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彝文传统经籍《指路经》是彝族丧祭仪式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经籍,也是目前对外翻译介绍最早、最多的经籍。《指路经》不仅是彝族古代礼俗承载内涵最多的经籍,而且其中对彝族迁徙的路线、发展的历史等都有可以明确考证的科学内涵,并且具有活态的和生动活泼的文学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彝族历史文献,是中国古籍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彝文《指路经》是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一种有独特风格和特殊内容的少数民族古籍。这类彝文古籍名称繁多,如《开路经》、《指阴路》、《教路经》、《开阴路》、《阴路指明》等,书名虽异,但内容相同,都是彝族人民在举行祭祀活动时为亡人念诵的记录,它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为一体,反映出二千多年前彝族六祖分支迁徙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代彝文文学史》(1978—2018)是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作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该书以文体为经,以代 表作家为纬,对当代不同时期彝文文学各文体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从《当代彝文文学史》的文学观、分期及其原则和 方法、文学史观、可改进之处四个方面对该书的编撰进行考述,以探讨其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彝文《指路经》作为彝族同胞的“圣经”,其崇生意识最终指向生命永生。这种永生的生命美学观,突出表征为“生”本身就是美。《指路经》之于生命永生的安顿形式原仅指对三魂,尤其是归往祖界之魂的妥善安置,以实现生死两安,后因生产力逐步发展,思维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又展开了文化的交往共融,继而拓展出死亡理性化、自然合一、投胎转世等观念。这些观念中,汉化倾向已然呈现,其最为鲜明的表现是去往祖界生活的亡者开始拥有“转生”观念,并出现汉化佛教同中国传统汉文化审判等文化因子交合一体的文化现象。文化的交往与融合促成了彝族文化与儒、释、道终极关怀思想的共融,《指路经》亦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5.
由计算机彝文处理输入法“沙氏输入法”的发明者 ,硕士生导师、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沙马拉毅教授主编的《彝族文学概论》近日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彝族文学概论》是继《彝族文学史》之后又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彝族文学的理论专著。该书对彝族文学史的断代、彝族不同文化现象与彝族文学的关系 ,彝族文学的内在体系等基础理论命题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作出了深致、细致、全面、准确的探讨与归纳。特别是关于“彝族毕摩文学”、“彝文文学”、“彝文翻译”、“戏剧文学”、…  相似文献   

6.
彝文是我国现有诸文字中,起源于我国本土并具有悠久历史和完整文字体统的文字之一。有关它的起源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笔者在拙文《彝汉文渊源之争述略》(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里作了综述。但这些探索和认识都还不足以揭开彝文的起源之迷,要揭开彝文的起源之迷,还有赖于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本文仅就现存彝文材料中所能发现的问题,谈谈彝文的发展历史及其改革规范中可能牵涉到的一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摘要]彝族的归属集团意识问题,在学术界特别是作为民族认同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就这个问题学者们从政治、语言、习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以彝族丧葬文化为媒介,试图找出形成彝族民族情感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具体体现在彝族经典《指路经》中,并且都与彝族的祖界地兹兹普乌、始祖阿普笃慕、六祖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此根据笔者在四川大凉山以及云南的部分彝族地区进行的有关彝族的丧葬仪礼的田野调查的成果,以流传于各地的彝族经典《指路经》为文本,来弄清有关经典《指路经》的祖界/祖先迁徙原点的言说以及送灵、招魂路线的言说内容,并且联系《指路经》中的地名路线,绘制出迁徙路线图,研究《指路经》对彝族归属集团意识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当代彝文文学史»是目前彝族文学史中第一部以当代彝文文学发展历史为考察对象的文学史专著,其中民族语文学凸显民族艺术特质和民族文化特征、立足民族性将外来文学精华民族化三个方面?构成了其民族文学观的主要内容,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其实质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学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年,根据《共同纲要》的要求,有关部门为发展凉山彝区社会文化事业,特创制了拼音化的彝文(简称新彝文),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彝族原有文字(老彝文)则重视不够。本文认为彝文的改革是必须的,但新彝文创制过于紧促,与彝族生产、生活脱节,由此产生新老彝文使用之争。经彝族民众的努力,借用拼音等方式,对老彝文加以规范,使之科学,从而促进彝区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彝文古籍与西南边疆历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的子项目,由云南民族大学张纯德教授主持,朱琚元、白兴发参与,三位共同撰写的专著,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2013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通过彝文古籍,对西南边疆的历史、文化、风俗、军事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历史地理学出发,以秦汉时期滇东北、川南、黔西北地区所用的彝文原著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彝文古  相似文献   

11.
《通用彝文规范方案》是在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彝文规范方案》基础上,结合云南、贵州彝语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完善规范制定的,共有5598个彝文字、49个声母、10个韵母。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将《通用彝文规范方案》与《彝文规范方案》加以比较,分析得出前者的几个特点,同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通用彝文规范方案》的实践效果及成绩。我们认为该方案是专家智慧和群众意愿相结合的规范,充分体现了它的社会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即《书经》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最早讲到诗歌创作的主旨和社会功能,以及诗歌的声韵、格律的历史记载。彝族文学史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艺论著是用彝文撰写的《彝族诗文论》和《论彝诗体例》。这两部著作,从源远流长的彝族诗歌的丰富材料中,梳缕、  相似文献   

13.
由著名彝文信息处理专家、西南民族学院教务处处长、四川省彝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沙马拉毅教授编写的《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一书最近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沙马拉毅教授长期从事彝文信息处理研究的结晶 ,全书用十四章的编幅全面系统地阐述和介绍了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技术指标、输入、输出及显示技术和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彝文音素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词语输入法等。并从录入技术、操作系统、文字编辑排版等几方面对《YWHG北大方正彝文电子出版系统》、《YWPS高级彝文桌面办公系统平台》、《YWZ…  相似文献   

14.
由我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沙马拉毅教授撰写的《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近日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彝文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技术指标、输入技术、显示、输出技术等。介绍了彝语文基础知识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彝文音素输入法、笔画输入法、词语输入法以及近万条彝文字、词电子词典。从录入技术、操作系统、文字的编辑排版等几方面对《YWHG北大方正彝文电子出版系统》、《YWPS高级彝文桌面办公系统平台》、《YWIM彝文字幕机系统》等当前广泛应用于国家机关、学校、科研、新闻出版、印刷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目前中国国内有两个经官方批准的彝文文字方案 ,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川规范彝文和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云南省彝文规范方案 ,这一事实说明关于彝文文字类型问题的讨论还没有结束 ,还有必要进行探讨。文章首先论述了作者对彝文特点的认识 ,进而对学术界关于彝文类型问题的各种观点、认识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文章认为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提出的证据都不能完全解决彝文的类型问题 ,而彝文文字通常以音节作为分界线 ,这一分界也正是对彝文文字类型进行划分发生刍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彝文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同化政策,彝文已濒于消亡的阶段。现存彝文文献,仅可上溯至明代的刻本和碑铭,如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贵州罗甸水西的铜钟(以下简称“成化钟”),钟面有彝汉铭文;石刻有云南禄劝县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镌字崖》,贵州罗甸水西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指路”现象。“指路”是指明远祖发祥地的意思,大致包括指路经、送魂、迁徙史诗、历史符号、谱牒、民族称谓等内容。在指路现象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反映出各族群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以及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思想中牢记族源、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研制《通用规范彝文方案》主要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语言生活,解决川滇黔桂三省一区彝文的"书同文"问题。它以当今的语言规划理念为指导思想,在1980年国务院批准推行的《彝文规范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扩展的方式实现了川滇黔桂彝文的联合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勒俄特依》是一部用古彝文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大小凉山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彝文典籍之一。 曾几何时,《勒俄特依》被诬为“巫师”文字而遭厄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株倍受摧残的山花,才被党和人民抢救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曹操既是一位在我国三国时期颇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位经《三国演义》的塑造而知名度甚高的文学人物。新近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则更是将这一历史、文学人物进行了重新铸塑。在《三国》这部电视剧中,编导者将这一人物形象"历史化"、将人物性格"细节化"、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演绎化",并通过这三种手段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有新质的曹操荧屏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