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语用学视角下的骂詈言语行为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骂詈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特殊的言语行为类型。依据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Brown&Levinson的面子保全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骂詈言语行为可分为非公开策略和公开策略。  相似文献   

2.
面子观是一种礼貌现象,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面子保全论”反映的是以个人主义取向为主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而与荣誉、地位紧密相连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则反映了以群体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观差异及言语策略,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及面子功夫 ,其中所包含的复杂含义绝不是俄罗斯人所能理解的。要想保全面子 ,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那么 ,对比俄汉礼貌原则、面子概念和言语策略 ,可以提高人们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以减少由面子引起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Brown和Levinson的理论框架下,对744例中英文广告礼貌策略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并着重对其中较突出的礼貌策略和Leech的相关提法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1)为了避免威胁广告目标对象的积极面子或者消极面子,中英文杂志化妆品广告都采用了多种补救策略;(2)人称敬词的使用是中文广告中的特殊礼貌策略;(3)西方人更注重维护个人的消极面子,中国人更强调维护个人的积极面子和集体面子;(4)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取决于所发生的语境,也与是否符合听话人的意愿有关;(5)具体礼貌策略具有开放即不断发展的特点;(6)给出了中英文广告面子威胁行为可接受的原因;(7)总结并分析了中英文杂志化妆品广告中出现的新的礼貌策略。  相似文献   

5.
间接性语言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中间接性指令是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焦点。“面子保全论”也就是广告语中的间接性指令所遵循的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在广告设计和宣传中能够收到显著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按照礼貌策略,说话人为了维护受话人的面子,常使用一些策略来减轻其言语行为对受话人面子的威胁。模糊限制语就是人们常用的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些言语行为会威胁到学生的面子,因此教师应适当用一些模糊限制语来减轻其言语行为对学生面子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面子威胁行为 (FTA)理论是Brown和Levinson继“面子保全论”后提出的又一理论 ,在此基础上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四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 ,依次为 :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行面子威胁行为 (baldonrecordwithoutredressiveactions) ;积极礼貌策略 (positivepoliteness) ;消极礼貌策略 (negativepoliteness)和非公开地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offrecord) ,其中后三种为礼貌的补救策略。在第一种不使用补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实行面子威胁行为中 ,Brown和Levinson进一步提出在三种情况下 ,说话人可以以这种策略来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这三种情况可以称为有意而为的面子威胁行为。本文是在此基础上 ,提出以这种策略来施行面子威胁行为的第四种情况 ,即无意而为的面子威胁行为 ,并讨论该情况下面子威胁行为施行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学外语教学中面子维护的文化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外语课堂上言语互动中,多数学生为保全面子而普遍沉默的现象,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访谈的形式,以我国传统文化因素为背景进行分析,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之一——面子理论切入,提出了大学外语课堂面子维护的四个内在文化因素及面子维护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Brown&Levinson面子观的指导下比较汉、英两组建议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的使用类型与频率结果表明,汉、英两组被试行为都极少直接向对方提建议,也不会太过间接、委婉,而是在明确建议的同时采用相应的面子补救策略,这支持了Brown&Levinson的礼貌普遍性理论。两种语言间相同的言语行为又具有各自的礼貌特性: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倾向于使用消极礼貌策略,英语被试则倾向于使用积极礼貌策略,并且汉语被试在实施建议言语行为时更多地考虑彼此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英文商务书信语篇礼貌的语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书信语篇是言语行为的序列组合,Lakoff的礼貌规则、Leech的礼貌原则以及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不仅适用于言语行为,而且适用于篇章行为的礼貌语用分析。英美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首先考虑彼此之间的消极面子不受影响,同时更多地借助于句型来表达不同礼貌程度的言语行为。文本类型和语篇结构则是篇章行为对"面子"产生威胁作用的主要因素,必须有效地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话语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而中国情感则是在这种现代性的"诗家语"形式下所涵盖的内容,它指称的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不同的现代性经验。只有一种特殊的"中国话语",才能使内涵特殊的"中国情感"出场,只有以真正的"中国情感"为对象,"中国话语"才可以从"鹦鹉学舌"的叙事困境中解脱出来。现代百年中国诗歌生产观念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严重偏离了传统话语方式与传统思想情感方式。一个中国诗人最应该做的,一方面在生活中努力发掘纯粹的中国经验,引领读者发现他们真实的存在与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纯粹的中国话语书写,努力培育读者对中国诗歌的感受与判断力。在汉民族经验被普遍遮蔽的当代语境中,真正的先锋诗人应该有能力以一种地道的"中国话语"使纯粹的"中国情感"再现于现实世界之中。这是他们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传统儒学一向十分注重作家道德修养与其创作实践的关系,宋代文人尤其是理学家对德言关系的讨论有了新的进展,使之不仅更具思辨性,而且注意到"言"与"文"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言意之辩,深刻地触及到了文艺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庄子“言”、“意”关系与“虚静”说结合可以与“言”、“象”、“意”贯通,并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分析庄子“言”与“意”的关系及特点,阐释了庄子言意之辩深刻触及到文学语言根本特性的原由。  相似文献   

14.
人的一生为什么乐此不疲地追求完美的语言表达形式?人在言语行为中为什么会有求美的动机?人的求美策略源于何处?笔者认为:宇宙、人、语言的全息关系是人类求美天性的必然性,而“耗散结构”是人类求美天性的表现形式。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一切结构和层次是人按照生命之本质———耗散结构建造而成的,人们在使用语言这个工具的时候,也总是要选择能够迎合自己生命动态平衡的需要并引起赏心悦耳的话语形式。人的言语行为充满着对抗死亡、远离绝对平衡的反熵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人在言语行为中有一种永无止境地追求创造的快乐、美的享受的本能,为了追求美,他会在言语活动中,做永无休止的审美选择,人对语言的审美选择也就形成了修辞。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言语交际中成胁受话人情面的言语行为(FTA)及其调控策略进行语用分析。首先运用“利益中心”语用原则分析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介绍了成胁受话人情面的言语行为理论,并结合例证分析;最后指出了降低FTA威胁或伤害情面力度,增加礼貌程度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与人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功能指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言语活动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言语交流活动中,"给予"和"求取"的角色关系与两种交换物"信息"与"物品和服务"组合起来,可构成"陈述"、"提问"、"提供"、"命令"四种言语功能或言语行为,并在语法层面形成"命题"与"提议"两类小句和三种语气的句子结构.语气在实现上述四种言语功能时体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根源于"言语"的实践性和"言语教育"的实践性.语文课程实践性很强,所以其突出功能是学生获得言语实践能力,即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能力,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所在.而课程性质正是课程功能的集中体现,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就是在认定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8.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 ,讨论了跨文化谈判各阶段言语行为的构成 ,即概说导入、明示需求、讨价还价、打破僵局、妥协让步以及达成协议等阶段的言语行为。探讨了谈判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特别是谈判言语行为的间接表现手段 :如开门见好技巧、从积极处进言技巧、“夹心面包”技巧及以对方利益为重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因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困难和压力,其中,语言文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工“融城”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制约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工作渠道、工作环境以及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给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政府和用工单位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改善农民工的语言生活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