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维护其产生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有许多民系,其中如潮人民系、客家民系、广肇民系、闽南民系等。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部分,其内核是潮人民系。潮人民系名气显著,它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就是讲潮汕的方言。潮汕文化就是以潮汕方言为主要特征的,包括海内外的潮汕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文化共同体。潮汕文化也根据其传播群体的不同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两种文化在历史结构的变迁中此消彼长,互相融合发展。潮汕的精英文化除了由外而内的传播继承而来,还有潮州内部士以上阶层的由内而外自发形成的。潮汕的大众文化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内涵丰富、涵盖面极广,成就了潮汕文化,进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中的一大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近代著名的巴蜀企业家卢作孚与巴蜀文化的关系,认为巴蜀文化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卢作孚的人生选择和创业实践,而卢作孚通过创办一系列具有影响的近代经济、社会事业,张扬了巴蜀文化特有的文化精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传统巴蜀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为巴蜀文化开拓了从传统到近现代化转型的区域文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深入探析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文化概述 “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命题,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正式提出来的。从4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史(尤其先秦史),考古学、古文字和民族学方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学者注意到巴蜀文化在整个历史时期显  相似文献   

4.
《四川社科界》2010,(1):50-53
1、巴蜀文化系列丛书:由中心组织四川学术界各方面专家撰写、段渝教授任常务副主编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巴蜀文化系列丛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本套丛书共计10卷、300万字,于2001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涵盖巴蜀文化史、巴蜀考古、巴蜀哲学史、巴蜀文学史、川剧艺术、巴蜀科技史、  相似文献   

5.
清扬 《天府新论》2000,(4):94-95
前不久,友人送来一部一百多万字的精神食粮———《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立即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口气浏览了全书。获得的启发和联想竟是那样的丰富,以至于染翰为之写下这篇粗浅的读后感。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丰,涵容博大,特色鲜明。大凡接触过蜀人,涉足过四川的人们,都能凭直觉感受到巴山蜀水的旖旎,体味到蜀人的独异性格,也会蒙胧地体认到巴蜀文化异于其他文化的地方。可是,真要叫人冷静下来理性地对巴蜀文化作出明晰判断,不要说一般人难以做到,就是具有一定思辨能力和学术水准的研究者也未必就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有鉴…  相似文献   

6.
宋代蜀学作为地域性文化,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理学思潮的影响。宋代巴蜀思想家及流寓巴蜀的理学家会同蜀、洛,促进了儒学和巴蜀文化的持续发展;贯通经学与哲学,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宋代蜀学与宋代理学二者之互动,丰富了宋代理学的内涵,促进了理学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20,(1):79-86
鲁迅的古籍辑校起于绍兴而贯穿一生,呈现出辑文广泛、体例谨严的特点。其"绍兴体验"以现实绍兴之感受、留日经历之深化、浙东文化之接续,催生并丰盈古籍辑校的场域,并通过不断返场绍兴与魏晋的空间,带来国民认识的深化、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向和文学创作的突破。重审鲁迅的古籍辑校,应摒弃进化意义上"五四前夕"的新文化修辞,体认其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包含着地域文化自信。巴蜀文化温良、敦厚、达观、刚强、自信的品格对宋代三苏家族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三苏家族的巨大成功则又丰富与提高了巴蜀文化的内涵与地位。北宋时期,四川眉州一带通经学古、习儒诵诗的学术空气浓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苏的文化禀赋与文学风格。而三苏尤其是苏轼,对巴蜀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对故乡有着终生不渝的眷恋。苏洵的政论、史论,纵横捭阖、说理性强,有战国纵横家之遗风;苏辙的政论、史论、策论,则杂糅了佛道、纵横之学,寓哲理于叙史说今之中,说服力极强。他们父子不同于传统儒者,也与王安石新学相对立,卓荦于世、自成体系,带有鲜明的巴蜀地域学术特色与文化自信品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四川的巴蜀文化研究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推进巴蜀文化研究的转型、实现研究力量的整合和拓展学科的研究范围及领域.使四川史学研究再创辉煌,2004年12月26日至27日,四川省历史学会、西华师范大学在南充西华师大行政会议室联合主办了嘉陵江文化旅游资源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由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发现看四川上古文化的开放性高大伦形成于先秦时代的晋、楚、秦、齐、燕、吴越、巴蜀等各具特色的方域文化中,巴蜀文化又是很特别的一个文化。巴蜀距华夏文明中心——黄河中下游最为遥远,四川盆地及其周边为中心地域的巴蜀在地理上自成一文化圈,与外界几近隔绝状...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巴蜀家风家训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家风家训重视家庭教育,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把孝悌忠义作为修身立德的标准;重视家族内部和睦邻里关系的培养,把睦族亲邻、行善乡里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巴蜀家风家训中包含的这些优秀精神文化不仅能为树立现代公民美德、培养新时代优秀家风提供丰厚滋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问:您近两年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集中在学术史、教育史以及图文关系等方面。我注意到,这些著作和文章似乎围绕着这样一个共同主题:精英文化的传播或者说学院派文化的传播。梁启超当年将“报章、大学、讲演”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这三者在您的著述中皆有所涉及。如《中  相似文献   

15.
对民族关系的见解——借助神话传说、野史杂说、地志游记、佛教典籍认识诸民族同创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选介鲁迅藏书中12部有关少数民族的著作——于搜求辑校金石专著石刻碑拓中探识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中国民族共有的弱点诸如“靠天吃饭”思想发出的警告  相似文献   

16.
2011年8月18日至8月27日,由蒋经国学术交流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共同主办、四川大学合办(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巴蜀文化在四川成都举行。这是一项由台北中研院黄进兴院士、四川大学罗志田教授和中研院史语所李孝悌教授共同主持的学术计划,旨在透过实际的田野考察和文献解读,使学员对巴蜀地域所表现的中国文化有现场的体认,并促进两岸青年文史学人深入而密集的知识交流与激荡。研习营师资阵容以中研院史语所和四川大学为主,并请到成都蔡氏中医馆、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襄助,讲座内容丰富,学员的实地田野考察从远古的三星堆文化到当代的成都茶馆,晚间则有专职助教指导研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展开讨论。这里刊发的是罗志田教授在最后综合讨论中的发言。  相似文献   

17.
】政治从来离不开精英,乡村政治尤其如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政治文化的选择,政治从来不可能超越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乡村精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规制乡村精英政治行动的软环境,如何规范乡村政治文化来规制乡村精英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邓星盈依照一般的理解,文化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现在社会上,把一切东西都称之为文化,仅吃文化就有酒文化、茶文化、营养文化等等繁多的名目。这些虽然与文化的定义并不相悻,但是,这样理解文化,...  相似文献   

19.
西 大开发—巴蜀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蜀文化是指巴蜀地区即主要在今四川省、重庆市境内,自古至今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巴蜀地区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尤其要大力加强巴蜀传统文化研究与当代实际的结合,并且有必要通过开展学术评论进一步提高巴蜀文化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扬雄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其《易》《老》结合,儒、道融合,重视道家的思想对蜀学产生了客观的影响。东汉末道教在蜀地创立,又在巴蜀流传演变与此相关。扬雄尊孔崇圣,五经济道,圣人相传之道统论以及善恶混的人性论亦对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世蜀人对扬雄的批评和评价,亦是扬雄影响蜀学的表现。扬雄对蜀学的影响不仅促进了巴蜀地域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包括道教、玄学、理学,道统论、人性论等在内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思潮、学说和重要理论,使地域文化与时代思潮相结合,促进了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