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都在积极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类学作为一门实用之学,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寻找其发力点。民族志无可厚非地承担起人类学学科的这一功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实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需要民族志方法、民族志研究过程、民族志文本,从而有效回避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存在的视角单一、成果同质化、实用性不够的问题,进而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新思路,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实践层面的方法论运用体现的是一系列思维模式,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寻求方法论指 导,并自觉将方法论思维运用于研究之中的主动意识。具体言之,方法论意识包括运用“层面—关系”确定研 究位置的结构意识,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问题意识,注重历史继承与本土转化的时空意识,以及通过探索学 科方法论促进学科建设的自我意识。教学论研究者需具备这些方法论意识以提升研究品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德育课程持续低效的现状,德育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具有现代德育课程意识,即主体意识、生成意识、生活意识、对话意识、反思意识等五种课程意识,并应以此为指导,使德育课堂成为和谐的、激动人心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设定、贴近读者对象并设法与读者建立及维持关系以便实现写作目的的意识。虽然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肯定,但在目前国内大学英语的写作研究中,写作方面的著作对读者意识涉及的仍然是比较少,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海关系与现代海洋意识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海关系是海洋意识的核心,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当前国内外关于人海关系与现代海洋意识的理论建构较少,公众现代海洋意识淡漠.研究对人海关系及对应的海洋意识进行了历史梳理,并在此基础分析了人海关系的几种基本理念,提出新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海洋文明意识观点;最后分析了现代海洋意识建构与海洋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关联,指出海洋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构建现代海洋意识以促成新型人海关系.  相似文献   

6.
[提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已成为当前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领域。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高水平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文献计量工具SATI与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微词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演化路径及热点领域进行分析。其中主要从刊发期刊、文献时间分布、学科领域变化、主题变迁四个方面探寻演化路径,并发现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意识本体研究、铸牢路径研究与实践落实研究四大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排球意识的论述,就在高校排球技战术教学与训练中,培养大学生排球意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指出培养排球意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对象”“视角”和“目标”等三种取向。对象取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测量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研究为其他研究提供学理基础。视角取向,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去看待、分析特定的民族议题,彰显这一视角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目标取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研究目标,并基于多元化的角度提出相关实践策略或路径。通过梳理和比较,可以发现这三种研究取向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在逻辑上和实践上更加充分地融合这三种研究取向,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隐喻意识对学习英语词汇起着积极作用,研究以LynnGrant得出的口语中常用隐喻性习语为蓝本,调查其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并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找出最常用的隐喻性英语习语;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常用隐喻性英语习语的理解,并由此评估他们的隐喻意识。结果显示,大学生英语隐喻意识有待加强,提高其隐喻意识可以从熟识的习语入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区所提出的“本土意识”出发 ,结合尼采的“权力意志”、福科的“权力话语”以及丹纳提出的形成民族文化意识的三因素 ,经过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 ,即民族文化意识深受权力意志的影响 ,因此本土意识也带上权力意志的色彩。这为本土意识 ,进而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权力意志的角度审视本土意识 ,并从权力格局变迁的角度来考察本土意识的变化 ,并以此考察各国文学相互之间的影响、接受和排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意识研究”(或意识科学)被誉为意识研究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威廉·詹姆斯是意识研究“第一个黄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开拓者。詹姆斯在意识研究上的开拓性和全面性工作涉及四个方面:第一,詹姆斯在哲学和心理学上关于意识的众多主题的研究在当代仍显示出跨时代的蓬勃生机。第二,詹姆斯是意识的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神经生理学。第三,詹姆斯在意识研究的方法论上持多元开放的态度,自发地将意识的第一人称研究与第三人称研究结合在一起。第四,詹姆斯率先将宗教体验与神经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宗教体验的神经学研究。在当代意识科学的背景中概括和回顾詹姆斯的意识研究具有双重意义:既有助于确定詹姆斯在意识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也有助于系统理解詹姆斯为当代意识科学提供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与人类意识有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意识内容的表达使以人声为媒介的语言符号得以形成 ,语言符号也在人类意识的表达中得到发展。然而在人类意识外化要求下产生的语言及其派生形式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也有某种局限性 ,语言表达的人类意识是人类意识中需要外化及语言形式所能外化的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 ,过分地夸张了语言对人类意识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是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的集大成者。(1)反对经验心理学、面相学和骨相学,强调从过程或形式的视角研究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能动性。(2)对人的意识的发展作了深刻的分析,主张用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把心理学的历史考察与逻辑发展联系起来,阐释个体意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生成与发展的过程。(3)建构一个完整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包括理论精神(直观、表象、思维)、实践精神(实践感觉、冲动和任意、幸福)和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朱志荣的中国艺术美学研究立足于古代艺术和文明遗存,综合吸取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直接考察和分析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风格等,提炼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他重视从审美意识的起源出发,认为艺术中审美的思维方式是从混沌的思维整体中逐步独立出来的。同时,他注重中国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以艺术的"主体心态"为中心,他将传统艺术理论串连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为中西方理论的对话提供了条件,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艺术当代生存的方式与状态。  相似文献   

15.
苏轼饮食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是一位美食家、品酒师、酿酒师和园艺师.他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作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开明士大夫中的一员,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张与人同乐;他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他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他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他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是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写了许多探索女性解放的文章 ,小说《伤逝》体现了作者在女性解放问题上思考的冷静和深刻 ;同时 ,由于种种因素 ,它也流露了作者的男性本位意识。本文拟从女性视角出发 ,分析其在形象构设、与同期的女性文本比较及在叙述话语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所显示出的男性意识及所隐藏的女性话语心声  相似文献   

18.
黄万华 《南都学坛》2007,27(5):53-56
陈大为以教学、研究、创作"三栖"的状态表明着他作为新生代意识的阐释者的地位,他往往以"先发制人"的理论、挑战的姿态去揭示抑制在现行文学秩序深层的盲视,又"后发制人"地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拓展颠覆既存意识形态的潜能。他的诗更以其反僵化的突围意识、"边缘"的移民史观和创作主体性、对"诗的故乡"的呵护等,呈现出南洋新生代的创作追求。他的典律构建视野的扩大,更意味着文学史将接纳新生代,而且是以改变自身的根本性格局来接纳他们。  相似文献   

19.
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中人物意识和无意识的多层次描写使得他的小说在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刻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与弗洛伊德有许多相合之处,因此,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更立体地把握麦尔维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侧重于表现苦难及苦难之中人的追求与犯罪。并把宗教信仰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他的创作尤其是代表作《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都贯穿着浓厚的宗教思想,触及人类的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