自由体验;与把全身体验作为审美经验相对应,休闲美学在审美方式上是全身心的直接感知,在审美对象上是当下整体的具体现实环境,在审美本质上则是融入性的自由体验。所以,与各自秉持的身体感官机制密切相联,传统审美是一种带有距离性并侧重对象性超越的形式化观赏活动;休闲审美则是一种全身心直接感知并身与物化的融入性体验。休闲美学强调审美感官融入性的身与物化,这是其在践履层面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2.
休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审美状态。中国传统美学以艺术和美为研究对象,其经验性和非体系性的特点体现了古人心灵自由跃动和精神逍遥无拘的特点,这正是中国传统休闲文化的最根本特点。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充满人生智慧的美学思考,饱含丰富的休闲智慧,这对于以审美经济为基础,过分注重消费化、娱乐化的当代休闲文化应当有所启示。休闲的内在化,建立起真正适合本民族的当代休闲文化,传统美学应当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鉴于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及其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如何使休闲真正重返人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本质,学会聪明地休闲、把握生存的审美境界,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国休闲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智慧,建立当代休闲文化及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是休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如何走出传统的抽象领域和艺术中心论,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审美领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之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品格,更切实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让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生动的"身心之学",是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提升休闲,引导当代健康的休闲文化;休闲文化丰富美学,推动审美切入人本生存,使美学拥有更多的现实话语和功能。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助益实现美丽和谐的"中国梦",这也就是相关学科学者的使命所在。因此,通过当代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提升当代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走向休闲、深入休闲、引导休闲文化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向,休闲美学应当为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必要组成部分,深入系统地构建中国休闲美学已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休闲与美学三题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对非工作和责任时间的一种花费和享受,具有自由把握自己的心理体验和人性本质,从而与美学具有相通和交迭.美学在休闲的四个层面中可起作用:家居休闲,休闲产业的形式外观和形象塑造,休闲的诸多样式就是审美样式,休闲作为自由心境.休闲从历史和现实看,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朝向,美学进入休闲是保证休闲的正面朝向的.  相似文献   

5.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体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关注审美的休闲文化对人性生态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休闲美学不仅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更能凸显以时间性为维度的实践美学所独具的介入生活的魅力。马克思美学在美学史上所引发的革命在于其彻底摆脱了主客二分的窠臼,使美学的研究对象得以本原地呈现,甚至改变了美学的语言风貌,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从时间性维度对审美生活中主体与客体关系及其结构所做的卓越描述,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同时性地处在一个业已完成的实践感之中。正是由于马克思对审美生活的时间性存在方式的奠基,才使得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被安置于社会时间之中,使得休闲美学在时间的角度既获得了结构清晰的内在构造描述,又获得了其根本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得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显得尤为卓著。  相似文献   

7.
休闲美学之建构正成为我国社科界新的学术热点。在中西方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休闲审美的丰富思想和文化现象:休闲中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休闲中的人格之美,休闲中的人生之美,这些均向我们呈现了休闲美学的深厚社会文化基础。而建构休闲美学,更有着当今时代迫切的现实吁求。一方面,国民休闲方式失当、休闲消费异化等负面现象需要休闲美学对休闲文化起到引导、校正、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休闲美学亦可使促进休闲学理论发展更加深入,并使美学理论更现实地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日益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依据生态美学理论,对杭州这个宜居城市进行生态美学的个案解读,发现:杭州以引进自然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存;杭州把自然作为基本审美范畴,重整自然生态和重建人文生态;杭州运用"绿色原则"来进行日常生活的生态建设,实现了多重生态审美关系;当地居民关注休闲的"精神生态",以高度的生态智慧实现了"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9.
休闲正日益演变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休闲表征和体现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间、生存、心理或活动状态.现代休闲在其运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主义压缩下的体闲困境、消费主义绑架下的休闲困境和虚无主义侵蚀下的休闲困境.休闲教育通过构建与传播休闲的真蕴、提升休闲主体的自主选择能力、建构休闲主体的意义世界,是超越休闲困境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休闲学的休闲城市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休闲学关于休闲本质的研究出发,借用哲学中主体、客体、介体的划分探讨了休闲城市的系统结构,深入分析了休闲城市的全面内涵,提出"城市休闲发展度"是衡量休闲城市的根本标准,并以一个基础(城市休闲发展度)三个雏度(体闲主体、休闲客体、休闲介体)两个因素(外来游客、当地市民)为基础构建休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12.
按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休闲的本体为适度之闲,闲即各得其分的生命本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存体验。休闲的工夫为适,既指对生存活动和生存方式的适度把握,亦指通过心适达到物闲的境界生成,其深层含义指人在身心欲求得以合乎限度地舒适满足之后,在当下的人生境遇中享受生命之安闲。传统的休闲审美境界分为三种,即遁世境界、谐世境界、自得境界。超然自得是休闲审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休闲学关于休闲需求、休闲文化、休闲资源、休闲产业和休闲政策的新视角对城市休闲产业发展基本路径重新思考,并选取成都、杭州、昆明、北京、西安五大城市进行休闲产业发展动力与现实路径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城市体闲产业发展度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女性体闲的发展现状以及阻碍因素的分析,探索拓宽女性休闲领域和提高女性休闲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禅宗的休闲境界总体上以自然适意、随缘任运为特征,但因不同禅师切入境界的角度有歧异,故其具体内涵又有着侧重不同的表现:"平常心是道",意味着消除了种种分别妄想,在日常行用中保持轻松自然的休闲心态;"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意味着对禅者来说,时空因素并不构成结构性休闲障碍;在禅者看来,万法本闲,物我一如,故人与万物能各适其性地自在相处;禅者的游戏三昧更是一种不同凡俗的休闲境界。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文学发展流变的重要表征是以小说、戏曲和小品文为代表的休闲性文学的大繁荣,而休闲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现象,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发展意义深远。本文将明代文学的这一重要流变放在休闲美学的视角下,从遣怀自适和休闲娱乐的角度阐释明代文学的转向,将文学类型的历史变革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结合,加以重新审视,还原休闲美学精神对明代文学转向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休闲是城市老年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何安排休闲活动,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对南宁市177位老年人在休闲时间、休闲方式、休闲消费以及休闲场所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出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特点,进而对影响城市老年人体闲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老年人的休闲生活质量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内的审美超越研究,以“后实践美学”各家最为看重.潘知常的生命美学与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更是其中代表,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生命美学与超越美学的审美超越理论虽然分属不同的美学体系,但是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仍然可以归纳出一条承继线索.这条线索,外在地植根于两者审美超越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内在地又通过各自审美超越理论的不同特征折射出来,使后实践美学的审美超越研究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倾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潜隐的.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谢珊珊 《东岳论丛》2011,32(6):116-120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