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发展,是对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告需要理论的指导 ,可是如果理论对广告的实践未能从更高的角度总结 ,那就会加剧实践中的错觉和偏差。本文从广告传播效果理论对传播效果的某些错觉对广告实践的影响 ,指出现实广告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传播效果的偏执 ,直接影响到整体传播效果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明确了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宝贵经验作了科学总结,为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方向;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深刻阐述,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性质和理论地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对加强党的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为党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领导保证。党的十七大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的期刊编辑队伍现状及新闻出版事业的需求 ,论述期刊编辑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特别是对党和国家负责 ,对人民负责 ,对新闻出版事业负责 ,对刊物的质量负责 ,对读者、作者负责。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让我们认识到: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以生命力,同时,哈贝马斯的思想让我们对资本主义有正确的认识、对完善我国现有的民主体制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定位有着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有大量的对死亡的叙写.中国现代小城小说文本里的死亡叙事,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又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痼疾的暴露与批判,也是关于生命和自由的伦理叙事,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思考、对民族命运的探寻和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唤.  相似文献   

7.
在王安忆笔下,无论乡村还是都市,人们都在政治的巨手的掌控下经历人世的沉浮,即便他们可以凭借对政治的隔膜和对世俗化的日常生活的关注来达成对政治的疏离和消解,但也不能挽回在一场接一场的政治运动背后时间的永久流逝对个体生命的剥夺.  相似文献   

8.
通过作者对昆明理工大学半个世纪经历的过程,对教育事业五十年的经验教训作了概括性总结,对未来提出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子提出为政治国关键在于人才的思想,千百年来,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中华民族吏制建设的优良传统,在用人之道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墨子人才思想对国家政治的作用,对人民的师表作用,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上的先进性,二是实践上的先进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的新的时代概括,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判断标准的认识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对它进行理论判断,更要对它进行实践判断;而且,要从党的先进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从"三个代表"的角度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包括对党的先进性的价值判断.这样才能对党的先进性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2.
从"十四行诗"入手,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出发来探析,莎士比亚早期的创作情调明显表现出忧郁、感伤、激愤以至虚无……选择"十四行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创作时间上看,"十四行诗"(共154首)属于作者早期作品;第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其戏剧的大众性不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自我写照意义.莎士比亚早期戏剧作品中之所以呈现出轻快、浪漫的风格,是因为他需要得到世俗社会的承认.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在《诗艺》中阐述的悲剧理论反映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尤其是《奥塞罗》的创作中,拟从《奥塞罗》的情节布局,即情节的严肃复杂、有机组成和结局效果等方面来看莎翁对亚氏悲剧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莎剧中的人性世界是原型人性与历史人性的融合,而宇宙元素(水、土、气、风、火、天)则构成其中一个层面,其中每一个宇宙元素都是人性世界的一个原型,它们的不同组合决定了莎剧人物不同的情欲世界。  相似文献   

15.
在王尔德研究中,人们至今尚未注意到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浓厚兴趣。王尔德不仅对莎士比亚的创作谙熟于心,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剧作,谈论莎剧中的人物,而且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得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王尔德对莎士比亚的兴趣与研究,隐含着王尔德的文学旨趣、美学追求乃至内心隐秘,为解读王尔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 ,懊悔恶行、请求赦恕的忏悔本质 ,绝无隐瞒、真心的忏悔态度和得到赦免的忏悔结果 ,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忏悔这一基督教文化母题为莎剧增添了撼人心弦、发人深省的凝重和忧郁 ,体现出深刻的道德训诲力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斯》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对立体,通过剖析这些矛盾对立体发现,维纳斯是堕落凡间的女性,是"情欲"的化身;阿都尼斯是"美"的化身,他抗拒"情欲"的玷污,但最终还是为"时间"所摧毁;诗中的"变形"是对奥维德的反动。  相似文献   

18.
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进行考察。以文化为参照,以人为基点,以道德主题嬗变的整理讨论为指归,透析文艺复兴“人”的道德图式。文艺复兴是神性回归并参与人性建设的时代,其成为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他完成了后期人文主义对“人”的诠释:享受现世节制的自然之爱,同时以上帝之爱消弭邪恶。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道德主题体现为神性超拔人性、人文终极的图式。  相似文献   

19.
与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相比.其罗马剧《袭利斯·恺撒》中的“市民”形成了一股与悲剧主人公相抗衡的力量.“市民”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了悲剧主人公的成败,莎士比亚的剧作在如实地反映了市民的作用基础上,更多地揭示了剧中“市民”身上的好恶无常、偶象崇拜、无意识的生存理性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20.
越剧莎士比亚《马龙将军》实现了越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麦克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形式的替换与重构。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越剧《马龙将军》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对话与互文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