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根据《民族语文》一九九○年第一期所载赵丽明、刘自齐二位先生的《湘西方块苗文简析》一文的介绍,湘西民间方块苗文,目前所见有三种形体:一种是板塘苗文,一种是老寨苗文,还有一种是古丈苗文。这三种苗文是创制者在汉文化圈里,根据民族文化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借鉴汉字的造字法而造制的一种借源文字。最为突出的是板塘前文中的会意字。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对板塘苗文中的会意字加以分析,意在说明、论证借源文字创制的合理性、科学性,以求学界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2.
由湖南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编,刘自齐、赵丽明选译的湘西《板塘苗歌选》一书,已于1992年下半年在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发行。《板塘苗歌选》是湘西苗族歌谣大师石板塘先生使用其创制的方块苗文,进行创作传播的苗族诗歌作品的一部分,由刘、赵二位副教授翻译成汉文,它为研究湘西苗族的社会历  相似文献   

3.
苗文探究     
苗族创制文字的历史,概言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苗文的萌芽时期(苗族古代时期),苗文创制的尝试时期(苗族近、现代时期),苗文形成为统一的文字时期(全国解放后)。下面分述三个时期的具体活动与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所见到的苗文材料之前,古代苗族是否有过文字,一直是不解之谜。最近,笔者在湖南邵阳城步丹口镇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了100余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上的文字与古文献资料、民间歌谣传说中的古苗文和明清城步苗族起义军曾广泛使用过的苗文字以及城步民间现仍在使用一些常用的苗文字极其相似。该石刻上的文字应该就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城步古苗文字。因此,“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说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从形体方面说,汉字的方块外形并非自古乃然,而是历史演变之结果,对此,书写的物质材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结构方面说,汉字经历了由理性向非理性的变化,古文字阶段的“六书”系统已经破坏。为其构形性质所决定,汉字成为数量巨大、形体多变、结构复杂的繁难文字。因此,电视系列艺术片《神奇的汉字》关于方块外形是汉字凝聚力本质所在和掌握了“六书”汉字就变得易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描述了湘西保靖丰宏、棉花旗和古丈双溪河沿岸村落的土家族苗族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从民族政策、文化互动和族际通婚等几个角度分析了转化的原因。苗族土家化与土家族苗化反映了湘西各族群既合作又竞争的复杂族群关系,也体现了族群认同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7.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吉首、泸溪、古丈、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活动进行过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就“跳香”活动概况、实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 “跳香”一般在秋后十月举行,个别地方在十一月举行,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由于居住地方不同,“跳香”活动又有差异。吉首、沅陵、沪溪、古丈等地的苗族的跳香,一年一度,自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举行,一寨一次,故称“十  相似文献   

8.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汉民族思维的角度出发,利用甲骨文的构形特点分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分明了汉字构形理论,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分析汉字构形理据中的文化因素及对其多元化的解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运用甲骨文构形来展开汉字的理据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的传授。  相似文献   

9.
汉字以其自身的诗性特质以及汉字诗性所带来的审美情趣成为汉语文学性的诗意本源。象形表意使得汉字的构形具有强烈的诗性意味,灵活圆通的汉字意合化组句方式使汉语的诗意表达成为可能,而汉字的方块造型和音节的严整对应又为实现汉语视觉和听觉的规整美提供了条件,因此,汉字构形乃至汉语组字造句本身蕴含着艺术化、审美化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湖南省苗族有1110418人,其中操用湘西方言的约有80余万人;侗族有534729人,其中操用南部方言的约18万人,操用北部方言的约35万余人。这两个少数民族虽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历史上并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除了居住在一些县城附近的部分居民能兼通汉语外,其余绝大多数居民一直以本民族语言作为交际的主要工具。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局限着苗、侗民族的视野,妨碍着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从而影响着民族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苗、侗族人民的意愿,在语言学专家和民族工作者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56年分别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拼音的苗文、侗文,随后在苗族侗族聚居区进行试点工作。60年代初,正当这项工作蓬勃开展的时候,由于受到“左”的冲击而被迫中断。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邓家水井村和本寨村都位位于西秀区西北方向,距离安顺市中心城区不远,两村的苗族都操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邓家水井村是一个纯苗族聚居村落,而本寨村是一个苗族与汉族大杂居的村落,由于两村与当地汉族人民交往的程度不同,导致两村的苗语在汉语借词和汉语借音量上有所不同,本寨村苗语在本来有词的情况下也借用汉语词,导致汉语借词越来越多的趋势,令人产生苗语逐渐消失的担忧.  相似文献   

12.
在内陆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课题。以小茅坡营民族学校苗汉双语教育为个案,探讨相对封闭的苗族聚居区,在苗族逐渐走向现代化且汉语已逐渐取代苗语成为通用语的情况下如何使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古无舌上音"是我国清代音韵学家钱大昕提出来的著名论断。这里以笔者的母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下司镇白午自然寨的苗语词汇为语料与汉语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汉语"古无舌上音"的论断在黔东南苗语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4.
述补结构在苗语中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苗语中存在具有补语特征的名词,这种现象与量词发展程度的高低有关。苗语中存在差比句补语,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苗语的SVO型和前置词型特征比汉语典型。苗语中存在丰富的状词补语,且趋向于丰富、细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近20年来关于苗族族源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基本总结.文章概述了学术界重新评价蚩尤的基本观点,认为应还历史本来面目,将蚩尤与炎帝、黄帝同列,共尊为中华民族的三位始祖;文章还就九黎、三苗的有关史实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苗族先民与东夷、南蛮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考古资料说明和印证苗族先民的历史等问题,作了扼要的综述,并进一步阐明了作者本人所持的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时期湖南溆浦人严如熤所著《苗防备览》,是一部有关“湘西苗疆”历史进程、民风民俗、治策方略的私著地方志。全书共八册二十二卷,包含舆图、村寨、险要、道路、风俗、师旅等14门。虽然此书卷帙浩繁,但其内容具体而言可依题名“苗防备览”四字分为三大主题,即:第一,基于作者本人的实地调查与感受,对“苗”族群文化特征及分布地域的认知与界分;第二,在此基础上对湘黔苗疆历史的梳理与苗疆“防治”对策的张举;第三,也是就是全书的主旨与目的,为“后之有事苗疆者得有稽考,用备采择”的“备览”。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国外从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苗族进行了大量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但相对而言,这些作品的汉语译介却为数不多。本文基于国际研究的视角,通过厘清不同时期国外苗族研究的译介脉络与价值,不仅发现苗族在不断的变迁中演变成为跨国族群并进入国际视野,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魅力;而且展现出译介国外苗族研究的文献、作品对于全面了解苗族在异域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生存现状,以及在世界大同、文化大同的大时代下,促进多民族、多文化的和谐共存,逐步缩小"我者—他者"之间的人为藩篱,存在重要意义。今后对国外苗族研究的译介可从译者对国际视域下苗族研究译介的影响,意识形态对国际视域下苗族研究译介的操纵,赞助人对国际视域下苗族研究译介的操纵,国际视域下苗族研究作品译本序跋研究,新时期跨境苗族纪实文学译介研究,跨境苗族英文小说译介研究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苗族舞蹈在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舞蹈创作编排丧失原生态性、保护与传承手段单一等问题,笔者在凯里、麻江、西江、都匀、贵定、瓮安等地进行了调查和走访,收集、查阅及整理了大量资料,尝试从加大对传承人的关注与保护力度,完善苗族舞蹈生态环境与软硬件设施,扩宽传承途径与保护手段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龙山蹬上苗语与当地汉语密切接触,其内部结构受到汉语的强烈影响。目前龙山蹬上苗语正处于向汉语转型过程,出现许多新特点,其中语音的不稳定性很突出,本文主要描写和解释这些语音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