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鹊”这一物象同其它鸟象相比,在中国古诗词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其在作品中的意象却非常丰富,无论是主题取向还是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在“鹊”的意象选取中包含了作者的个性特征、时代特征、民俗特色等多项文化意蕴。通过研究,我们可以找寻一些创作规律,以丰富我们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2.
“石头”意象的民俗学指向使新时期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形成基于个体艺术创造的、重构的民族民俗信仰文化系统.通过民俗仪式在远古人类内心与现代人的心灵体验之间获取贯通,通过“石头”意象寻回诗歌文本呈现给我们的多民族文化记忆,这对我们体悟人类艺术创造精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锡惠山泥人意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传统审美观、“五行”色彩观和吉祥祈福的民俗心理在惠山泥人的造型、色彩、题材中的体现分别作了论述,惠山泥人正是以生动传神的意象造型、鲜明悦目的色彩、精美雅致的装饰、吉祥祈福的寓意和极具江南地域特色的风格成为中国民间泥塑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花间集》中“花”意象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意象,在“倚声填词之祖”的《花间集》中频频出现,多达300余处。18位花间词人不约而同地大量捕捉“花”意象进入创作,使其成为传递人物情意的媒介,从单纯的自然物象上升到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这一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根源和意蕴:中国文学传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喜尚、中国文人的传统心理以及花间词本身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7.
自“诗骚”之后,花卉意象便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传统诗词中感兴寄寓的情感载体,而越来越具有厚重的文化意味。勾连“意象”与“意味”的形式,就是“象征”。随着文体的演进,当原本只在诗体中出现的花卉意象辐射到了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并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结合时,其象喻的范围和意蕴都得到空前的发展。《红楼梦》便’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诸多花卉的文化内涵,锰也使《红楼梦》成为讨论花卉意蕴的最好范本。文章拟以海棠、红梅两种花卉为例,来探讨《红楼梦》中花卉意蕴的文化沉淀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从远古神话到到当代小说,从考古、民俗到文学想象,“蛙”意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变化的过程。文章结合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对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蛙”意象进行深度分析,追溯到“蛙”原型中的“蛙女神”,将其与小说中突出的人物“姑姑”进行对比,揭示这一原型意象的运用对小说文化蕴涵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代节日很多,唐人在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意蕴独特的节庆民俗意象.唐人小说中的这些民俗意象,不仅其本身洋溢着超迈的异想、卓绝的才情,并在小说艺术诸方面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且在小说美学的更深层面上,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大量存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是构成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重要存在.  相似文献   

10.
《庄子》寓言中有许多鸟意象.《庄子》寓言中的鸟意象在本质意蕴上,既有对上古神话传说中鸟意象“不死”意蕴的继承,又有根据道家思想中“自由”意蕴的改造,还有从现实生存环境出发对有关鸟意象的创构.在这种对鸟意象意蕴的继承、改造和创构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不死”和“自由”等梦想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残酷生存现状的无奈和感喟.  相似文献   

11.
凤翔彩绘泥塑作为北方民间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用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凤翔彩绘泥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关于色彩观念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民众的审美习惯,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也是当地民众情感、观念和愿望的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12.
写意精神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雕塑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整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反映。从中国原始雕塑直至中国当代雕塑都体现着写意精神。中国的写意雕塑与西方写意雕塑相比较更注重感受,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写意雕塑在当代的发展,有利于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作品,通过分析大阿福的造型特点、民俗意义及用色取材,提出,百姓对和谐的追求和认识本质上是对人自身平安和幸福的追求。寄托于大阿福来驱邪纳祥,祈福消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往往可以在一件民艺造物中寄托对生活的全部希望。民间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和谐观念从早期驱鬼避邪的迷信活动逐渐演变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民间美术作品的传承,逐渐发展成为符号化的图式或造型,这种良好愿望变成生活方式,受道德约束和规范,成为中国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新出南朝石刻造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岷江上游曾在本世纪30年代发现过四川地区现存有明确南朝纪年中年代最早的佛教造像.本文介绍了近年在岷江上游新出土的另一尊南朝佛教造像,并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分析了岷江上游与南朝的陆路交通,以及成都造像式样与西域佛教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广州大学城亚运雕塑,构筑了岭南城市新景观,以广州大学城环岛路线的主题雕塑为图像符号.作为各高校出入口的主干道,“主题绿化带”景观建设,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新亮点,它起着标识各校区域间的导向道路作用,昭示环境雕塑在城市景观空间中的价值取向.主题雕塑是传递激情、拼搏、创新的符号,是以岭南人“世俗化”取向再现大众生活的剪影,象征务实的岭南精神,使大学城环境景观建设具有时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凤翔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以彩绘泥塑最具风格。它具有丰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彩绘泥塑的造型、绘制、用色都独具特色,体现出汉唐艺术的丰满和图腾文化的神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凤翔彩绘泥塑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强烈的民俗文化特征,虎的形象在彩绘泥塑上表现突出它与远古的图腾文化有着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雕塑材质的固有美感出发,以发掘材质的魅力为目的,运用好雕塑材质的自然形态与特征,反映文化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使雕塑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也体现和展现了雕塑材质的内在美。总之要把雕塑材质和息息相关的文化联系到雕塑作品中,让雕塑艺术所具的有无比丰富的魅力感染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考古发现表明,古希腊雕塑由于其社会和文化功能的需要,绝大多数都是着色彩绘的。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因素,这些雕像的色彩大多丢失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单质雕塑的出现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古代艺术的一种错误认识之上的,而这种古典趣味的规范一旦形成又对后来人们的雕塑观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邗城"的涵义与江岸无关,而与吴国人对刀剑的神秘崇拜有关,"邗"字乃吴国人特殊钟爱,吴王自称邗王。邗城是吴国在江北的桥头堡,是吴国向北发展的大本营。考古证明吴国的核心地区长期在镇江,直到吴国后期核心地区才东移。邗城在吴国政治军事格局中始终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邗城营建历史比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早很多,关于扬州建城2 500年的结论有待推敲。  相似文献   

20.
现代环境雕塑是一种将雕塑与周围建筑环境、地域文化、社会历史综合考虑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将艺术创作概念与城市生活空间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活动。现代环境雕塑与它所处的建筑空间的关系是多样的,近年来,现代环境雕塑的创作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家们各显神通,作品千姿百态。在现代生活中,现代环境雕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