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董仲舒以“德主刑辅”的王道教化观和“中民之性”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在对儒家孔孟荀的教化理论和汉初陆贾、贾谊等人重教化轻刑罚的教化思想进行吸纳发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王道教化思想。董仲舒的王道教化论重视仁德之施行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教化作用,强调王道必须以教化为大务。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对于我们今天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通过“育君子”与“化小民”的双重路径达到“至忠孝、明人伦、成君子”终极目标的思想教化模式.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教化方式对于弥合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工具性”轻“目的性”、重“灌输”轻“内化”等偏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中有一种"民自化"的观念,指民众在社会伦理生活之中合理地、主动地变化、发展。"民自化"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圣人或者说统治者的"无为"与"自知""自爱""自胜"。"民自化"的具体内涵可从三个层面来考察,第一个层面是"自朴""自正""自富",第二个层面是"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第三个层面是"自均"。"民自化"的实现标识着良好社会的形成。在与儒家教化思想的对比下,"民自化"具有三个较为独特和重要的特征:在主动变化中做减法以及简易性;营造适度、宽松的空间、氛围;由人的质朴到社会的质朴,并伴随实质上的趋同性和去等级化。  相似文献   

4.
宫廷戏剧由于其观众的特殊身份和特定的审美意趣而被打上深深的宫廷文化的印记,而特定观众对戏剧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宫廷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明代统治者对戏曲的态度颇为矛盾,但却统一于一点,即戏曲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他们本着礼法并重、以礼为本的治国理念,以儒学思想为政治指导思想,并认识到"乐作于上,民化于下"的道理,在礼乐的雅俗、古今等问题上表现得很通达,并推及到戏曲,认识到戏曲也可以成为风化和载道的工具,并通过限制和指导戏曲的编撰和搬演活动来达到约戒人心、导化民俗的效果。统治者对戏曲的态度给宫廷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带来了重重约束,导致作家个性遭到扭曲和抑制,情感的自然表现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大量带有宫廷文化特征的歌功颂德、道德教化的宫廷庆赏剧和教化剧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孔子“德治”思想的现代价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其精华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实现"德治"的前提是统治者必须严于律己;第二,"德治"的终极目标是处理好君民关系,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第三,"德治"的根本途径是用道德教化人民,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孔子的"德治"思想 ,吸收其精华,对于推动社会主义行政道德建设,促进"以德治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乐教化思想发轫于中国的上古时代,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儒家对此进行了新的阐释和发挥,把礼乐教化思想分为社会性礼乐教化与个体人格修养,前者是面向所有人的,后者是面向"君子"的,后者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礼乐教化是以"礼乐"为手段的"仁义"教育,包括礼教、乐教、诗教,其表现形式是审美教育,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尽管如此,儒家礼乐教化所要塑造的是"文质彬彬"、"美善相乐"的"中和"人格,也就是审美修养与道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兼备;儒家所以认为"礼乐"可以发挥教化人心的功能关键在于"乐"的"感动人心"的作用,也就是说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而主要并不是一种"知"的教育,使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于内在超越性、主体自觉的教化方式、"时中克谐"的教化担当意识及政教合一的教化目的。就本真精神与旨归而言,"三个代表"思想与儒家文化是内在一致、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广义上的儒家文化在回应、融铸西方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向中华民族精神溯源性回归的一次探索性偿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取得的实质性突破,体现为二者在实事求是的现实性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担当意识方面的关联,二者在开启主体自觉方面的关联及二者在政化与教化方面的关联。"三个代表"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思想文化价值引发"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重铸的实践性思考,当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大众精神虚空问题的存在要求凸显"三个代表"文化思想中"文化代表"的内涵,践履学、教合一实践观,以合而不同的独立开放心灵达成对西化的成功融摄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性突破,实现中华民族精神重铸。  相似文献   

8.
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义理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道德教化思想之先河,从而将"二帝""三王"所开创的"礼乐之教"化转为"成德之教".客观地看,"成德之教"表现为一种道德教化思想,而这种道德教化展示为一个内容丰富的义理体系:"性相近,习相远"是道德教化的人性论基础,"文""行""忠""信"是道德教化的基本内容,"中庸"是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论,"内圣外王"则是道德教化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始于夏商两朝所宣扬的的神权法思想以及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众多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中儒家重视道德教化,主张先富后教、德刑结合,反对轻罪重罚、族刑诛连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有较大贡献。神权法思想也开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儒家所倡导的重民轻神的主张,发展到汉朝时期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给君主至尊无上的地位和实施统治提供理论依据,使得神权法思想为随后形成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所吸收,长期起着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尚书》具有浓厚的政治、道德教化色彩。后世无不重视对《书》的学习,主要原因即在于此。早在孔子之时,已经实施系统的《书》教。孔子《书》教是一个以"疏通知远"为目的,以德治、仁义为核心,包含德主刑辅、尊贤重民、礼治伦理、君子人格等思想内容的王道政治教化体系。孔子《书》教对早期儒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基本理论体系,大多诞生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战国这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记载这些思想的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以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孙子兵法》等,被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元典。引导大学生以扬弃的态度重读经典,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又有利于树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坦荡诚信以及保护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性自命出》简文昭示着儒家思想在孔门之后新的开拓与发展,而其叙述风格和行文模式颇合道家思维,战国中后期儒道等各学派初步合流淡化了简篇所反映的学派性质,使得简文的解读与定位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此时期的主要的理论范畴及哲学命题进行全方位考察,不难发现学术思想的渐进化及相互渗透性使简文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思孟学说契合,进而导引出"人性论"的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论辩艺术,事实上已成为孔孟之间学术传承的津梁.儒家外"礼"内"仁"的处世哲学通贯于简文的全篇,而心性观念到礼乐教化的内外互修,深化了其仁义思想在道德修养中的情感因素,最终于哲学视阈下形成"性""命""道""情"论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行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正名"理论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责任原则,规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的责任;二是德治原则,主张执政者要为政以德;三是"教化原则",强调执政者要充分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在今天,孔子的这些行政思想对我国当代公共行政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在某些人公开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条件下,通过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指导与反指导这样新的形式表现出来.譬如"物吾两忘论",否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知识体系;"三分说"否认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主宰和支配客观规律说"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代中国哲学自觉走向人学论"企图用人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对于这样一些倾向和思潮,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批驳和反对,以巩固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阵地.  相似文献   

15.
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章认为,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特色主要是“注重对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注重对道德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老子》体现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论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是对前者的借鉴与弘扬。由此来看,老子和孔子他们在做事时所追求的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处变不惊、贫贱不移等道德哲学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并对人们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他们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给我国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以诸多的启示:首先,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应充分尊重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上,不要将一种理论全盘否定或定于一尊,而应当秉持"中庸"立场;再次,在德育改革的内容结构上,应对作为道德基础与核心的"仁慈"这种传统美德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校外德育基地、青春创业基地、实习基地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职能单一等问题。整合各基地资源,是进一步提高基地实效性的重要措施,并将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素质拓展”、“就业实习”与“人才乳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仁爱”思想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它强调“仁爱”之内在情感与“礼”之外在规范是相互统一,相互共存的。因此,它将人类最初的情感———“孝悌”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和起点。这就为今天的学校德育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以“爱人”之情感养成作为德育新的起点,从而使学生达到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践行。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高校德育创新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时代之课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科学地把握“人”;全面认识“传统”这一人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强调高校德育应整合与超越“传统”并作为创新的逻辑起点,创新德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