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回回"作为一个指代特定人群的名称,在传统汉族社会中长期扮演着"他者"的角色,而这种认知的形成又和汉族对早先胡人的历史记忆紧密相关.这生动地反映在汉族社会中长期流传不辍的"回回识宝"型故事里,本文通过对该类故事的源流发展及演变规律的考察,揭示了传统汉族社会是如何从以往的历史记忆中寻求资源并与现时相整合从而构建出大众话语中的回回形象.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王路 《学术研究》2007,(11):16-22
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应该有今天的理解,但是还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本人对逻辑的理解,这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应该区别清楚。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核心句式是"S是P",他的形而上学的核心是"是本身",因此在他这里,逻辑中的"是"和形而上学的"是"是相通的。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它不仅涉及逻辑的研究和哲学的研究,也涉及逻辑与哲学的关系,我认为,是值得讲一讲的。  相似文献   

4.
"无为"新解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墨家、儒家等学派都根植于北方诸侯列国.北方诸侯列国产生的这些学派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洋溢一种大有为的精神.而源于楚国的道家学派却认识到了"无为"之为一种行为形态和政治统治模式.自此,"大有为"和"无为"便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基本的处世与治国的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了数不胜数的思想和智慧,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和处事智慧.  相似文献   

5.
威廉斯的"感觉结构"为理解"中国故事"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当代电影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种文艺实践中普遍萌生的感觉结构,总体上强调以新的视角和自觉的态度面对"中国性",表达"中国经验",建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和侧重又因不同文艺类型在创作机制、传播途径和读者受众等方面的特性而有所差异.可以说"中国故事"在文艺实践中的显现方式是迫切的又是混杂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以及理论批评的介入才更有必要性."讲好中国故事"既体现了文艺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又表征着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民族寓言"诉求,从理论立场和文化导向方面影响了"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感觉结构"的明晰化和再度构型.  相似文献   

6.
崔同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06-108
目前各种媒体的基本新闻手段或者说报道方式无外乎两种"故事模式"和"信息模式"."故事模式"是以讲故事为主的报道方式,而"信息模式"则是以提供"纯信息"为主的报道方式.我们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要更好地研究、运用"故事模事",并根据其性质和读者对象,追求符合媒体本身情况的"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波伏娃"他者"(the Other) "主体"(the Subject)存主义女性哲学的角度,对巫山神女传说故事的流变做一个梳理,进而从该神话的心理形态和民间崇拜形态.以期获得对其心理学意义和民俗学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收继婚"观念和制度变迁,讨论北方游牧民族法律变迁,揭示该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小说中,韩愈故事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中晚唐五代阶段,发展取向不明朗,但为后来的韩愈故事做了铺垫;宋明阶段,韩愈故事呈现出浓重的仙道色彩。小说中的韩愈形象是作家在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发挥、创造的结果。他是一个"多重复合型"的文学人物,一个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哲理内蕴及人生启迪意义的文学形象。从"韩学"研究的角度说,古小说及俗文学中的韩愈故事与韩愈形象,承载着历史文化名人韩愈对后世产生影响的重要信息,这是"韩学"研究者所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明代广东文人邝露的传记、画像和据说是他遗物的"绿绮台琴"的演化和流传,探讨从明清到民国数百年间,邝露的形象如何从一个放荡不羁的诗人,逐渐演变为"抱琴殉国"的民族英雄。自邝露去世后,本地文人对邝露的事迹有意无意地不断作出选取、增减和加工。其后,偶然的机会使绿绮台琴与邝露产生了联系。从实物到拓本,甚至绘入画像,多样的再现形式又扩大了"琴"的收藏范围和丰富了人们对邝露与琴的故事的想象。"人"与"物"同时出现在邝露画像这一载体中,再让人与物的故事得到更加直接生动的体现。最后,集人、事、物于一身的邝露画像被不断临摹和复制,使其"抱琴殉国"的节烈形象牢牢地印记在许多民国知识分子的脑海中,成为他们抗战期间藉以表达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形象。  相似文献   

11.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创作中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这三个阶段里,鲁迅的思想由最初的激愤转入深沉的挣扎到最后发现和树立中国的脊梁人物,《故事新编》有着非比寻常的价值,并以一种貌似后现代的方式揭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和真相,反抗绝望。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王司马》突现了王霁宇以冒牌武勇服夷,以诡计服夷,以英雄魅力服夷,其直接来自隋唐豪侠文化。汉大赋即以豪气服夷为中央集权地位威望表现,中古汉译佛经比武赌技故事是该母题又一渊源。明代超凡武勇的中原战将让北方的外族人恐惧,对蒲松龄也可能产生影响。虽蒲公有意将背景和北人确指淡化,其主要人物的行为透露了其处境的尴尬,暗示出将领的无奈来自朝廷的昏庸和法令无常,体现了蒲松龄对明朝灭亡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北疆传奇”小说是强悍的自然主义与温情的浪漫主义的结合。在《热爱生命》中,一方面伦敦将主人公置于北疆冷漠的环境、饥饿和死亡的现实威胁中,让他明白自然力的强大和自身的渺小;另一方面伦敦赋予淘金者正视严酷现实的勇气,战胜逆境的坚强意志以及成为强者超人的英雄气概,使他相信自己拥有搏击自然的精神力量,从而赢得在北疆的生存权利。因此,《热爱生命》是一部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融合的短篇力作。  相似文献   

14.
萧红居港期间创作了两部长篇代表作《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三个短篇《后花园》、《小城三月》、《北中国》和一个口述小说《红玻璃的故事》,可说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长篇小说都涉及重写短篇题材。这一独特现象为人们考察萧红居港期间的创作自觉意识及其民族性思考提供了解读的空间。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对短篇小说《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中的有二伯和磨倌等形象进行了再造与重写。在小说重构过程中,萧红游走于情感诗意与理性概括之间,叙述视角、立场和表现主题亦发生相应变化,从中可以看出萧红居港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旨及其内在规律,以及她如何执着于作家姿态的独立性,而成就了她在居港期间小说创作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的萨满神话可分为萨满来历的神话,萨满异能的神话,萨满神灵的神话等三种类型,是萨满崇拜的结果,反映了赫哲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历史沉积和原始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陌生女子》这一短篇小说收录在法国作家维里耶的小说集《残酷故事》中。这篇小说写了一个美得非同寻常但无法实现的爱情故事。小说由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大段的哲理性对话构成,小说结构和传统以写实为主的小说拉开了距离,其重心也不再放到对现实的模仿上,而是转移到对抽象事物的描绘。作者刻意通过小说人物的出场顺序、歌剧院场景的设置、有听力障碍的女主人公、人物的大段对话表达象征主义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李瑞豪 《殷都学刊》2007,(4):112-117
蒲松龄与齐鲁诗坛的诗人交往很多,但很少受他们的影响,他认为写诗是"风雅"之事。蒲松龄的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但现实主义精神过强,自我形象很突出,与当时风行的"神韵说"背道而驰,却契合了"神韵说"的反对者赵执信的诗论。王士禛并不奖掖蒲松龄,赵执信与蒲松龄也没有交往。蒲诗远离了齐鲁诗坛,以极强的现实关怀消解了《聊斋志异》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18.
刘衍青 《阴山学刊》2008,21(6):46-4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其诗文作品推崇人与自然亲和共融,敬畏与尊重自然生命,肯定人之本真存在,透露出作者崇尚自然、复归人性的人文生态观。这一观念源于作者对老庄思想的汲取、对晚明启蒙思想的承继及其诗人情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创作<故事新编>,借鉴了多种艺术方法,目连戏艺术的借鉴和运用甚是突出.两者表现出诸多趋同性,诸如:文本意义的寓言性表达、抽象化类型化人物创造和怪诞化的情节等.当然,鲁迅有对中外多种艺术方法的自觉运用,因而<故事新编>便有对目连戏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重复”是鲁迅《故事新编》的一个重要文本现象,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语词重复与段落重复。“重复”是“对位”的一种表现,它的运用使得这部小说集带有浓烈的“对话”意味。这种“对话”并不局限于小说内部意义的相互生发,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小说文本的一种结构性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