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不足之处,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性的理解,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向类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向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从享乐意识向生存意识的转变、从现世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发展伦理学的伦理性质是为了有规范的人的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有规范、有节制、有约束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环境危机产生的人性根基是传统人道主义,是以人的目的要求的秩序取代本然的自然秩序,堵塞了人类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因此,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反人道主义思潮,认为人是一个未确定的存在,只能追问"人能是什么"的问题.新人道主义从海德格尔继续前进,在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价值观的导引下,追问人"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即"人应当如何做"的问题.指出"为了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有规范、有节制、有约束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当今以生态危机为突出表现的生存困限必然建构的文明形式。它与人类历史发展维度的人类发展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综合社会特征的文明形态同一个层面,是当今条件下人类必然选择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其突出特征是生态性。它以人类的持续生存为终极价值目标,依赖的是强调人的"类本位"、强调自然的自在性对人的"边界约束"、强调未来意识的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哲学是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西方传统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西方近代的旧人道主义,而发展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则是不同于旧人道主义的新人道主义。"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有能力做的,就是应该做的"是西方旧人道主义哲学在发展问题上得出的必然结论。它否定了对发展本身进行评价、约束和规范的必要性,发展也因此失去了任何伦理的界限。新人道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与价值的"有限论"的人道主义,它实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的转变,实现了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也实现了从现世主义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人类经历了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到新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的是,伦理学发展也经历了从传统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到发展伦理学的不同阶段。其中,发展伦理学是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类伦理学。它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从而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一次"全面修正",而时下国内"马哲"界许多著名学者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又是一次"根本性误读"."卡尔哲学"绝对不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而只能是"实践人道主义"和"实践唯心主义",是不同形态的"人道主义"哲学理想的交换和发展.其"人道主义"的心路历程是:"自我意识的自由人道主义"、"社会批判的自由人道主义"、"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的人类解放的人道主义"、"积极的彻底的完成了的实践人道主义"、"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人道主义"、"个性的个人的人道主义"、"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的人道主义"、"在每个人自由发展基础上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人道主义"、"自由个性的人道主义"、"自由王国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文明在技术、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这些生存危机与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以及传统的人道主义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为破除这些危机的哲学根源,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重新反思时代的生存危机状况,寻找新的生存出路。这一新哲学构成了发展伦理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是人类用以达到和平协议的共同语言。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正是对人道主义思想上的弘扬。通过分析艾特玛托夫的悲剧小说,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悲剧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小说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内涵,从而揭示出作者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情关注。他作品中的悲剧性不是导致悲观主义和消极无为而是饱含着乐观的基调和积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小说与现代文明的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从个体、群体和人类总体三个层面上对现代文明的危机进行了探索和表现,作品中贯串着的超越、回归和战斗的人道主义三种基本精神,成为摆脱危机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0.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从个体、群体和人类总体三个层面上对现代文明的危机进行了探索和表现,作品中贯串着的超越、回归和战斗的人道主义三种基本精神,成为摆脱危机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1.
一种反生态的价值观——西方现代发展观的价值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够做的就是应当做的”是西方现代发展观的两个基本信念,它造成了现代发展的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决定了现代发展观具有反生态性质。抽象的人道价值观是对生存的遗忘,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一种生存论的价值观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至今,人类已经走过了40年的环保历程。40年来,人类整体的环境认知、环境意识有所提高,开展了许多环境问题研究,通过谈判达成了许多国际性环保协议,进行了许多环保实践,许多环保法令和行动被实施。但是,与环境的恶化程度、科技不当应用所产生的愈发严重的环境破坏后果,以及金钱、权势和贫穷这些更可怕的污染的恶化相比,人类的环境保护进程可以用缓进实退来形容。每一年新产生的环境问题总比解决的多,环境危害在深化,在向更广泛的区域漫延。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环保几乎被经济压垮,陷于惨淡尴尬的局面,国际环保会议也沦为博弈战和口水战。然而,地球环境已经难以承受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重,人类已经没有多少机会拯救自己的家园了。"绿色经典"预言的"失控"、"崩溃"正在发生,我们迫切需要以行动为实质性特征的第二次环保启蒙,需要人类社会的转向性抉择。  相似文献   

13.
目前 ,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可持续发展 ,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必由之路。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 ,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 ,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例如 ,“知常曰明”意即人类认识了天地万物相互运动变化的规律 ,才叫明智 ,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观的根本内涵 ;“知和曰常”意即保持阴阳交合达到和谐与平衡状态 ,才可以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 ,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树立的人地关系观念 ;“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意即对利益、财富的攫取应在度的范围之内 ,超过度就会适得其反 ,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类应具有依靠一定理性约束的行为观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自然危机日益严峻,已威胁到人类生存,而自然危机的根源在于世人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解决自然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而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审经典文学作品,则能较好的唤醒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英国19世纪的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就是一位具有深刻生态思想的作家,哈代的早期代表作《远离尘嚣》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观:人类和大自然一样,都是生态体系的一部分,相互依存,平等发展,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宋代平民文化的崛起,引起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大变革,其中较突出的是妇女观念的改变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体现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男人已肯定妇女也是"人",与男人有同等的人的价值;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即女人自身意识到自己也是"人",应与男人享有同等的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实习场"是高职院校学习支持性物质条件,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存在样态。它不仅突显出了人的主体精神,而且还创设了新的交往文化。对高职院校"实习场"进行文化分析,使我们能够理解其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文化主体对其形成积极的认同态度,处于一种文化自觉状态,从而发挥"实习场"文化的化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一般的界说,包括两个层次和三个方面:即在最抽象的层面提出人在千百万年中形成了全面巨大的潜能;在这种潜能的基础上,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需要占有整个对象世界;此外,人作为社会存在物需要建立丰富的交往关系,参与各个领域,成为具有丰富社会关系和观念关系的个人。而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囿于物质生活领域,缺乏参与精神文化和艺术领域交往的积极性,未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天赋"潜能,占有包括精神对象在内的整个对象世界。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家抗御美国文化霸权为中国建设和谐文化提供的启迪主要有:中国在创建"双和模式"的过程中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创生一种新文化来抗御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要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树立温和的中国形象,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要在创新人类文化发展模式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