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刚到新西兰时,我好不容易找了个剪羊毛的工作。跟我一起住的小姐妹叫刘芳。她比我早到两年,当时正在恋爱,男朋友是新西兰人,长得人高马大的,业余爱好是拳击。刘芳有时候去男友那里住,因为新西兰的社会治安特别好,所以我一个人住也没担心过什么。一天,刘芳跟男友请我出去吃饭,后遇他的几个朋友,于是大家又去卡拉OK唱歌,回来就迟了一些。我们三人回到出租屋前,爬到二楼走向房间时,我发现房间里的灯亮  相似文献   

2.
法律顾问     
《社区》2004,(11)
妈妈私自取走我的钱,能告银行吗河北省邯郸市一中学生来信问:我父亲2003年为了给我准备将来读大学的费用,将20万元钱以我的名义存入银行。该笔存款为整存整取、定期2年,并设了密码。今年3月,我父亲想取款时,却在家里找不到存单,去银行询问时,才知道在父亲出国期间,该款已被我母亲分批取完。我的母亲在没有密码、并且没有办理密码挂失的情况下,凭家里的户口本就办理了取款。后来,她称将这笔钱借给了他人,至今未还。我认为,在没有提供密码并且未办理密码挂失的情况下,就让人把钱取走,这是银行工作人员的过失。我询问过有关人员后便找到银行,银…  相似文献   

3.
牌友邓小平     
你就叫二王邓小平钟爱桥牌。1961年,小平到北京顺义农村调查,休息时想玩一玩,就让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找人和他打桥牌。刘仁找了王汉斌,王汉斌就约我一起去。一见面,小平就问我们的名字,然后说,王汉斌干脆叫大王,我就叫二王,以后就这么叫了。我当时是北京市委的中层干部,和这么高级别的领导打牌,  相似文献   

4.
所谓"单位"     
对于中国人来说,单位是极其重要的,至少曾经重要过.改革开放以前,两个中国人见了面,如果是熟人,便问"吃了没";如果是生人,又没有经过介绍,便多半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在大街上骑车闯了祸,或者到机关衙门里去办事,警察和门卫都会问这句话.如果是女儿带了男朋友到家里来,那做母亲的,便几乎一定要问这句话.  相似文献   

5.
2018年春节前的几天,我的留学生同学、好闺蜜张璐瑶从老家山西忻州到北京来玩.一是陪着好友来咨询整容事宜,二是想去协和医院配眼镜.作为"地主"的我当然要招待这位好闺蜜了.张璐瑶也是个闲不住的人——忙东忙西地在北京奔波了好几天,可以说是从西北到东南,把北京城走了个遍,刚到我这儿,还没呆上1个小时,就又想出门转悠了.  相似文献   

6.
王玉兰 《社区》2013,(7):42-42
星期一早上刚一上班,办公室就涌进来了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辖区内的居民,有的跟我们还很熟。我很吃惊,问他们:"你们有什么事吗?"人群中有人说:"我们是来找社区为我们做主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到底是什么事呢?来社区上班已经几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集体来访的事件。  相似文献   

7.
王玉兰 《社区》2013,(5):42
星期一早上刚一上班,办公室就涌进来了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辖区内的居民,有的跟我们还很熟。我很吃惊,问他们:"你们有什么事吗?"人群中有人说:"我们是来找社区为我们做主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到底是什么事呢?来社区上班已经几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集体来访的事件。  相似文献   

8.
袁岳 《可乐》2010,(5):73-73
很多人为什么到了大四找不到工作?首先要问你在社会上认识几个人。 社会资源是依循社会网络分布的,社会网络仿佛一根藤,社会资源就是那些瓜,要想吃瓜,就得顺着藤去摸。问题是,你有藤吗?在大学期间,“建藤”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6,(11)
大学毕业后林大庄一直不顺,先是找工作被撞断了腿,肇事车跑了落下一身债;接着一份临时的工作也泡汤了,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这天一大早,他刚要去劳务市场找活干,电话响了,是三四年没联系的同学刘民。刘民开口就说:"哎呀大庄,可找到你了,能不能帮我个忙?"林大庄一愣,问:"什么事?"刘民焦急地说:"昨天我们董事长突然犯心脏病去世了,他儿子想把葬礼搞得热闹点,要我租车雇人……"林大庄尴尬地打断他的话:"老同学,你找错人了,毕业这几年我东奔西跑,一直没有固定工作,生活都保障  相似文献   

10.
轻松一刻     
《社区》2004,(3):64-64
卖不打印机坏了,抱着上街去修,一人拦路问:“硒鼓卖不?粉盒卖不?”行不久,又一人拦路:“手机卖不?”走神中,脚下踉跄摔坏了打印机,收破烂的问:“包装纸箱卖不?”裤子摔破了,一人拦路问:“旧衣服卖不?”气愤中心脏病发作,去医院打点滴,一人低声问:“缺钱啦?器官卖不?”气得我冲他咧嘴,他又问:“假牙卖不?”身价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医生,病人找他看病,事先都要预约。有一天,诊所来了一位公主,因为事先没有预约,医生就让公主随便找个座位等着。公主一听十分震惊,忙大声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主!”“天啊!”医生听了拍了拍额头更正道,“那请您…  相似文献   

11.
一只羊肉串     
去吃饭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小店里只来了我一个客人,我很爱吃这里的羊肉串,男主人忙着给我烤羊肉串,女人则在一旁的大盆里洗刷着沾满油污的盘子。这个小店我以前来过几次。知道他们是夫妻,是外乡人。两个人都是50多岁的样子,总是笑眯眯的,很有人缘。羊肉串端上桌来,我发现多出一支。问他是不是数错了,男人倒也诚实,说是数错了,就当送给你的吧。我说别别别,小本生意的,忙从盘子里拿出一支来递给他。男人没再推辞,接过去,然后径直走向正洗碗的女人。这时男人的手机响了,他对着手机说起话来,是我听不懂的方言。好像电话是找女人的,他只应付了几…  相似文献   

12.
请问刚才谁打了我的电话 手机在沙发上清脆地鸣叫时,春来正在洗澡,水淋淋地跑出来,地上留了一排小脚印。一个下午春来都在等陈宵奇的电话,约好了去看家具,陈宵奇的时间总是不被自己支配,如果不是从小喜欢他,春来动辄咬牙切齿地说,一辈子独身都不找警察做男朋友。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人来说,单位是极其重要的。至少曾经重要过。改革开放以前,两个中国人见了面,如果是熟人,便问“吃了没”;如果是生人,又没有经过介绍,便多半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在大街上骑车闯了祸,或者到机关衙门里去办事,警察和门卫都会问这句话。如果是女儿带了男朋友到家里来,那做母亲的,便几乎一定要问这句话。单位,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人生存的依据。单位首先是“饭碗”。一个人如果在政府部门工作,便是“吃皇  相似文献   

14.
陈亦权 《社区》2012,(27):60-60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同学小聚会,聚会上,大伙儿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自的事业发展,只有一个同学,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拿着手机阅读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她,她告诉我说她的手机里安装着一个唐诗宋词的软件,空闲的时候,她就会拿出来读读,像现在她感觉自己插不上什么话,就独自坐到一边读起了唐诗宋词,此刻正读着一首李白的《蜀道难》呢。我也非常爱好唐诗宋词,就坐了下来和她聊起了。正聊着,几个同学摇摇晃晃地过来叫我们去喝酒,听到我们正在谈唐诗宋词,他们一个个都不屑地说:“切,那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相似文献   

15.
何来迷魂药? 我们单位有位快退休的老大姐,跟我关系很熟.我确切地告诉您,她的年龄是54.8岁,离退休就差几个月了.我估计她这时候考虑比较多的问题大概是:那点儿退休鑫该怎么安排?退休之后能业余做点什么?那天,她一大早就打电话到处找我,说:"老白,你出来一趟,有急事找您帮个忙."我问她:"干吗?您让蝎子给蛰啦?这么着急找我干吗?"  相似文献   

16.
这条鱼命硬     
赵娜娜 《可乐》2008,(7):54-54
上午,我和男朋友去超市买生活用品。溜达到水产区时,我发现一个大爷正蹲在地上,直勾勾地盯着池子里的一条鲤鱼。大爷一会儿站起身抖抖腿,一会儿又换个姿势蹲下去,表情很痛苦。男朋友爱凑热闹,就问他:"大爷,您瞅什么呢?"老大爷仍然盯着那条大鲤鱼,说:"我在盯着它呢。这里活鱼6.2元钱一斤,死鱼只要4元钱一  相似文献   

17.
姚贵忠 《社区》2011,(22):57-57
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有人抬头望天1分钟,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一起看,最后有人忍不住问:兄弟,看啥昵?他说:脖子落枕了,这样舒服。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爱凑热闹。十一黄金周,大部分人都忙着往景点扎堆;就连平时生活中,我们也习惯找人最多的饭馆,去人最多的商场。人民论坛的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网友表示中国人跟风程度“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14,(3)
正我接触《老友》是1993年的事。那年,我从乡中学调到樟树市教育局工作。有一天,我发现收发室有一本从没见过的杂志——《老干部之友》,便拿到办公室看起来,看完觉得很适合老年人阅读,就送给了离休老局长黄时干。没想到第四天,黄老到办公室来找我,要我再找几本。他还说"这才是我们老年人看的好杂志……"又过了七八天,几位退休干部也来向我要《老干部之友》。我带着疑问去问黄老,他说:"我只看了一本《老干部之友》,就被杂志中的文章打动了,我从中找到了离休后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为什么读书?或者问中国人的读书动机是什么? 就这一问题,某个机构曾经在一些大中专院校做过调查,多数人的回答是:读书是为了考大学,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多挣些钱。这样的回答就好像是工厂流水线上从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了吗?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老父九十     
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可我的老父亲今年90岁了岁月荏苒。90年的风霜染白了父亲的头发和胡须。他的背佝偻了,腿也弯了,走路不再大步流星。但他一点儿也不服老,偏要做出一些让我们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儿来。比如说,他听力差了,却偏爱接电话。一次学校的一位老师打电话找我,父亲抢着接电话问:“你是谁﹖”对方答:“我是中学。”父亲便唤我说:“一个姓宗的人找你”还有一次有人打电话找我,我明明就坐在房间里,父亲却说我不在。我从房里跑到客厅接电话时,他已经把电话挂了。原来他听错了名字,以为别人找我妹妹。这样的事多了,我们就不让他去接电话,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