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同时他又强调:“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②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强调自由发展的个人,并且重申自由发展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个人,是实践主体,而不是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所提出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一未来高级社会的基本原则中,“每个人”这一极为重要的内容多被研究所忽视,完整的命题成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基本原则”中的“每个人”,强调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主体是具体的个人,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互为条件的。马克思关于“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在批判性地考察迄今为止的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得出的,同时,它的实现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一基本原则中的“每个人”、“全面”、“自由”三部分是密切相关的,对此予以完整、准确地把握,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命运,与以往的思想家们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不再把人看作“感性的、自我意识的人”,而“不仅把人看作自然的人,而且看作社会的人”,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正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有三种不同的命运,人的发展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人的价值是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体。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既是人的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第三种命运,在这一阶段,人的三重价值也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4.
个人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解读生产力、分工、共同体、分配正义等问题的重要视角。他们将人的能力看作生产力的内在维度,进而把历史看作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虚幻的共同体"以金钱评价个人能力,而"真正的共同体"以个人能力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工导致个人能力差异,因而在分配领域,个人能力差异不应当引起占有和消费的差别。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对中国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协调经济增长与公平正义、推进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荣 《东岳论丛》2012,(8):12-18
马克思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逻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基于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重逻辑的分野与整合.在价值论逻辑中,个人是社会历史中的自足的价值载体,而社会在价值上则是非自足的;在认识论逻辑中,个人和社会都不是自足的,个人与社会处于相互生成的统一关系之中;在方法论逻辑中,个人不具有方法论的含义,而社会则具有“改变世界”的方法论意义.这样,我们就可以将马克思哲学的“人本”解读、“科学”解读和“辩证统一”解读统一起来,还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我注意到,国内学者杜章智先生将历史概念标注为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中心概念”。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标注。他也基本正确地指出,青年卢卡奇以其“天才的历史概念”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是历史概念)的科学线索,纠正了第二国际占统治地位的“自然本体论”。〔1〕杜先生认为,青年卢卡奇的“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历史是实体,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历史又是主体,是人类自己的能动创造。所谓历史,不过是历时态的人类社会实践,其本质是社会的、实践的”。特别是,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在于表明:“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6,4(4):146-150
青年马克思哲学转变的方向和新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现实的人”与“个人自主活动”)是理解和阐释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同时也是“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重要视角。(1)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转变并不像流行说法认为的那样,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主张物质第一性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尔后又把这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政治实践的“《莱茵报》时期”遭遇“苦恼的疑问”以后,通过批判、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从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实行哲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现实的人”则是建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切入点”。(2)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因遗忘了“个人自主活动”这一重要范畴而缺乏主体向度,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的人”是如何“历史地”发展的。马克思则通过“个人自主活动”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李济琛伟大的思想,科学的理论,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那个时期的需要”既是产生思想体系的基...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之为共产主义,决不是简单的“共产”或曰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改变,即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果对共产主义的如是理解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话,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只有在马克思“社会三形态”学说理论框架的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才能建立。因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才会“消失”;劳动才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才会“充分涌流”。[1]而“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正是以此为…  相似文献   

10.
张磊 《理论界》2005,(7):52-53
一、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体系的立论依据(一)把时代主题精辟的概括为“和平与发展”在二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对国际局势的基本判断是“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随着邓小平对国际局势新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他作出了“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2〕P233判断。1988年小平同志在会见印度总理拉甘地时又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3〕P281关于“和平…  相似文献   

11.
(一) 现在大家公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唯物史观。应该说,这部书是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标志。在这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作了明确的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他们进一步指出,对于社会历史的观察有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他们紧接着  相似文献   

12.
搞清楚“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是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跨越”思想并非是马克思对所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跨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而绝不是他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的批判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在与蒲鲁东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形成时期“有决定意义之点”被“首次作了科学的”〔1〕表述。而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则构成其整个批判的核心。这在马克思的著作如《1...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现实人发展的理想境界,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高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这一理想的实现决不是对原始自然人的“复归”,也不是靠“全知全能”上帝的“启示”和“拯救”,更不是对抽象“人性”的放肆和张扬,而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同时,马克思还认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决不能仅仅靠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进步来实现。精神生产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重要途径或条件。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们特别注意,着重强调什么,这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产生和在中国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在古代就开始萌芽,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认识论,正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手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而成为马克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中心并不是认识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活动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的,就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目标,深入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决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是他们理论活动的重点。正如列宁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是在与庸才们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86页)他们在探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就同时涉及到了  相似文献   

16.
如何理解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是研究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涉及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问题.多年来,高清海教授用“族群本位”、“个人本位”和“类本位”来界说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这既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错误概括,又是对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的曲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和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却不能确立“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是与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去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的。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全球性重大社去问题也不是靠树立“类水位”、“类存在”观念,而是必须消灭产生全球性社会问题的祸根——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一、树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价值  观 ,破除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开发西部乃是一个西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又是和每个人的发展和解放程度相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设想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 ,“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3。而社会主义则正是马克思设计的通向每个人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这一未来理想社会的过渡形式。就这一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历史是由人们自己而不是由“理性、”“规律”和“必然性”自行创造的。但由于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还在这一历史观的创始人在世之日,不少人就把这一历史观责难为“无为主义”,在他们看来,既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是一个自然过程,那就是一个人在其中不起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无关的过程。因此,他们把唯物史观看作是“为了经济因素而牺牲其他一切因素,并根本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种学说。”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在唯物史观的创始人看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②全部历史都是人自己——其中当然包括那些伟大的个人创造的。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重心不是展示个人的这种作用本身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经济学会与社科院经济所、《学术月刊》社联合举办的经济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第五次讨论会于2月24日举行。讨论主题是股份合作制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股份合作制的理论依据。有的认为,股份合作制就是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实现形式。有的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劳动力和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而不是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其背景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不能相提并论。股份合作制的理论依据,确切地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和股份制思想,而不是“重建个人所有制”。有的认为,股份合作制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基本点是把个人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融合为一,并结合在公有制里,形成以个人占有为基  相似文献   

20.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创新。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的著名论断,从而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