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道德法律化,是当前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需要。然而现实中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错误的环境道德观,使得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面对着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必要将一定的环境道德上升为具有国家强制约束力的环境法律,通过树立"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道德观,赋予自然体法律主体地位,以及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力求实现环境道德法律化,使得环境法律规范具有更高层次的环境道德内容,实现环境立法的理论成熟规范,从而促使人类道德关怀对象从人类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人的觉解不同,事物就有不同的意义。意义不同,人所追求的超越性价值就有异。超越性价值或来自哲学追求,或来自道德践履,或来自宗教信仰。无论哪一种价值的实现,都只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超越。因为,实质上,主观意志无法超越客观现实。就此而言,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所建构的超越性价值优于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3.
《新世训》是"贞元六书"中最贴近人伦人用的一部著作,这部书最大特点就是将以往难以企及的"圣人人格"生活化,它讲人伦日用中的内圣之道和外王之方,是每个人照着做都可以做到的。作为接着宋明道学往下讲的生活方法论,《新世训》既继承了宋明道学关于道德人格思想的精华,又对其进行扬弃。面对道德人格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笔者尝试探讨冯友兰《新世训》中道德人格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伦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和道德观进行分析,寻找其在爱情与责任之间选择后者的原因,同时也揭示出伦理价值观,尤其是其中的道德观,以及人的道德社会化对人类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道德观一直是受人关注的"悖论"。一方面,小说的情节暗示了道德堕落必遭致报应;另一方面,王尔德强调艺术是非道德的,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应由其道德寓意决定。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分析应在王尔德唯美主义哲学的框架之内进行,道德观"悖论"的背后实际是唯美主义美学思想深层次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电子游戏的各种道德争议尤为突出:在游戏题材上,游戏中既定情节的道德暗示能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形成产生正面影响,但也有着负面因素;在游戏内容上,虚拟世界中的道德选择"训练"能让玩家先行体验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行为,但同时容易形成惯性选择;在游戏机制上,多人游戏机制能增进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个人主义膨胀和道德标准模糊。鉴于此,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对电子游戏玩家做出正确的道德引导,制定与执行电子游戏分级制度,加强对电子游戏题材的道德监管,从而运用合理的游戏世界观与道德观来引导青少年游戏玩家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观。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其所创建的新理学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近年来,有关冯友兰新理学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趋向:一是从宏观上对整个新理学体系重新梳理和分析,二是在微观上对新理学的内涵与影响进行探讨和比较。应该说这两方面成果是喜人的,对于深入研究冯友兰思想,其作用自不待言。但是,有一个问题似乎不容忽视,即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本文打算从思想史的角度,就冯友兰的一个重要方法即“照着讲”与“接着讲”谈点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一、从“照着讲”到“接着讲”冯友兰…  相似文献   

8.
传统道德敬畏观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认为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这种道德观念源于自然规律和社会实践,具有深刻的逻辑关系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道德自信的重要来源,也是进行道德建设的传统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道德敬畏观的本质内涵与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它强调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敬畏,指向生命与自然,因而有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现代转化,以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与唐君毅在相近时期先后完成道德哲学的著作《新原人》和《道德自我之建立》,冯友兰重视道德之理、社会规律和人的觉解,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分;唐君毅关注心之本体的自觉,论述心能“超越现实自我限制”。冯友兰主张恶的根源在于颠倒了“真我”的主从次序,唐君毅强调人的自我陷溺。冯友兰和唐君毅皆承认超道德的领域,它又不离于日用平常。  相似文献   

10.
就李明辉先生申发的第二代新儒家"儒家可以开出民主"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天赋等差"与民主的基础即天赋人权思想有本质的冲突,因此不能从实践上导致所谓"道德主体"向"政治主体"的必然演变。同时,人并非仅是一个所谓道德实践主体,人类社会的构成及进步也并非仅是一个道德使然,新儒家从道德开出民主的观点与史实不符。但儒家对于中国的民主建设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儒家相信,人类的存在是由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公共生活联系起来的,公共生活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古代的儒家以“德”为“治”,以道德为处理公共问题的基本方式。儒家的“德治”思想体现着道德对政治的观照,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超越出对人们个体性的内心关注,外化为社会的同一性规范。  相似文献   

13.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仁者寿"的道德养生思想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精髓和特色,具有宝贵的养生价值。其大体可分为"修身"养生观和"爱人"养生观这两个方面。通过"修身"和"爱人"这两个方面进行自觉的道德修养,能促进自身道德的完备和外部关系的和谐,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有助于达到仁者长寿的境界。这种养生智慧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对养生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伦理不能化约为个人伦理,但包含德性伦理。德性伦理以行为者的德性为核心,以其幸福为目标指向。企业伦理既包括规范伦理,也包括德性伦理,其中德性伦理是企业家和员工所应具备的经济美德,其德性观、实践论视野、团体论视野、幸福观和成功观都有力地支持着企业伦理,但德性伦理还需要规范伦理作为副本,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荣誉和耻辱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在道德体系中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体现着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一直以来都是道德观中的重要内容。荣辱观对社会道德的实现,个人道德的形成,乃至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荣辱观在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的宗教性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与宗教、道德与信仰(念)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度的关联,因而社会秩序和人心秩序的建构离不开某种超越性维度,亦即宗教性资源的支持。在现代社会,一方面其制度性基础在于世俗的理性化尺度,另一方面其意义共识严重缺失,在这种背景下,宗教通过提供一个意义系统,既可以参与社会秩序的价值根基的整合,也可以进入个体心灵秩序,使人的德性之居在生存论的向度上获得近神之居的支持。在此,基督教的观念可以为中国当代伦理生活的重建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以社会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为基本特征的新时期,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探索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关系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影响着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善恶观念是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是人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道德与否的评价、观点和看法。随着社会生活中价值观、道德观的急剧变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显得极为必要。如何把握善恶的本质及功能,如何确立善恶的标准以及如何对善恶问题进行新视野、多角度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施佩曼认为“善”与“恶”受制于文化形态、时代、社会阶层以及使用该词语者的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它具有相对性。判断行为是否“善”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此行为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人一旦形成了坚定的内心信念,就会在内心信念的支配和驱使下,对自己的道德活动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审视,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产生善举。  相似文献   

20.
追寻冯友兰文化观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冯友兰关于文化观的所有真知灼见贯穿了一条一以贯之的思路,那就是"别共殊",即区分"共相"和"殊相",这是冯友兰文化观的形上学内核.横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类型"和"个体";纵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不变的道德"和"可变的道德",前一种区分,提供了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途径和方法;后一种区分,告诉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同时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