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观中国当代社会工作的实践,社会责任始终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但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大多只谈到社会工作的哲学、使命、价值观等这些源于西方的意识形态方面,少有直接提及社会责任问题。本文认为,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社会工作背景下的社会责任需要积极建构。因此,从公民社会的视角出发,以在海南开展的戒毒社会工作等社会实践为例,在理论基础、现实需求和实现途径这三个方面对建构本土化社会工作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和探索当代批判理论家中三位杰出的女性汉娜·阿伦特、南茜·弗雷泽及埃米·艾伦的思想著作、理论特色及批判旨趣,可以揭示出批判理论的谱系发展中存在着某些独特的女性视角。无论是对公共政治生活的强调、对全球化时代新的正义观的建构,还是对批判理论中内含的权力关系的警醒与反思,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女性对自己生存境遇及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孙景艳 《学术交流》2006,(8):138-140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伦理的支撑与保证作用。从伦理视角出发,应把增产节约、合理消费、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首要准则;倡导以节俭、节约、节能作为工作与生活的伦理价值取向。节约型社会伦理观的本质属性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因此,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伦理体系,应立足于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生活质量观,并致力增强公民的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随手翻阅去年下半年《社会》杂志,深深被她那多彩的文章、精确的剖析所吸引。她不是纯理论刊物,也不是纯纪实的刊物,而是社会学普及性刊物。她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描述、探讨社会经而生活中急剧变化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高理论性于可读性之中,读来颇有趣味。紧贴社会,准确捕捉热门话题。眼下,林休息息的报刊上,什么大曝光、秘闻录、大写真,令人眼花缘乱,目不暇接。目到处都喊着热而、热点。真实,好些热点,H非什么真正的热席,而R是在报刊上“煮部”的热点——虚拟的热点罢了。《社会》杂志没有片面追求新奇、纯客观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进行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构,在此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索这种相互作用。把握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增强它,并利用它为解决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6.
多学科视角下的社会抗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的性质、动因和治理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的研究理路:社会抗争的社会学研究更多地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对社会抗争的结构性影响;社会抗争的法学研究更多地从公民(主体)出发,研究公民权利维护和救济以及国家对社会抗争的法治;社会抗争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从国家和政府(制度)出发,以抗争政治学为理论范式,关注社会抗争的性质和治理。本文分析了社会抗争研究的三种理论路径,希望社会抗争治理研究上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7.
王艳 《社科纵横》2011,(9):32-34
倡导"社会包容",已成为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个新思路,为中国政府治理研究提供新视角。社会包容理论蕴含着政府治理中要体现公平正义、公民为本、公共服务等价值诉求。同时,优化社会治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等是实现政府善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石亚  史天琪 《社科纵横》2013,(1):150-152
我国社会工作先行城市社会工作人才流失情况近些年在不断加剧,随着国内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深度访谈职业社会工作者,探究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情况,从而丰富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研究,为社会工作者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哲学视角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从宏观角度把握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整体结构,以较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等作为分析工具,从社会关系的不同组合特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从阶级结构等方面去认识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陈黎 《社会》2010,30(4):163-178
本研究发现,珠三角外来工感受到的经济排斥较其感受到的心理排斥强烈。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来看,外来  相似文献   

11.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纪莺莺 《社会》2006,26(6):190-190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 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  相似文献   

12.
何灿  李静 《创新》2011,5(3):107-110,125
在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变革中,引入社区社会组织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满足异质性化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但是,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其发展壮大有赖于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内在潜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不仅是16世纪法国史和早期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权威,而且在妇女史领域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她是较早提出社会性别(gender)概念的少数历史学家之一,并且在其众多的妇女史实证研究中不断地展开社会性别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MSW学位教育的推广表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不过在具体教学中,社会性别主流化这一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尚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MSW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培养有社会性别意识和理论素养的社会工作者,在具体教学中探索赋权增能方向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进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国性学研究中女性声音和女性主义视角缺席的原因 ,指出把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引入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并分别从男性性观念和女性性观念的表现出发 ,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双重性道德标准对女性的歧视、压力和损害 ;通过对女性性主体地位、经期性交、女性G点研究、性交中的不应期等话题的讨论 ,揭示了与女性有关的性学理论中的社会性别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访谈了13名社工,从社会性别视角下审视其职业倦怠状况,在Maslach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情感衰竭、去个人化、低个人成就)下进行分析.父权制文化的全面规训,使得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感受深深的无力感;男性逻各斯中心主义下对性别气质的筛查,使工作者采取去个人化手法,并贬损其工作价值感;工作者自身的社会性别身份也使其承受来自性别制度的压迫,阻碍工作者从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取补给力量,而裹挟进情绪耗竭的更深泥沼.  相似文献   

17.
MSW学位教育的推广表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不过在具体教学中,社会性别主流化这一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尚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MSW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将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培养有社会性别意识和理论素养的社会工作者,在具体教学中探索“赋权增能”方向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进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8.
庞飞 《社会工作》2009,(18):15-17
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实践先后经历了缺陷视角与优势视角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关注的焦点与实践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伴随着对缺陷视角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判,优势视角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更多的人提倡采用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为了更加全面、深人的认识和把握优势视角,对缺陷视角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可或缺。本文将从视角假设、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等方面对两种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吕付华 《社会理论》2008,(1):274-312
卢曼(Niklas Luhmann)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继韦伯之后德国最具创造性的社会学家(Luhmann,1982:xxxvii),他著述丰富、论域广阔,其研究涉及社会学基本理论、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风险社会学、伦理社会学及婚姻家庭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从其思想的体系结构上看,卢曼建构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理论体系;从其思想的问题意识而言,  相似文献   

20.
钟其 《浙江学刊》2007,3(5):196-200
社会控制理论是当代犯罪社会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工具,其为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作出了重要贡献。该理论在结合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国情基础上可为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提供一种路径。本文以社会控制理论为核心,通过对犯罪青少年自身因素,国家公权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引导、预防、处置之道,以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诸种社会环境情势等的深入剖析,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个体身心失衡、政府防控缺位和社会环境失序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