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型农村社区伴随城乡统筹及融合发展而兴起,社区治理有效离不开价值观管理。无边界价值观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和管理形态,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开放性治理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面临社区化和社会化的双重境遇,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过程中,社区价值观管理应以社区居民的物质及精神生产活动为基础和出发点,正视价值观矛盾及其困境,同时要注意内外两种因素的驱动,扬弃传统"惯习"而建构新的"场域",破除社区边界壁垒,以稳定价值链来创造价值观竞合条件,形成价值观驱动前行的动力图谱,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导价值观在社区得以深植。这个竞合与深植过程,即是进行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社区再造过程,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将更加有效而鲜活。  相似文献   

2.
刘迟  刘伟红 《兰州学刊》2008,(8):93-96,41
社区的自治状态是社区各类权力主体在维护社区秩序、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职能协作达到的一种自我维续样态。通观公共经济理论对社区治理与公共产品供给的边界讨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营利性组织的职能边界在理论发展上日渐走向明朗化。但是,在我们对上海市的相关调查中,却发现社区自治的边界依然存在着种种模糊,这些模糊主要是由政府对社区、市场的介入引起的,而这种权力的入侵有其客观的社会、经济基础。对社区治理职责边界的改进,重点在政府。  相似文献   

3.
治理方式与治理条件密切关联。在城镇化过程中,一批村庄逐渐从农村社会脱离出来但尚未完成城镇化,形成了一系列介于城乡之间又超越城乡社会体系的后乡村时代特殊类型社区,主要有超级村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拆迁农民集聚社区、进城农民聚居社区、田园综合体以及特色小镇内的社区等。这些社区经济社会的城乡叠合结构建构了新的社区治理条件,决定着社区治理方式的转换和创新。后乡村时代特殊类型社区治理需要直面当前社区治理中治理体制与治理条件之间的张力、治理能力与治理任务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社区治理创新路径。其中,关键的是确立社区治理新理念,探索包容型社区治理制度,建构后乡村时代特殊类型社区治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社区居家养老以其独有的优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以往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识缺乏社区边界区分的角度,需要从社区的地域边界、社会边界与市场边界来认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及困境并提出可能的破解之策.值得注意的是,区分社区的不同边界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整合社区的不同边界,以协同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5.
村庄重组与和谐乡村社区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庄重组使得和谐乡村社区构建在面临更多机遇的同时,重组后村庄社区也会遭遇诸多发展困境,和谐乡村社区构建面临着更大考验。坚持村庄以民为本,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村庄社区机制整合,进而实现村庄社区文化认同,这是重组后村庄社区构建和谐乡村社区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6.
村落社区是与农业耕作制度以及农村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农村传统社会构造。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国家行政力量都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对村落社区的整合起着不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农经济和工业化使一些发达村落成了“超级村庄”,尤其是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在集体经济发展历程中,村落以其自身的方式吸纳了非农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异质性,将非农经济组织成功地移植到村落乡土社会的土壤中,完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历史使命。然而,这种“村办企业的社区化”,既不是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农村社区城市化的趋势,村落社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与当前企业边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然而技术在大多数企业边界的分析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能力理论、知识理论、演化理论等当中企业边界与技术视角分析思路的梳理拓展和比较评价会发现,尽管深度和侧重点不同,各种理论实际上都不否认企业边界与技术间的密切联系,有些理论得出的结论非常接近.企业边界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关系.考察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当前大量新型经济组织形态出现的原因及其性质;考察企业边界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则有助于提出相应的产业组织与技术政策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8.
转型中乡村存在着诸如农民个体化、共同体意识弱化及乡愁不在等村庄被撕裂的“碎片化”现实。因而,“统合”就成为乡村建设一个必然论题。从社区经济-社会角度看,合作社兴起与发展为“统”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以具有社区基础的合作社为依托,在增加农民经济收益前提下统合村域社会,并在此中实现社会的“利益表达”“利益集结”和村社共同体重建。当前许多村庄实例也都表明,合作社在村庄治理,如滋养社区公共性、恢复村庄价值生产能力和缓解农民焦虑感等方面,不仅可以而且也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兼并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社会变迁,村庄之间的重组不是自然地理空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村庄社会内部诸多关系的重构。村庄兼并给乡村社区带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乡村社区面临更多的发展困境。坚持以人为本,全方面多层次进行村庄社区整合,进而实现村庄社会的整体认同,这是兼并后村庄社区得以重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能力、交易费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与能力理论相融合的观点,对企业边界的变动问题进行探讨;从问题的原点——企业如何对一项活动进行组织来逐步考察企业边界的决策,发现能力和交易费用在企业的边界选择和变动中共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企业边界的变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察能力、交易费用与企业边界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能力和交易费用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的重要程度不同,由此所导致的企业边界变动情况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公共品的边界匹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品的经济边界和政治边界相互匹配,是实现公共品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边界匹配理论对于解释进而治理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公共品供求失衡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基于上述理论,本文在首先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农村公共品后,结合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对现实中农村公共品的经济边界与政治边界的错位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依据公共品的效用边界重建公共品供给体制的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村庄兼并与乡村社区重建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庄兼并是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社会变迁 ,村庄之间的重组不是自然地理空间的简单叠加 ,而是村庄社会内部诸多关系的重构。村庄兼并给乡村社区带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使乡村社区面临更多的发展困境。坚持以人为本 ,全方位多层次进行村庄社区整合 ,进而实现村庄社会的整体认同 ,这是兼并后村庄社区得以重建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村庄合并后农村居民社区意识的弱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村庄合并后村民社区意识的弱化状况,分析了村民社区意识弱化的原因。研究表明,村庄合并之后,村民在村庄合并之后社区意识弱化主要表现在村民对于新形成的社区了解与认同程度下降、邻里关系与社区参与程度大不如前、对新社区的关怀程度降低。之所以产生这些情况是因为村庄合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合并之后村民异质性增强,并且打破了原有规范,从而弱化了原有的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14.
边界     
边界乌尔夫·汉内斯20世纪末的世界不是“无边界的”世界,但是我们现在把边界理解为相对的、人工制造的,而不是某种天然的,理所当然的东西。我们用这个术语和其他相关的术语来描述的不仅是各个国家在空间上的中断,而且以之譬喻一系列其它的社会和文化上的中断。本文描述了人类学边界概念的一些发展,并且把这些发展与目前关于多元文化论、新的不同文化间论者职业的出现和文明间冲突的设想联系起来,提出了在边界和跨国人种志领域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的若干方面,提出了人类学家在调查文化概念使用方面的责任,最后指出人类学家通过努力对世界边界作更大规模描写有可能对当前的公开争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赵慧英 《理论界》2012,(9):137-14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信息技术与文化艺术之间形成多元互动关系,因而产生多重复杂的边界消融现象,不仅艺术生产与消费系统的边界在人类社会生产的总体系统中拓展伸舒,而且由于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共生,不同艺术种类、业态,不同身份、角色,不同价值、功能,不同时间、空间等的边界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融,最终导致艺术与生活边界的消融。这种现象给我们带来多方面启迪。  相似文献   

16.
村庄的大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村庄是有实质性意义的农村社会单位;因此,村庄的30年转型集中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特征与问题。本文把中国农村30年的变迁放在村庄与市场、与国家、与城市社会三大关系转变中加以考察,认为村庄正在经历从农业共同体到城乡社区衔接带之弱质自治社区的大转型;其主要涵义是指:(1)经济共同体转型——基于农业和农民半市场化、半受非市场化保护的政策环境,以及双层经营而农户经营实际上更受政策支持的经营环境,村庄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大队,转向具有不确定性的社区经济共同体。(2)治理共同体转型——基于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和地方性实践突破,村庄从国家的基层治理单位,转向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单位,乡土性公共领域得到初步生长。(3)村庄作为农民社区的转型——从传统农业社区开始转向城乡社区衔接带的弱质端。而中国村庄是否有前途,既取决于国家、市场、城市对农村的态度,也取决于农村和农民对国家、市场、城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媒介造就了新世纪的文学转型,引发了文学创作、传播、欣赏和批评方式的改变,文艺学边界位移与内涵嬗变在数字媒介时代成为新的理论聚焦点.为了应对新世纪中国文学转型和文艺学的边界位移,文学批评必须确立新的批评边界,从而构建有效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转型中国政治基本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细胞单元,社区社会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实践,而社会管理的重点将更集中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矛盾焦点处,如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村庄转型,也即转制社区转型。转制社区的治理困境在于:在转制社区的社会肌理中,村庄与社区的过渡性,使其未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来消解利益壁垒;而在基层政府层面,政府对转制社区社会管理走错了方向。必须通过再造社区威权、转变社区风貌和重建社区服务这三条路径来进行"社区重建",以消弭转制社区社会管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边界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现代边界制度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这种建立在统一、独立和绝对主权之上的民族国家,一方面使原本含混不清的边界变得更加清晰和确定,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民族国家之内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最终导致强制移民和种族屠杀行为的出现.在当今民族国家边界不变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承认少数族群的文化与政治自治.此外,超民族国家邦联这一民族国家的替代形式,也可以有效地协调民族国家内部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之间的关系,并促进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相似文献   

20.
“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毅鹏 《人文杂志》2012,(1):155-160
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和挤压之下,村落数量开始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从而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村落社会的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社会的这一复杂变迁不可能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过渡,其中必定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复杂的结构转换。在此背景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便成为当下中国社会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中国乡村社会的这一空前剧变展开的。《村庄前景系乎国家愿景》一文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阐述了不同情况下村庄发展与国家规制的互动关系及其社会后果,并提出将发展农村社区和城乡社区衔接作为村庄转型的方向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的路径。《"村落终结"与农民的再组织化》一文明确了"村落终结"的涵义及其复杂性,分析了"村落终结"的形态及其组织变迁,并指出了农民走上再组织化之路的对策建议。《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一文用详实的数据阐述了当前中国村庄合并的具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合并后的新社区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城乡结合部"村落终结"的难题》一文则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正是基于这些独特功能使城乡结合部在走向"村落终结"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加艰巨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