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主体需求观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尺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共识。有人认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尺是生产力是否发展、商品经济是否发达和社会民主制度是否健全。这种说法的明显缺陷就是没有把社会主体的需求欲望和需求行为看作是社会文明的一个尺度。其实,社会主体的需求观与社会文明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  相似文献   

2.
论历史评价尺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川 《学术探索》2006,2(4):93-98
历史评价尺度是指主体从自身特定的需要、利益等内在价值尺度出发判定历史客体及其变化是否具有价值、价值大小的标准、模式。历史进步的评价尺度具有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体;二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三是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统一体;四是历史尺度与现实尺度的统一体。历史评价尺度体系在较高层面上由生产力、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尺度组成。生产力尺度是历史评价的根本尺度,制度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关键尺度,精神文明尺度是历史评价的重要尺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尺度是历史评价的终极尺度。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标准是从自然、社会、思维三者统一角度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道德标准是从合乎历史必然性的社会经济或阶级利益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规范,来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价值标准。社会进步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人总是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来改造世界,求得自身发展。一部文明史,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和潜能不断展现的历史,这就决定了评价社会进步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其正面效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三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标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对于坚持生产力标准是无可非议的。现在的问题不是坚持不坚持生产力标准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尺度,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因此,正确分析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生产力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生产力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坚持生产力标准时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要用系统观点看待生产力标准,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反对只看局部生产力发展快慢,不顾全局和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位主义倾向;第二,要用发展观点看待生产力标准,正确处理好当前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力的长远发展的关系,避免短期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的倾向;第三,要处理好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使生产力标准转换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具体标准,反对对生产力标准的简单化理解;第四,要正确处理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同步发展,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6.
省社科院于6月8日和6日18日先后两次召开生产力标准学术讨论会,并邀请了院外的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院内外共有50余人出席了这两次讨论会。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生产力标准的涵义 与会同志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客观尺度和根本标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标准具有更加直接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整体功能的客观尺度,它构成一切尖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准则。生产力作为社会机体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和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客观标准。社会进步的具体尺度是多样的,但在理论本质上又是一元的,其他任何标准都不能取代生产力标准所具有的最终的根本的意义。生产力标准所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准则,一切社会制度都必定由这一客观准则来选择。  相似文献   

8.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到底应该是生产力尺度,还是生产力与人的发展两种尺度的结合,抑或是生产力、人的发展和制度等多种尺度的综合?从社会进步、生产力及评价尺度等范畴的科学内涵来看,社会进步的实质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断升华,而作为这一升华之深刻根源的生产力,则是一个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统一的综合性范畴,它不仅可以诠释各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还蕴含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取向,因而,衡量社会进步唯一合理的尺度只能是生产力尺度.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民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生产力标准,用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和发展的大小来判断我们党的方针、政策、措施以及生产、分配、交换诸关系形式是否正确的客观标准。同时我们也要研究生产力本身的衡量标准和判断尺度问题。正如尺子是衡量长度的标准一样,尺子本身也有一个长短和评价标准问题。本文就是研究如何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正>当代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如何确立,衡量和判断共产党人活动的价值标准如何定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问题时,坚定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这让惊龙是当代共产党人活动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一、发展生产力:根本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首先,生产力标准是由它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的根基,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发展阶段与程度的根本标志和衡量社会形态的根本依据。我们只能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来确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进步程度。社会的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优越,归根到底在于是否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立论的客观依据是我国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当然.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价值标准不是唯一的,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多维的系统,但最根本的只能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其它方面的进步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它最终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2)生产力的进步是?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它为我们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以及我们围绕改革开放所进行的一切工作的好坏成败,提供了一个重要尺度。生产力标准的提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真理尺度的实践标准和作为唯物史观最终尺度的生产力标准以及作为价值尺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辩证的统一。在思想路线上坚持实践标准,在社会发展实践中突出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全面贯彻“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半个世纪以来党和人民创造性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宝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发展。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符合云南实际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世纪,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道德状况从某一侧面标示着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其衡量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否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最终看其能否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舍此历史评价尺度,任何道德建  相似文献   

14.
时正新在1988年第5期《新疆社会科学》上著文认为,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衡量生产力自身发展程度、规模、速度的标志;二是指生产力的县有的对相关事物的价值判断功能,即把它作为验证和评价一切工作的尺度.生产力标准就其价值判断功能而言,又有工作标准和制度标准的区别。作为制度标准,它不能单独运用,而要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结合起来进行总体评价。作为工作标准,则是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毫无疑问,思想工作的检验标准也只能是生产力。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反映。 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决定思想意识的因素很多,就其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儒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本身要求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时产生的封建制地主阶级的阶级意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破坏社会进步文明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提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与和谐一致性。生产力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设条件,人的发展又对生产力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只能是生产力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各要素共同增长的综合尺度目前,有一些同志常常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当然,从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即生产发展的总量来考察,这是检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尺度.但光用这一尺度来概括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则是不够的.因为总量的增长不一定是各个量的共同增长为必要的前提,其中可  相似文献   

18.
生态生产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术环  王环 《河北学刊》2005,25(4):12-16
生态生产力不同于农业文明的白色生产力和工业文明的灰色生产力,它是一种绿色生产力.它实现了生产力发展梯阶上的高纬度性、生产力发展时空上的持续性与关联性、经济运行上的"三三三"协同性、社会价值取向上的人性化和利他主义,并将最终实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状态上的绿色生态性.因此,生态生产力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是进步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信念.列宁说过,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最高标准当然不是唯一标准,实际上衡量社会进步还有其他方面,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如何理解这个最高标准,而不展开对其他标准的全面论述.很长时间内人们只从外在方面去理解生产力,把它看成是单纯的物即技术工艺设备,因而生产力的发展被看作是一种外在财富的发展.以此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就导致了逻辑上的矛盾:外在的物似乎成了目的,而人本身的意义却不见了.或许有  相似文献   

20.
客体尺度把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判断标准和衡量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作为标准的生产力自身该如何衡量?毋庸置疑,生产力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它既有物的客体要素,又有人的主体要素,衡量生产力自身发展状况仅看生产力结构中的单项因素是不够的,应从生产力客体和主体两大方面综合考虑,用客体尺度和主体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