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反响型量词是研究量词的关键。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具有能产性;二是语法功能超过语义功能;三是具有中介性。反响型量词在发展中从"语音语法"模式走向"语义语法"模式。  相似文献   

2.
秦简中的量词及其历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批秦简共有量词47个,物量词系统完备,动量词系统已经萌芽。秦简量词研究改写了我们以前从传世文献量词研究中得出的诸多结论,具有历史词汇学价值。与甲金文相比,秦简量词在数量上有了进一步发展,语法化也更进了一步。但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还不确定,其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数.量.名"结构仅2见,反映了秦简量词发展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3.
汉语动量词产生时间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动量词产生和发展的历时过程表明,动量词作为一个词类系统,其产生并不是"齐步走式"的同时出现的,动量词系统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典型与非典型的差别。真正意义上的动量词在汉代就已经产生,包括动量词"过"。动量词的产生有其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动因,即表义的模糊性和汉语语法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动量短语的功能比较复杂,应该分成不同的类型加以分析,指示代词+动量词的量词短语 的语法功能接近表物量的量词短语,数词+动量词的量词短语的语法功能也有一些方面与表物量的量 词短语相通。  相似文献   

5.
量词是汉语名词数量结构中的必需成分。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量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语法化等问题,对于量词的产生及数量结构变化关注不够。量词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内在的语言基础以及外在的认知条件。研究表明量词是在受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产生与发展的。可数名词数量结构首先受到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名词-数词-名词"的序列构造,进而右侧名词逐渐由左侧名词同范畴的名词取代。由于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变为"数词-单位词-名词",在类推作用下,可数名词数量结构也演变为"数词-名词1-名词2"序列构造。在新的序列构造中,中间的名词经过语义虚化后,最终发展成为量词。  相似文献   

6.
动量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量词研究是量词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然而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就动量词的分类、动量词语义、语法功能研究、动量词的共时与历时研究,以及“同形动量词”的属性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从而勾勒出动量词研究逐步深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动量词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汉语词汇发展历史,虚词一般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通常会因某个词的组织结构变化和词义演变等因素影响而引发词性的变化,使其失去或淡化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这便是通常所说的词汇语法化过程。而动量词的产生正好与之相符。动量词的产生与动词密切相关,是由动词演化而来,并非也从名词中演化而来。动量义只不过是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动量词的产生其实就是词义引申的结果。由此也可证明词义的演变也是诱发词汇语法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拷贝型量词产生于殷商一期甲骨,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到西周早期发展至顶峰后迅速衰落,西周晚期仍可见,东周初期彻底消亡。从类型学视野看,拷贝型量词使用较为普遍,形式多样,其量词性质无可置疑。拷贝型量词促进了汉语个体量词的语法化,但限于语音形式、语义滞留等因素无法进一步语法化,因此,在真正的个体量词产生后,拷贝型量词就完成了其使命而迅速消亡。  相似文献   

9.
通过《红楼梦》量词系统与唐宋元明量词系统的比较,《红楼梦》量词系统从大的类别(名量词和动量词)以及次的类别(度量衡量词、容器量词、借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的临时量词、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和同形动量词)同唐宋元明量词系统是一致的,而某些量词和结构又发生了变化或转移。可见《红楼梦》量词系统是一个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彝族语言中的量词主要分物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的物量词数量多,类型复杂,是彝语量词的主体,主要有度量衡量词、个体单位量词和集体单位量词三种类型,不管是哪一种量词,都有其特定的语法特点和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大多数动量词产生于"动+数"式,少数动量词产生于"数+动"式;能够进入前一种格式并发展成为动量词的词,在语义上必须与需要计量的动词紧密相关:包括近义关系、概括动作过程或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等;后一种格式中的动词发展成为动量词的必要条件是:它与另一动词同时受一个数词修饰(即"数+V1V2"),且该句义主要由动词V2承担。汉语动量词产生的动因是受名量表示法的影响。文章最后还对动量词为什么首先产生于"动+数"式,且为什么大多数动量词都产生于这一表示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在数量表达方式上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之处,英语中集体量词表达方式较为丰富,而汉语中则有着诸多的个体量词表达方式;两种语言均借助于名量词和动量词进行数量表达,而且名量词表达方式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动量词表达方式的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13.
"万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用法较为复杂的一个词,但学界对其用法和功能的解释较为模糊且看法不一。因此,区分"万一"作为语气副词和连词的语义和功能,应追溯其语法化和消极取向的产生过程。语义内部制约、语境频率效应和交际互动策略是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其语法化和主观化进程有着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量词的发展和演进,一方面是汉字本身发展的规律所约定,另一方面词的双音节化也是量词发展的促成因素.经笔者统计,量词“颗、粒、点”的最早使用和广泛使用都是从佛经文献和医药古籍文献中来的,这两类文献是口语很强的两类文献.所以笔者据此可以推测,汉语中的量词用法,一方面是词义本身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从语言学发展规律的本质上来说,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是促进汉语量词发展的重要原因.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中最活跃的一类,无论是在表达效果还是在使用频率上,都比其他类型的量词要灵活.因此,对个体量词的来源进行梳理,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认识其词类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5.
语法界把现代汉语量词分为两大类,既物量词(也称名量词)与动量词。物量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单位,动量词用来表示动作单位。物量词组成的量词短语,后加名词形成一个定中短语。如:一朵花。这种定中短语的独立性较强,置动词后可做宾语,如:“叫一辆车”,其前还可加修饰语,崭新的一支  相似文献   

16.
"一量名"构成的否定结构有两个语序:A:一量(名) 否定/B:否定 一量(名),二者都表达质的否定或者说完全否定的句式语义。它们的语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韵律制约。当动词为单音节的"没"或"一量名"中有复杂定语时要选择B语序;二是凸显度和主观性。为了突出焦点或展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倾向使用A句式;三是语法化。A式是个正在语法化进程中的格式,在定语、状语等分布位置以及使用更加虚化的"一点 否定"格式时,必须选择A语序。  相似文献   

17.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和动作单位的词.布依语的量词非常丰富,分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其中名量词又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不定量词、度量衡量词等小类.布依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量词在使用时与汉语有很多共同点,但亦有许多不同点,体现了布依语量词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布依语量词和汉语量词使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成书于18世纪上半叶,虽为文人作品,描述的也主要是文人生活场景,但其整体口语特征还是很突出的.从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儒林外史》中的动量词可以发现,《儒林外史》的动量词系统与《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大同而小异.《儒林外史》的成书时代晚于《水浒传》,略早于《红楼梦》,动量词的发展情况正好居于二者之间.由这一时间序列,我们可以观察到发展中的语言现象.另外,《儒林外史》有全椒方言特色.《儒林外史》中动量词的这种历时变化和地域特征正反映出动量词在发展中精细化的分工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先秦动量范畴的表达式“数词+动词”具有表达功能上的歧义:可表动量,亦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这种蕴涵两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式在表达上违背了话语交际中的“足量原则”,因此“数+动”结构要么单袁动量,要么只是作为一种从陈述到指称转换的功能结构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数+动”结构选择了转变语序——“动+数”结构表动量,在词汇层面,“数+动”结构保持了其造词功能(陈述性〉指称性)。但是由于“数+动”结构在文言中表动量的优势语序不可能完全退出表动量功能的语序集合,在动量范畴演变过程中“数+动”依然存在,在句法层面单表动量范畴的语例增多,在动量词范畴成熟后,“数+动”结构的数词与动量词结合成为普遍用法。  相似文献   

20.
《洛阳伽蓝记》的量词以名量词为主,动量词极其少见,所以本文拟通过对其名量词进行分类分析,以探讨《洛阳伽蓝记》名量词的特征,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研究提供语料实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