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张爱玲小说中,月亮作为一个重要意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性别色彩。月亮是女性形象、女性原则的象征。月光下是一个真实而又冷酷的世界:充满悲剧的女性命运、交织着欲望的感情故事、苍白虚无的人生形式。借助月亮文本,作者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和阿赫玛托娃分别被誉为俄罗斯诗坛的"太阳"和"月亮".他们生活的时代与个人经历有较大的差异,但在那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他们共同的精神母国--皇村,他们共同的表现神和人的交汇点的宗教意识,使他们具有了相似的文化特质,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进射出异彩,这就是俄罗斯诗坛日月同辉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 尤凤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坛新秀,《月亮知道我的心》是他创作的第一批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作品曾以其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象一行幼稚而浅薄的脚印,记录了近两年来走过的一段路”。说是“幼稚而浅薄”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这一行“足印”确实也标志着他所走过的路子;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要求,向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处突进。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与作家的社会功利目的一向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凤伟在《后记》中借用《月亮知道我的心》中欧阳娟的一段感想,表达了自己从事文学活动的动机:“这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表达了青年人对他们古老而质朴的祖国,对养育他们成长的勤  相似文献   

4.
李创 《东岳论丛》2014,(3):185-189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永恒情绪,海德格尔在论述黑贝尔的诗歌时集中对乡愁与月亮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乡愁是人类向人类从之而来的整体的自然世界的回归,月亮的光亮就是向这一回归的召唤,通过他的解读,我们对诗歌与月亮的关系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与生俱来的缘份,以月入诗是文化积淀的自然表现.中国文人墨客对月亮有一种独特情感,在浩若烟海的诗词作品中,月亮意象以其独特的方式进入诗词使诗词增色,它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印记,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中庸、含蓄的文化特质融为一体,进而演化出内涵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分析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侦探小说《月亮宝石》,其不仅讲述了一个情节神秘曲折的故事,更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揭示了月亮宝石本身并不具备神性和邪性、月亮宝石的特性其实是和人性互为依存的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7.
目前可见的中国月亮神话主要有两类:常羲生月和嫦娥奔月。这两类月亮神话在月神名称、神话内容、思想观念,都有很大差别。但学界认为常羲和嫦娥是同一位月亮女神在不同时期的名字。据笔者见到的资料,学者还未专门从神话学角度解释常羲生月如何转变为嫦娥奔月,也未阐释演变背后神话思想的演变轨迹。从神话学视阈出发,本文认为作为创世神话的常羲生月主要解释了月亮的由来,并逐渐演变成包含月亮不死的月亮神话,最终转变为以不死之药和长生不死为主要内容的嫦娥奔月。月亮神话的演变体现出神话思想从神到仙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描写月亮的诗句多不胜数 ,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诗人热爱月亮 ,望月感怀 ,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 ;诗人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性 ,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称这种关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 ,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形成这种情结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南宋理学家朱熹任福建漳州知府时,听说有个年轻画家寄宿在城内东桥亭佛庙里,便去见他,当面要其画一幅“月亮园”相赠,画家答应过几天派人来取。朱熹连续两次派衙役去取,画家皆因月亮尚是朦胧如眉,回话再过几天。不几天朱熹又派衙役去取,又因月亮还未园满,依然说过几天再来,经衙役再三恳求,画家从地上拾起一枝甘蔗粕,看了一下月亮。蘸了浓墨在纸上一钩,付与衙役带去。衙役想这样画一钩墨,回去一定挨骂,便自作聪明到书坊买了一幅最好的“月亮园”顶替。朱熹看了大发脾气:“你敢骗我!是这样的俗画吗?”  相似文献   

10.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月亮是一个常常与主角相伴的重要角色。它是一个蕴含极为丰富的象征,女性体认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张爱玲接过女人是月亮的传统象征,不是继续称颂女人作为月亮多么美丽,而是揭示女人作为折光、陪衬、从属物的月亮是多么苍白、多么空虚,她描写了一个又一个月亮的悲剧或喜剧,意在给女性一个警示。从这一意义上说,张爱玲颠覆了这一传统象征。张爱玲从千疮百孔的没落世家走出,赶上血火交迸的乱世,从人性解剖到人生感悟,从语义到语象,从氛围到细节,楔而不会品味着苍凉。苍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1.
月亮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心象。这种原始心象的形成,与古中国的文明形态及原始思维密切相关。"月殿嫦娥"和"月出皎兮"原型模式,是月亮原型的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月亮原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文本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总是与人生的悲欢离合纠结在一起首先,月亮的孤独而永恒常常会引发诗人对于各类人生问题的思考。其次,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往往被用来对照亲人、朋友间的聚散离合。最后,月亮娟洁、幽静、朦胧的特点,使它成为失意爱情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建构人化的自然过程中,围绕月亮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文化体系。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对月亮阴性属性有充分地体验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使其成为表现人物心理、性格以及整个女性地位和命运的重要手段。借助月亮意象,张爱玲深刻地揭示出一个个情态各异的女性深邃的内心世界,解构了少女神话和母亲神话。  相似文献   

14.
蟾兔飞鸟图(上图):1955年9月在陕西省绥德县刘家沟前川崖底东汉墓出土。 这幅刻石画面是我国古代流传很早的神话故事。画面周边饰以蔓草。右侧刻石太阳一轮,中有一鸟;左刻石月亮一轮,中有蟾蜍、玉兔。在太阳与月亮中间,刻有东王公端坐一物之上,旁站一人,手持一物扬起。月亮右侧刻有西王母盘曲端坐,周有数人,有的作兔形,跪伏、作揖拜谒西王母的场面。在东王公与西王母中间,分别刻有飞鸟、蟾蜍、玉兔捣药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刻画中的太阳和月亮,象征墓中日月照临,也是日月合璧之意,是极难得的“祥瑞”。  相似文献   

15.
谭丹 《人文杂志》2022,(1):130-140
抬头可见之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揭示近世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内涵演变,解释其新知如何发生、传播,指出明末清初,西来传教士在月球新知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前期学术曾将传统天文历算与近代科学中的月亮知识相互调和。清末民初时,月食救护与月球新知的矛盾逐渐成为大众科普议题中的焦点,月亮的科学话语交织着文明的焦虑和紧张感。20世纪30年代以后,更为严密、精确的月球知识得到传播,月亮的神话成分受到更大冲击,月亮观念因此实现根本转变,但其中的人文内涵却并未消失。  相似文献   

16.
在《降月》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种种陌生化技巧对常规月亮意象进行彻底重塑,展现了一幅极端陌生化的月夜图景。陌生化艺术技巧疏远了读者对于月亮的常规感知,颠覆了读者的惯性期待心理,在主题和技法上成为长诗《荒原》的前奏。  相似文献   

17.
《简·爱》的主题意象:月亮与火·郎芳《简·爱》这部拥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中多次描写了月亮与火,引起不少评论家的关注。国外的研究者甚至不厌其详地以“细读原则”仔细审视文本,统计作品中它们出现的次数。月亮与火本是自然现象,但当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集中笔力在《...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谈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具有蟾蜍和三足乌的内含,蟾蜍和三足乌在历史上分别是月亮和太阳的象征。而我国古代的华夏族就是以月和日为标志的民族,他们就是《史记·五帝本记》中黄帝之下留有姓名的昌意、玄嚣二支。庙底沟类型的遗存就是他们共同的文化遗存。本文可以说是该文的续篇,着重探讨一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上“鱼纹”和“人面鱼纹”的含义。不确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嫦娥·蟾蜍·玉兔--月亮文化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才训 《江淮论坛》2002,(3):106-108
有关月亮的传说由来已久,多以嫦娥奔月为母体而与时演变.嫦娥形象由蟾蜍到玉兔,最后定型为绝代佳丽,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月亮文化影响深远至民俗及文学、绘画等,是人文与自然完善结合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0.
《乌有乡消息》和《月亮与六便士》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摆脱人类和人性困境方式的两种不同选择,代表了作者莫里斯和毛姆各自探求人类归宿——人类之归宿和人性之归宿的拯救之路。在人类的归宿上莫里斯选择的是拯救社会而毛姆则是自我拯救;在人性的归宿上,前者寻求的是精神和物质的高层次统一而后者则是精神和物质的超离。然而,《乌有乡消息》和《月亮与六便士》只是探求之路上的两个典型,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读者还需要踏上自己探求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