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甫的原集在他去世后不久就已散佚,宋代"二王"本<杜工部集>是杜甫诗文集的第一个定本.宋人在"二王"本的基础上陆续对杜诗进行拾遗补缺,共得佚诗46首.今存之<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与文献记载中的"二王"原刻本在诗歌数量上有抵牾不合之处,即前者较后者多收诗歌5首.宋代不同版本的杜诗集注本所收杜诗的数量不尽相同,本文对宋代各种集注本所收之杜诗进行了准确的数量统计与评述.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大量的宴饮、赠答、记游词中对杜甫诗歌信手拈来的化用,表明辛弃疾对杜诗非常熟悉。稼轩词引用化用杜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宋代印刷术为杜诗结集及其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二,辛弃疾爱国、忠君、入世的儒家情怀与杜甫的思想一致。其三,宋人对杜甫精神及诗风的普遍推崇。  相似文献   

3.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宋人王禹偁《日长简仲盛》)其中礼赞杜诗的现成话,移用来概括程千帆新著《被开拓的诗世界》(上海古籍版)的新特点也是恰到好处的。杜甫诗歌宛如一座丰碑,巍然屹立在古典诗歌史上;杜诗研究,更象千重巨石,在  相似文献   

4.
在朝鲜朝时期著名的"三唐诗人"中,李达的宗唐诗歌是最不纯粹的,因为他喜欢像苏、黄等宋诗人一样喜用典故,爱化用前人诗句,也喜欢学习宋人作诗句式及以文为诗的创作技巧。当然,李达也创作了不少佳作,但在其整个创作中所占比例不大,主要体现在模仿杜甫创作的大量有关丧乱、漂泊、贫病之作,以及一些写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虽然这些宗杜诗作基本把握了杜诗的精髓———忧国爱民,但在诗歌主题的深刻性、感情的力度、诗歌措辞技巧等方面都不及杜诗。朝鲜朝许筠、李晬光等诗话家也赞美了李达所写的佳作、佳句。另外,其诗中还存在其他模拟之作,在三唐诗人中,其模拟最为明显和严重。朝鲜朝不少诗话家也指出了李达具体诗作及诗句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受到杜诗的影响,他较多地使用杜诗典故,集杜为诗,作诗以杜诗为韵,还学习了杜诗的一些句法。但杨万里学杜成就并不高。杨万里的"诚斋体"有着轻巧灵快的写作方式和机智活泼的艺术风格,有明显的宗唐倾向,他同其后的永嘉四灵等一道,代表了南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向唐诗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历明清鼎革的文人,余怀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故国之思和哀婉沉痛的风格。其诗取法杜甫,有明显的杜诗特色。本文从三方面论析余怀诗歌对杜甫诗歌的接受:诗歌内容上,对杜甫诗句、意象和诗歌内容的吸收;诗歌风格上,取法杜诗沉郁顿挫、清丽澹远、萧散自然的风格;艺术创作手法上,对杜甫律诗、纪游形式、炼句的继承。最后,结合余怀本人经历、交友情况及时代背景,探讨余怀宗法杜诗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梦阳诗歌的艺术渊源,以往学者多从理论上进行了辨析和考论,正本清源,还原了李梦阳诗学理论的本来面目.本文拟从创作实践角度对李梦阳诗歌艺术渊源再行探讨.本文认为,李梦阳的诗歌是对前朝历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学习.在情感内涵上表现出对<诗经>抒情言志传统和"风雅"精神的有力继承;在创作思想上表现出对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格外倾慕和青睐;就具体字句运用来讲则主要是对唐诗字句技巧的学习和摹仿,但在学习摹仿具体技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诗、杜诗的内容、风格和精神实质.李梦阳诗歌复古革新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二是复兴古诗的风教传统.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身体词汇,体现了杜甫对身体的格外关注,杜诗中的身体书写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当杜甫走向生命之秋时的身体观念;二是杜诗身体书写中的生存之悲;三是杜诗身体审美的生灵之叹。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一是加深了诗歌内容的疼痛感;二是形成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是丰富了杜诗的审美意蕴。杜甫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对于研究杜甫及其创作心态、诗歌审美风格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宋人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与宋代特有的思想文化观念和诗学认识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因为儒学复兴,宋人大多重心性义理之学,自觉以儒家道德伦理的最高标准作为精神追求,因此,宋人首先就从儒家道德伦理角度解读黄庭坚的诗歌,对黄庭坚的君子人格进行颂扬和推崇。另一方面,宋人面临唐代诗歌的成熟和完美,时时想要有所突破,建立宋诗独有的特色,于是他们又从诗歌技艺与创新的角度切入,对黄庭坚在诗歌上的成就作出评论。总之,宋人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表现出宋代特有的诗学观念,也体现出中国传统的诗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天祥《集杜诗》与《胡茄曲》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杜诗》和《胡笳曲》都是文天祥的“集杜诗”,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处表现在诗歌中包含的主体精神和诗歌主张上,不同处表现在这两类诗的艺术形式和给我们提供的认识价值上。  相似文献   

11.
“句中有眼”是杜甫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之一,但一直未见深入的研究。杜诗“句中有眼”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或条件:一是南朝以下诗歌的语言格局,为“句眼”的炼制提供了形式上的准备;二是诗到盛唐,诗歌意象的大量积累、沿袭、老化,严重阻碍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句中有眼”是诗歌艺术破旧创新的必然选择;三是杜甫个人的主观努力。杜诗“句中有眼”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明人对杜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选录,现在流传下来的杜诗选本约有60多种。这些选本继承了宋元杜诗学的传统,不仅大量翻印宋元时期杜诗注解本和批点本,而且还侧重于对杜甫律诗的选录,选评结合;注释上主要采用"赋比兴"论诗和"以意逆志"的方法,对宋人的注释方法多有突破。明代杜诗选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存旧注的文献辑佚价值考订价值两方面。明代杜诗学对整个杜诗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杜诗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文化与文学互动的视角关照杜甫在成都期间的诗歌创作,立足杜甫诗歌文本,结合成都文化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历史积淀、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探讨成都与诗圣杜甫诗歌的渊源与关联。以典型意象为线索,梳理和解读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歌,考察杜甫诗歌中的成都特色风物。以成都文化的历史演进为参照,将成都城市文化的典型特点,与杜诗在成都的新变相对比。从字里行间,从情感艺术,细细找寻隐逸在杜诗深处的美丽成都,慢慢体会成都文化赋予杜诗的清新韵味,详细考察成都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多方面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唐伯元的集杜诗,生动记录了晚明文化历史背景下一个士大夫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透视其集杜诗的文化心理,有忧患意识上的认同,有诗学思想上的自觉选择,也有明代复古诗学风潮的濡染,同时也是晚明理学家的一种落寞情怀使然。唐伯元的集杜诗,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在诗歌校勘上,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桃源母题在宋代诗歌中的承与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是陶渊明诗文作品接受高潮期,宋代文人对陶渊明及其诗文作品的喜爱崇拜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超越了南北朝、隋唐,并贯穿两宋始终.宋人对<桃花源诗并记>这部作品更是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解读与传释.两宋文人除了大量使用桃源典故之外,还出现了大量以"桃源"为主题的诗歌,这些诗歌与前代相比,既有因袭模拟之处,也出现了很多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迁谪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迁谪诗歌在各个时期均有各自的特点。其发展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从屈原的表达执著信念,到六朝诗人的摹写山水,再到唐人的叙写哀怨和宋人的抒发高旷情怀等历程。  相似文献   

17.
迁谪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迁谪诗歌在各个时期皆有各自的特点。其发展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从屈原的表达执著信念,到六朝诗人的摹写山水,再到唐人的叙写哀怨和宋人的抒发高旷情怀等历程。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钱谦益完成《钱注杜诗》一书,在整个清代掀起了注杜诗的高潮,并以其数量上的优势和较强的学术性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如此,由于《钱注杜诗》所确立的诗史互证方法的深入人心以及清人“诗史”意识的过分强烈,致使清代学者在古典诗歌笺释方法上陷入一种误区。本文就清代诗歌解释学的成就与歧误问题试做探讨,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宋代杜诗赵次公注中出现了阐释后人学习杜诗的体例:所引文献是杜甫以后诗人的具体诗句;有"用杜""使杜""得……之法"等明确表示文本关系的指示语;强调杜诗后代接受,展现了杜诗经典性确立过程以及诗歌创作内在延续性。其重视文本应用的阐释观念诞生于北宋思想文化转型下诗歌创作理论和阅读观念的新变中,由诗话、笔记等批评系统进入诗歌注释体系,在体例、观念、功能上突破了李善《文选》注为代表的传统诗注,开拓出全新的注释范式,影响了《杜诗详注》《杜诗镜铨》以及钱钟书《宋诗选注》等注本。  相似文献   

20.
杜诗经典地位的确立经过了由唐至宋的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杜甫生前无人知赏而名不甚显,在宋代文化背景下,杜诗的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宋人在理解杜甫并研读杜诗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误解与误读。经过宋人多方面的极力揄扬,生前寂寞的杜甫终于赢得了千古盛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