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为三个阶段:前学科化时期、学科化时期和跨学科时期。前学科化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属于汉学研究并逐渐向独立学科发展的时期。由于现在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起始时间是1917年,因此,作为其学术研究的前学科化时期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至20世纪50年代末。学科化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经脱离汉学研究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的时间范畴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跨学科时期是指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学科,而是与哲学、艺术、科学等诸多学科交织起来。这一时期的时间范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当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探讨伍蠡甫先生的绘画艺术以及西方美学、中国画论对其画风的影响。伍先生的绘画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这是他认真学习传统技法,研究中国画论,打基础的时期,其画偏重传统风格。第二时期自40年代初至"文革"时期,其绘画及绘画理论偏重于革新一路。他将西方美学与中国画论,东西方民族审美差异作比较,欲寻找拯救古老中国山水画的良方而倡导将现代事物搬进山水画。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他对前一时期的绘画作了反思。追求线条的拙朴简古,意境的静穆幽深之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3,(8)
现代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发展已有二十余年历史,其发展进程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理念引进期。这一时期,国内专家、学者集中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念,翻译和编著出版了一批著作,同时发表了一批介绍性、研究性论文。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1999年,为探索实验期。这一时期,京津沪辽等省市率先开展社区教育,其特点一是各地“各自为战”,很少相互沟通联系;二是社区教育以青少年校外教育和老年人教育活动为主。第三阶段:2000年4月至目前,为扩大实验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战诗歌从一出现便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八十余年来,抗战诗歌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至新中国成立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大多是创作者;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对个体诗人和诗歌集团的文学活动、不同地区诗歌艺术特色以及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框架;20世纪90年代为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抗战诗歌的审美体验、精神情怀、演变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拓展与反思;从21世纪初至今为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在强化大后方研究的同时运用了新兴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化 ,可将 2 0世纪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历史考据和实证主义时期 ,时间大体从世纪初到 5 0年代初 ;第二阶段是庸俗的社会学模式 ,从 5 0年代后期到 70年代末 ;第三个阶段是多元发展时期 ,从 80年代到世纪末  相似文献   

6.
英语世界的王士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为初涉期,这一时期的王士禛研究主要以作品简介、生平考证以及诗歌选译为主;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勃兴期,英语世界在本阶段出现了王士禛的专门研究者,王士禛的诗文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被大规模地系统翻译到了英语世界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新变期,王士禛研究沿着上一阶段继续深化,而王士禛的译者构成也更为多元,呈现出若干新的质素。相较于在英语世界中"大红大紫"的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王士禛的译介与研究显得"不冷不热",然而,正是这种"不冷不热"的特征,使得英语世界王士禛成为了一个观照、反思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得失的小巧别致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初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批评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0年代的"三足鼎立"———言志说散文批评、社会学散文批评、文本说散文批评。第二阶段,3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化散文批评。第三阶段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散文批评开始蜕变,从"自我"解冻深化为启蒙;后期从80年代后期开始,散文批评呈现出多元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新兴发展的十年。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参与了儿童电影的创作,并自觉强调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这一时期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者们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等理念,表现出思想启蒙的使命意识、道德自救的现实追求和民族命运的间接隐喻等特征,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电影史、儿童电影史中具有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9.
明治时期是日本国民近代伦理观念的形成时期。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指的是明治初年到明治20年代初,这一时期伴随着启蒙运动和自由民权运动,欧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使日本传统伦理体系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指的是明治20年代,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对欧化主义风潮加以反思的时期,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国粹主义为表现试图向主流社会伦理思潮复归。第三阶段指的是明治30年代,这一时期《大日本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伦理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城市电影的艺术、政治、资本和边缘性这四个因素以国内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着协商和妥协,形成了由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娱乐电影、独立电影组成的电影地形图。独立电影具有真实和边缘性的特点,真实使独立电影制作者关注城市现实主义和纪录片的技法;边缘性追求事实和特权,为制作独立电影努力从民间或海外引进低预算的财政支援。那些曾经对独立电影不太友善的资本和政治权力,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选择性的支援。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的独立电影制作者们与前辈不同,他们与权力机构和商业潮流以及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具有模棱两可的共生关系。他们具有一定弹性,不再与国家制度和资本敌对或者被它们吃掉。城市现实主义、纪录片技法和电子视频,通过活用"非—专业的演员"以及"专业的非—演员",独立电影制作者将新的现实和底层人民记录在摄像机里。  相似文献   

11.
"湘南土话"的研究正为汉语方言学界所关注,其神秘面纱正在研究中被逐渐地揭开.回顾人们对"湘南土话"的关注和研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旧籍上的零星记载时期(20世纪30年代前).二、现代调查方法的单点调查记录时期(1935-2000年)这一时期以<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为开始标志.三、综合性的深入探讨时期(2000年开始迄今),这一时期以"粤北土话及周边方言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为开始标志.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发掘出来一批1930年代的韩国电影,其题材、主题、风格与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即通过电影这种现代性媒介表现“反现代”主题。《迷梦》、《渔火》、《军用列车》是三部具有代表意义的韩国早期电影,将之与同时期中国电影创作进行对照研究,可探讨双重视角下早期电影东亚想象的银幕表现。  相似文献   

13.
移民是各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移民对宗主国来说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在美国,中国移民几乎伴随了美国建国后的整个历史时期,为美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的中国移民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80年代到1940年,这一阶段种族歧视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从1945年到1960年,涌现出一批重新审视中国移民的美国学者;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为扩大高科技人才队伍,修改移民法,使大批华人知识分子涌入美国,为美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15.
"电影村"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以前很少涉及这一段史实。1950年袁牧之任中央电影局长期间,由捷克斯洛伐克专家拟订了"首都电影村建筑计划草案",后受到批评停建。1957年袁牧之为此写了检查报告。  相似文献   

16.
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新诗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发展到今天已70多年了。中国新诗创作方法的发展轮廓是比较清楚的,同时还可把握造成不同创作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从艺术史和发展史两方面考察清楚中国新诗的基本轮廓:第一阶段(1916年—1921年)现实主义的新诗的尝试及创作;第二阶段(1921年后期—1930年前期)浪漫主义与超实主义的纷呈并现;第三阶段(1930年—1966年)现实主义诗歌长期占领诗坛;第四阶段(1976年后期—90年代初)诗的复苏与自觉、多元化的诗美价值呈现。  相似文献   

17.
1950年代,为响应"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国内重版了一批海外考证性汉学著作;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译介出版了为数不少有关中外关系、帝国主义在华活动等方面的海外汉学著作;十年"文革"中后期,则译介出版了一批研究中俄关系、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活动的汉学著作。1950年代至1970年代海外汉学著作译介具有不同时期各以不同国家的汉学家著为主体、选译的标准为具有代表性或史料价值、选译的目的主要在于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帝国主义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态势,"发展期中国电影"是对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进行历史叙述最准确的概念.这一名称和理念的确立有利于对此阶段的历史分期问题做出判断,是我们回归30年代电影本身的重要依据;"新兴电影运动"是描述30年代中国电影运动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其自身还应该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期中国电影"始终具有鲜明的商业成色,经济因素在"新兴电影运动"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小丑作为一个贯穿影史的经典人物,随着历史的演进,其形象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几经流传,在时代更迭和艺术形式的融合中不断被赋予不同的文化象征和价值隐喻。文章从电影史的角度梳理欧美电影中小丑形象的流变,并深入到不同的时代背景以观照小丑形象背后不断外延的符号意义。从早期对小丑"双面人生"的现实主义聚焦到战后渲染小丑恐怖主义的邪典电影,再到如今被赋予深刻政治隐喻色彩和符号象征意义的当代小丑,银幕小丑形象的塑造大致发展出以上风格较为清晰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变动时期.陶希圣在北京"非考据不足以言学术"的气氛中,鉴于社会史论战理论之争的空泛,在学术上调整思路,整装重发,创办<食货半月刊>[1],潜心收集史料,致力于中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在1930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异军突起.但这一中国近代史学颇具意义的学术史却因诸种原因未被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