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拉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哲学"已成为了当代十分流行的一个话题.对于它的语义在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中就已显现.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尼采等人的思想,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体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理性是种霸权,主体根本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构和假设.后现代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态度、新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开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古希腊哲学的关系。认为苏格拉底从“如何”向“是什么”的问题转变,导致了以假定为基础的柏拉图理念哲学,从而使形而上学在形成之初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西方现代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批判和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哲学,表现出与前苏格拉底哲学的呼应。但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古希腊哲学的开端,而是企图克服形而上学的困境,并由此展示出一种新的哲学。  相似文献   

5.
从尼采的谱系学角度分析海德格尔解读尼采永恒复返学说存在的局限性,具体分析尼采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复杂关系。分析认为,海德格尔批判尼采缺少了德国乡土的向度,实际上这个向度相对化了;海德格尔看重形而上学问题,并依此批判尼采的缺失,而尼采哲学的根本问题不在此;尼采对于理解欧洲虚无主义问题具有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本质”概念的确立对于研究西方本质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关于“本质”的探讨势必要追根溯源到西方古典 哲学时期,但是西方本质主义哲学并非一开始就确立了“本质”概念,它是随着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对万物本原追求的发展,经过 柏拉图的努力,最终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确立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本质”的研究奠定了盛行西方千年的本质主义.通 过分析西方古典哲学时期各家“本质”概念的理论内核,鮮明展现此时期“本质”概念形成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福柯的身体理论是发生在当代法国主体哲学崩溃时期,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主体的冲击引起福柯对主体哲学现代困境的关注,到福柯受梅洛·庞蒂启发,注意身体对主体的反动,但福柯真正完善对身体的现代遭遇的分析和思考,则是得益于尼采生物学的身体概念。  相似文献   

8.
尼采颠覆了传统柏拉图主义的“两个世界”学说,代之以新的“两个世界”理论。同一个世界在他那里被分为了深层和表层这样两个层次,居于深层的是权力意志的世界,附于表层的是外观世界,而通过权力意志的透视,外观世界从深层世界中涌现出来。就尼采仍把世界一分为二而言,他的世界观依旧是一种柏拉图主义的世界观,当然,这是一种经过转换,改装了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即颠倒的、内在论的而非超越论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及尼采在沉思真理与谎言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哲学变革与创造的思想理路,重新确立了理解尼采哲学的起点。在柏拉图阐释了哲学家可以机智谨慎地说谎的启示下,尼采也对柏拉图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指出被柏拉图称作真理的“纯粹精神和自在的善”本身就是谎言,正是这一谎言书写了西方虚无主义的历史并最终合乎逻辑地引发了西方人的价值危机。在此基础上,尼采提倡清除传统哲学中的谎言,重估一切既往哲学的价值,并开始了以“权力意志”取代“求真理之意志”,以“永恒轮回”终结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1.
休谟和康德是两个最有可能被人放置在一起进行相提并论的近代哲学家.休谟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近代哲学转向,从形而上学哲学转向日常生活话语,从神圣世界转向世俗世界.休谟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知识范围的限定,对康德产生了直接影响.康德哲学则完成了另一次转向:从经验论转向先验论和批判哲学.康德试图证明先验知识的可能性,并进而证明形而上学知识的可能性.通过对休谟经验论和康德批判哲学关系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哲学对整个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关键影响.当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可以在休谟哲学中找到明确的思想起源.  相似文献   

12.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典型代表,他自觉地运用中西哲学比较方法,说明中国哲学的特点,从实践之进路诠释中国哲学,很好地揭示了其境界形上、内在超越、乃至本体与实践统一的问题。但是因子新儒家的立场.他否定了佛家和道家的存有形而上学。然而,他对中国哲学的思考。仍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发,他的哲学理论仍是我们现代人文精神重塑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理性批判划分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同领域,更以其先验哲学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本哲学的理论思路、基本走向。正是从诠释康德哲学的现代回响中,人们对康德的理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对柏拉图的理念的利用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柏拉图的理念对于叔本华构建其形而上学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叔本华对于理念的使用又与柏拉图有着重要的区别。叔本华借助理念所确立的意志形而上学是对柏拉图主义的一种背离。这导致其后尼采等人进一步颠覆了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即所谓形而上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里有一种对光的崇拜。光在哲学里是真理的隐喻,是形而上学中主体的象征,光是贯穿现代哲学与艺术始终的核心概念。对光进行观念史的梳理,可以让我们发现在现代哲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的本质联系,现代艺术具有的形而上学本性。现代艺术与形而上学一样崇拜人的主体性,忽视艺术的感性形式,将客观世界对象化,人与世界处于割裂与对立之中,造成现代艺术形式感的破碎。  相似文献   

16.
如果以"吸取西方现代思想理念,着重对传统道家思想做出新诠释,并构建了具有现代性和普遍性意义的哲学体系,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来作为判定当代新道家学派归属的标准,则当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首推著名哲学家金岳霖。金岳霖哲学体系的主要特色以形上学和人生观这两个哲学的永恒主题为核心论题,儒道互补、中西互补。本文主要对金岳霖先生的形上学和人生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舞台上最亮丽、最引人注目的是后现代的兴起。但对什么是“后现代”,时至今日仍争论不休。有人把后现代解释为现代后的历史时期;也有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美学风格……,通过梳理,认为把后现代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并就后现代对哲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基本特征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然神学是现代基督教神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古典的语境发掘这个主题的现代性启示。本文分析了西塞罗和奥古斯丁关于自然神学的论述,指出他们基于柏拉图主义的共同背景所具有的一致性,也指出他们基于不同的政治哲学语境以不同的视野反思自然神学的局限性。籍着这种批评性的追溯,本文指出柏拉图主义的神学观念在希腊化和早期基督教时期所经历的转折。  相似文献   

19.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注"存在"问题的研究.这样的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哲学的基础.而由于在中国哲学里缺失了"存在"这样的词语,因此,中国的形而上学同西方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哲学里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走的是自然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